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科幻灵异 > 盗艺江湖 > 第238话 你说的也有道理

第238话 你说的也有道理

    丝毫不在乎丁晓东的眼神,我自顾自的说起来。

    反曲弓只是一种比喻,用拉满的弓形容样子,在风水中叫反弓煞。上涌泉的鸟形布局,两边翅膀的外沿,同样是两个巨型的反曲弓。而在翅膀内的每一处院落,正门都是拱形,又是各不相对的反弓煞,每个反弓煞的正面都不对应前方院落的正面。正因如此,每个院落的中心位置,才是大宅的藏风聚气所在。

    院落的中心,正是阁楼前的水缸!

    再来看上涌泉,双翅和乌头入水,身体和尾部在高处,那高处充其量只能算是丘陵土坡地势稍高,更远处也不成山岭,百米落差不能算是山。

    鸟头与翅膀入水,尾部靠在土坡前。

    在风水中,这又是一种定义明确的布局,叫‘背靠明山,坐满朝空’!

    反弓煞的内角当中,常被称为’玉环腰’,玉环腰的中间在风水中被认为是吉位。至于两个翅膀的内沿和鸟头部位,是一个中间缺口的’玉环腰’,为何如此我就看不什么名堂了。

    “我只能看出这么多”我说道。几百年前,布局涌泉镇的,一定是位风水大师!

    “你能不能正常一点”丁晓东道。我回过头,见他一脸懵逼的样子,眉间带着怒气。

    “哈哈哈哈”我大笑出来。

    随即板起脸,边走边训斥丁晓东。僭越不僭越现在言之过早,水地飞鱼华很多历史悠久的城池都出现过,至于出现是台阶柱角,还是殿阁地砖的中心,每个朝代都不一样。说起古代宫殿,南北朝之前不是只有丹朱和玄墨两种主色调,隋唐才用金色。

    有些东西真没法说的!

    “相比之下,刚才主人讲的义军故事,我认为倒是真的”我说道。

    元朝末年,在浙江一带的义军首领是张士诚。而张士诚却不是小孩子,那么义军首领是小孩这一点,只会让人们不置可否。

    但是我们却必须相信,元末来到此地的义军首领是个孩子!

    因为历史上,有那么一个时间段,‘小明王’可能是在张士诚手中。

    “你是说故事里那个小孩子首领,可能是小明王?”丁晓东问道。

    “小明王虽是孩子,但他身份特殊,在元末各路义军首领之间,都是争相拉拢”我说道:“挟天子以令诸侯,古人这样的故事太多了个。而与之相反的是,元军在当时首先要解决的也是他”。

    说话间,两人又走回连接双翅与乌身的石桥前。翅膀与乌身部分的护提隔水相望,中间像是小河,但那是被护堤夹成的一条水道,实际上水道即是池塘水岸边。

    照此判断,水道应该不深,完全可以填平,让双翅与乌身相连。

    明明近在咫尺,却用水道隔开!

    由此我更加确信,涌泉镇,是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建筑。因为鸟身部分的高度,可以俯看双翅中的大宅院,这样设计布局一定有特殊的目的性!

    现在没到最高处,一切还说不好。

    江浙地区自古桥文化影响深远,面前的单拱石桥,是三列砌法,是由三组石拱合成一座桥,这技艺不算稀奇,能保存下来确实难得。两边扶拦半人高,原本雕花基本磨平了,只剩根部还有少量纹刻。

    回过神告诉丁晓东,为什么我相信传说故事。从地域选择来看,浙江水网发达,又属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隨时可以上船出海的地方,安全性是第一。

    再者,张士诚这个领导者,不是那种身负大才,野心勃勃的人,在元末义军那么多战神首领中,他是个出了名的小聪明老好人,揭不起大浪的。小明王身份特殊,很可能是出于这一点,选择张士诚的属地,暂时偏安一隅。

    “这么一想,还真有可能”丁晓东道。

    故事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又不得不归功于涌泉镇的地域环境。首先水网发达气候宜人的地方,富商家族几代人居住于此,有益于对当地文化习俗的传承。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绍兴地区自南宋时期开始,一直都是文化和经济的中心,‘绍兴纪年’在历史上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刚刚说了富商家族几代人居住于此,结合绍兴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那么庞大的富商家族,是不是还可以和权贵有直接关系!

    任何一个存在的可能,都可以当成是传说故事的依据。之所以我一直对传说执着,也是涌泉镇的原因。

    这么历史悠久古意盎然的小镇,居然名气不大!

    “现在了解的太少”我说道:“除了风水布局,此地只算一个古镇,明清建筑的古镇全国数不胜数,而且在明清时期这里不是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方,也没出过了不起的人物,所以不被外界熟知很正常”。

    走过石桥,两个院落围墙间的石板路,有向上的台阶。这条宽敝的路是丁晓东之前说的每逢下雨,路面就会被水冲刷得干干净净的主路。刚才我们两个是从护堤上来,直接过桥,没注意这条向上的主路。涌泉镇的卫星图我记忆深刻,但是晓东说的四条主路我却没留心。

    提醒丁晓东,商人以鸟为图腾,目前不清楚涌泉镇和商人遗民有什么关联,但是以鸟为图腾,可是古老的先民信仰层面的东西。只要有关联的可能,咱们就不能忽略,留意一下这四条主路的形制,我估计十有八九会是一个符号或者字!

    丁晓东俯下身,用小石子在石板上划下线条。

    四条线,中间一束,上面两端微微翘起,下面那条像是反过来的u型,中间两条横着的。这样子很像一个符号,又有点古老甲骨文的意味儿,奈何我水平太差,只感觉那是个两面的叉子。

    从石板路向上,我特意观察每一处经过的路面。每一块石板两米多长上下,都向下倾斜铺设,只是角度特别小。每到雨天,水从高处流下,排掉积水的同时也起到冲刷路面的效果。

    “这也不稀罕,和它一模一样的古村,云南不就有好多”我在观察墙角的时候说道。

    心中感到最有问题的是主路边一道道高墙,青灰颜色,通常在墙体下方要有墙垛配伍。而经过的所有高强,墙面笔直不见石料墙垛,这样的情况只有两种,一是墙体很厚,墙垛在下方里面被灰盖住,另一种就工程量很大,上涌泉的大部分地表都是厚厚的石料垒砌,高大的灰墙直接在石料上垒起。

    我认为第二种可能最大!

    到此时才想起来,这应该叫灰墙黛瓦。

    墙面上灰这么厚,还是比较考究的挂灰墙,不是简单的把灰料覆盖上去。表面的石灰一定是古代特有的调配方法,厚实坚固,几百年中只有离地一米多高的部分被人为磨得铮亮,墙体石灰没有任何脱落的迹象。

    “不过呢!你说的也有道理”我说道。所谓宫阙殿阁,王者制焉。古代封建社会,民间的建筑规定严格,任何情况都不能僭越了等级。涌泉镇,在今天看起来很普通,但它在古代,很可能不是个普通的地方。

    因为我们看到的水地飞鱼华、金顶琉璃瓦,都不寻常!

    走过一处转角,向左边的主路上,三三两两几个游客。我掏出数码相机,拍一下后方的景象。地上石板越来越宽,没上一级都要走出好远。丁晓东伸过头来看我拍的照片,角度特别好,将翅膀那边的俯瞰效果体现出来。

    沿着主路向上,远远看到四个警察在主路中央。其中一个夹着公文包,一只手在指着我和晓东的方向。“管他呢!我们现在是游客”丁晓东道。

    若无其事的缓步走去,还差不远就到近前,我们听到四个警察的谈话,内容好像是在讨论要给这里安监控设备,其中一个还给我们让路。

    从警察中间穿过,拉开一点距离,我和丁晓东把脚步放得更慢。

    按距离来算已经快要穿过鸟身,再走一段就到鸟尾,也就是上涌泉的后山。

    高大的灰墙此时变成石块累基,青白色石灰的墙体,前方远处的墙上有两排整齐的圆洞。圆洞开的高度都比人的身高要高,大小也不能过人。

    “你看那”丁晓东道。

    目光越过院墙,一幢二层楼阁楼明显和歇山建筑不同,高出院墙很多。上下两层用的橼檐都不一样,一层是三层连体的飞云檐,黄色琉璃瓦下是出水,出水向两边卷起。虽然我对古典建筑所知不多,但也能看出来上面一层,叫‘不攒尖建筑’,类似悬山顶,但还有点不同。

    徽式建筑的风格还真是千变万化!

    这幢小楼高出附近院墙很多,从高度上看,小楼绝对可以俯瞰涌泉镇。

    从主路上下来转向小路,七拐八绕来到小楼所在的院落前。大门敞开着,宽敞的院子里空无一人。放眼四望,大院里小树林郁郁葱葱,开满粉红色的花,一瞬间感觉像是到了另一个地方,和身后的古墙石路完全不同。

    正对中间小路尽头,就是那幢双层阁楼。

    丁晓东大喊道:“有人在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