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重生80年代,逆袭不在话下 > 第3篇 骄傲啊——毛纺厂

第3篇 骄傲啊——毛纺厂

    三米多高的青砖院墙,高高的门楼彩旗飘扬,绿色的铁门紧闭,白色木牌立在旁。

    上面写着“清水河毛纺织厂”。

    在绿色的田野之间,显得那么的突兀。仿佛是一座独立的城池。

    最不和谐的是墙上大半人高的位置,有一条贯穿的印迹。

    据说那是六一年夏天发大水留下来的,因为这里几乎是京城最低洼的地方。

    马车走近东门,就有人帮着开了大门。车子径直赶了进去。

    土路马上变成宽宽的石板路。马蹄踏在上面“嘎达,嘎达”地响,立马高大上了起来。

    沿着路右边是两排高大的二层厂房,一个接一个连出去足有两里地。

    第一层的窗户在三米以上,看着就高大,是一个一个的车间,里面是高大的机器。

    第二层是联通的,是车间以外的职能办公室。

    比如:修补、摘补、设计、检验、销售、财务、样品、厂办、工会、党政、团委等。

    长长的走廊望不见头,小玉曾经在里面走得脚酸。

    这里有三条生产线。精仿、粗纺和绒毯。(也可以说成西服面料、呢子面料、地毯)

    后来也按照这三条线分成了三个独立的工厂。

    左边是一排排的库房。前排是原料库,后排是成品库。

    还有东食堂、篮球场、修理场、化验楼,大广场、西食堂和锅炉房。

    再往南一排是宿舍区,和家属院,澡堂,小卖部,直到小西门。

    林林总总,正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马车一直向西,来到西食堂。

    傍晚的食堂有点昏暗。进门就是一排一排可以坐十人的大圆桌。

    上白班的工人还没有下班,二班(18:00到凌晨1:00上班)的已经吃的差不多了,这里人不是很多。

    吃饭的都是工人,女多男少,统一的白帽子、粉短袖、蓝裤子、黑布鞋。

    零星一点黄褐色,就是男同志了。

    他们个个都端着饭盒或者搪瓷大碗,三五成群,说说笑笑,排队洗碗。

    一个穿白色工作服的大妈在擦桌子。

    其实不难收拾,毕竟,这是个没有餐巾纸、没有一次性餐具、没油水、没剩饭的年代啊。

    牛姨把小玉领到靠门左边一桌,把连在桌腿上的独脚小圆凳翻出来给小玉坐。

    又去借了一个大海碗,打了碗玉米粥给李小玉。

    “小玉乖,就在这里等妈妈啊。别乱跑!”

    又拜托旁边食堂的工作人员照看李小玉后就去忙了。

    小玉捧着粥猛的喝了两口。真爽啊!渴死宝宝了。

    也就咱们厂食堂有这待遇。别看这是稀稀的能照见人影的粥。但免费呀。

    多少年了,这久违的气氛,久违的场景。真令小玉怀念啊!

    这是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工厂。是中国纺织的龙头。

    旧中国,这里是洋务运动的基石,是中国工人诞生的地方之一。

    新中国,这里是出口创汇的来源,是改革开放的起动机。

    几千职工,近万的家属。八十多年了。

    这里的人,亲连亲。父一辈、子一辈。

    这里是厂,更是家。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