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科幻灵异 > 盗艺江湖 > 第267话 神之子

第267话 神之子

    “拜托,下次我在听辩的时候,你尽量不要说话”张春来下巴颏朝着阿约说道。

    阿约连忙道歉!

    之前丁晓东提到过‘神之子’,当时阿约并未接话。这三个字的称谓,是丁卯对家人讲述之时,给江家人的赞誉。

    肖金彪曾经对阿约说过,历史上从近代内庸外患开始,洋人的势力都瞄向国宝文物。那些历史上顶着探险家美名的人物,无一例外,他们的目光都瞄准我中华的宝藏。

    他们道貌岸然,内心却无比贪婪。只要被他们盯上的宝物,大多在劫难逃!

    可很多事情往往出人意料!

    好多带有特殊意义的国之重宝,即将落入洋人手中的时刻,都会有如神助一般,出现转机。

    很多盗案当中,细说起来都有许多不解的迷团。好多发生过盗案的地方,人们不知道那些神秘人的身份,只是称那些不知来历,在暗中与洋人势力争夺国宝的人为‘神之子’!

    “当年‘昭陵六骏’在天津都上了美国人的船,可为什么被带走的只有两个?那四个是怎么回到中国人手中的?”阿约道:“此事至今众说纷纭”。

    那时候阿约对肖金彪说的‘神之子’这个称呼嗤之以鼻,他不认为这个词会出现在近代以前。

    那时的中国人,口中只会出现佛祖保佑,菩萨显灵,阿弥陀佛之类的词语。神之子这三个字,更像西方文化的称呼。

    很可能只在洋人中间才这么叫!

    “这事以后找时间问刘宏,让他给你讲讲一个老道和敦煌佛宝的故事,一砸一面墙”李立明道。

    “哈哈哈哈”我笑着说道:“没问题!那是一个游方在大沙漠里的老道,眼下先弄清楚这些大青,谜团咱们以后再说”。

    张春来确定了没有机关,五人一起聚到洞口前,现在要抓紧时间。

    灯光照进洞口,里面和猜测的一样。潦草应付的洞口,只是一间凿空的洞穴入口,内部空间不是方正规整,跟本和石室不搭边,只能算个穴洞,而且矮得要命。

    看到了内部空间,那些大青也尽收眼底。在洞口外大致数了一下,足有27个。

    单看那些大青的影子,有的像是大鼎大甗,有的说不上是什么。目光停在中间位置一口很大的‘簋’上,密密麻麻的纹饰,印象中应该叫‘饕餮纹’,属兽纹的一种。

    想到这自己不禁苦笑,什么是‘饕餮纹’我至今没搞明白。连影视节目上专家认定的饕餮纹,仔细甄别也各个有所不同。

    还有许多看不清全貌叫不出名字的大件!

    从个头上来讲,这么多大型器物,必然是祭器。一定是某种特定场合才使用的东西,虽然那都属于炊具,但做到这么大已经不适合日常生活。

    古代先民制造器物,虽然重实用,但更多趋于形势。

    古人和今人一样,面子上的东西比什么都重要!

    这么多大件,如果摆在场馆里,放在展台上,那一定气势恢宏,每一件都会让人叹为观止。可惜放在岩石扣出的洞里,一点也感受不到青铜器重器给人的震撼。

    扑面而来的只有微酸的气味儿!

    那应该是潮湿环境下,大青上面厚厚的锈。好在离水面近,水气让这酸味儿不那么呛人,只是有点刺激鼻腔。

    感觉鼻子里痒痒的!

    敢快带上围巾!

    石洞底部的大青挨得很近,相互之间空隙很小。而靠近门口的地方,大青之间的空隙相对较大,摆放的也不整齐。由于矿灯的光线集束性很高,在那些大青中间,不知是否还有小件儿。

    李立明进去之前,回身向水面深处远望,水下的石砖平整,伸向裂谷当中。他看向裂谷,大家也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个凿出来的石洞,只是临时凿个地方出来。

    目的是为了放置这些大青!

    而这地下裂谷当中,水底的石砖才是原本的暗道,是引水出来之后才被淹没。

    也就是说天顺二年之前,这里就是具备一定规模的地下暗室。所以,什么江潮宗隐于深山,不与家族来往的传言不攻自破。

    他一定是在这地下,做着什么事情!

    穴洞如此低矮,进去难免会碰头,悲催的是大家没带头盔。这不是大家的疏忽,而是考虑到下面是暗道空间,也不用急行,所以没带。

    这时丁晓东的酒爵灯伸进洞口,晓东的目光死死盯住微弱火苗,幽蓝颜色没有丝毫变化。

    酒爵灯挂在腰间,在洞口处的‘罍’上粗略看了一眼,丁晓东直接向石洞内挤进去。越过几个大青,爬到前面,现在是他来主场。

    我和阿约落在外面。虽然门里侧的‘罍’吸引我眼球,但我还想往前挤,无奈石洞里空间有限,张春来和明哥屁股都紧挨着,卡在前边,想挪动一点都不行。

    刚进洞口就被迫停下,因为在我面前挡着一个长长的大家伙。像是两层的案台,上面整齐排列四个大圆洞,最边上有一口坛子一样的东西。

    “西周,浑铸重器”阿约在我后面说道。

    “这都能看出来?”我回头轻声道。

    阿约手指在大‘罍’上轻轻一弹,尽管罍是一种外型三分像壶,上面有厚实盖子的大件,但清脆的回音仍十分悦耳。

    怕影响到他们,阿约小声给我讲解,西周的东西有三大特征:色浅、脚细、皮薄!

    六个字形象的道出了西周前期青铜器颜色偏浅,多数接近淡绿色。凡有具足和底座的大件,无一例外足细底座单薄。器身并不像商代那么厚重,更像偷工减料一般,做得非常薄弱。

    而重器是指大青上面铸有铭文。大青在商之前铭文简短,只有几个字。到了商后期,各诸侯国的铭文都各自发展出很多分支,有的以叙事方式,记录事件和器物本身的意义和来历,有的则是祭祀文,什么代天祈寿,福泽后世之类的诰词。

    阿约拿出手机拍照。‘咔嚓’一声,忽然想要提醒他,留下记录是好事,可手机在地下非常危险,它不隔爆,而且电磁设备,很难说会不会影响到其它东西。

    “好像你能看懂似的”我说道。阿约拍的是‘罍’身上两排坚着的文字,虽然不是那种图形符号一样的,但复杂的笔划,已经让人猜都猜不出来写得什么。

    阿约朝石洞里翻着白眼。意思很明显,现在是帮丁晓东,给他多记下点东西,总是好事。

    我也会心一笑,这些东西,在咱们手里最好!

    在我面前的长条案台,看样子应该是缺了四个的‘五连甑’。

    剩下的一个,底部像个大球,坐在二层架子的圆洞里。在球体中间一圈手指粗的圆弧环绕,那是合铸在一起的接口,不知道是不是‘浑铸法’。现在我的角度看不到内部,球体中间一定有一层类似于网状的隔断,下面用来加水蒸煮食物。

    整体‘甑’身上,四圈巴掌宽的整齐纹饰,很像正反相接的‘巳’字。

    看上去非常庄严气派!

    蟠虺纹!

    这是一种很古老的纹路,而且能使用它的器物,在礼制上要求很高!

    这可是标准的祭祀礼器,用途不同于九鼎十三簋那些单纯的陪葬品,它是祭祀时候用来烹煮食物的器具。

    不是随时使用的!

    “那煮的可能是人”阿约道。

    “我知道呀!”我不耐烦的说道:“人殉咱们就不说了,先帮晓东”。

    张春来和明哥这时已分头爬过面前的大鼎,我也可以跨上长条的大家伙。脚刚蹬在大鼎的耳上,不得已又停下来。张春来在前面‘鼎’口上坐着不动,屁股挡在前面。

    他弯腰注视鼎口里,好像里面有什么东西!

    “你听没听说过国宝‘春秋五连甑’的故事?”阿约在我身后问道。

    我趴在鼎口位置,从一旁马上要看到鼎口里究竟有什么。被阿约一问,几乎是气愤的眼神瞅着他。这时候还分心想别的事,你是不是觉得现在气氛很悠闲!

    阿约说的民间传说,是发生在民国初期军阀割据的时代。在湖南某地盘距的一个小军阀,偶然得到两组东周时期‘晋国五连甑’。

    大约在90年代,某电视台专门为此国宝做过节目。在节目当中,有关晋国五连甑的来历,只用一句军阀是偶然得来带过,而他如何如何想把国宝卖掉却反复念叨,最后国宝是怎么留住的也说不清楚,另外一部被他命人埋在哪也没说清。

    所以看过那个节目之后,人们都不知道幸运的留下那一组,究竟是被埋的那组,还是没卖到海外的那组。

    官家的说辞严谨着呢!

    “你先安静一会儿好吗!”我口气冰冷的说道:“好不容易亲眼见到这么多大宝贝,这是学习增长知识的好机会,咱别浪费”。

    转过头用力爬上去,张春来两腿并拢给我腾出地方。旁边的大‘簋’高出大鼎,让我无法发力全身上去,只能探出上身挂在鼎口。

    这姿势让人上不来气!

    这是一口方鼎。在我身下刚爬上来的这面,一大片翅膀一样的纹饰。因为五连甑挡着,看不到全貌。

    那应该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神鸟!

    在鼎身中间,有一个很漂亮的青铜‘扁盒子’。外形像船,但上边盖子中间,整齐长方形的突起,应该是用来当做翻开后的底座。四边带耳,从形状上四个耳像是浑圆的小羊,看着特别招人喜欢。

    而在长方形的中间,原本的铸文被一条黑乎乎的油纸盖住,透过油纸,只能依稀可见下边有字。

    这东西应该是叫,‘簠’!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