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贾氏之殇

    甄家,一府,一众下人把甄禔、甄晖、甄宝玉抬回上房,又请了数个江湖高手、推拿高手前来解穴,却是无用。

    三人憋了良久,甄禔、甄晖连翔、前溲都憋出来了,屙得裤子黄一片儿黑一片儿的,当然,自有专门料理此事的下人拉扯,未失体面。

    甄应嘉、甄禔、甄晖之妻妾,丫鬟、婆子等一众女眷哭得泪天泪地,又有类似赵姨娘的角色跳出来搞事,不提。

    甄应嘉、甄应臻、甄祉等心中也有些烦难,顾了这里,丢不下那里。

    甄母则守在边儿上痛哭,又是心疼,又是发恨的,一面数落甄应嘉对甄宝玉的管教如何如何严苛,一面狠命地咒骂贾圭,连带着祖宗十八代都骂上了。

    后命甄应嘉打点各处关系,或疏通江南巡抚、三司要员的关窍,或请江宁府知府、扬州府知府严守各路关卡、捉拿“罪魁祸首”贾圭,或命人去宁荣街打听贾圭的下落,或去信贾母、贾珍讨要说法;自有一番应对之法。

    酉正时分,三人的被定住的穴道竟然自动解了,一能活动便嚎啕大哭,听得几个好事者又要笑,又不敢笑。

    却说甄应嘉得知甄宝玉三人可以活动,一时间喜极而泣。静下来细细思索,总觉得贾圭出手太过突兀。便招来甄祉,询问具体是何情形。

    甄祉想了想,最终决定实话实说,这样或许能息事宁人,不至于使甄、贾两家生了嫌隙。

    甄应嘉听罢,又惊又气。但想到老太太那宠溺的态度,必不肯善罢甘休,不由得颓然一坐,无力地喊着“何至于此”,打发甄祉去了。

    ……

    贾圭这边,包了一艘标船自长江顺流而下,很快回到了扬州,一下船就直奔盐运使衙门。计算时间,甄家估计还乱着呢,反应不可能比他们快。

    那门子认得贾圭,便笑道:“公子来得不巧,林老爷告假多时,好几天没来衙门上值了,请公子回林府吧。”

    贾圭心中感到不妙,只得调转方向,忙忙至林府。

    王皋来报:“圭二爷,太太又病了,老爷正心烦着呢,您回来得正好,尽量开导开导他。”

    贾圭闻言在心里苦笑,贾敏啊贾敏,你才是红楼隐藏得最大的药罐子吧?

    “嗯,我晓得了。”

    姚光效去和林如海的幕僚们胡孱。

    贾圭方进外书房正院,便听到内书房传来几个男人的讨论之声,候门的小厮赶忙“嘘”了一声,指了指里边儿,贾圭便立在一旁等候。

    只听了寥寥数语,贾圭便大吃一惊:内书房里的人,除了林如海,其他的似乎是林家的远房族老,几人正在商量贾敏的后事!

    林如海叹道:“两年前,决机禅师为敏儿续了一口性命,睁着眼儿活在人世,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固然是好事儿,但终究太遭罪了。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的,谁受得了?说得直白点儿,这叫做‘生不如死’:活着反不如死了安生呢。今儿敏儿这样儿,我再不折腾了,她挺过去也就罢了,若挺不过,就安心地去吧。”

    几人长吁短叹的,接着竟谈论起了棺椁、冥器、扶灵等事,似乎已经笃定贾敏熬不过去了。

    一人问:“大兄,嫂子走后,谁来教养玉儿?姑苏那边儿……”

    林如海道:“关于玉儿,如海早有打算。实不相瞒,两年前我便和敏儿商议好了玉儿的去处。我年过不惑,膝下却只有玉儿一女,自小便是假充男子而养,今玉儿时方外傅之年,若没有一个合格的长辈的教导,怎能知书达理、明了贤良淑德之道?是以,我已将玉儿托付给她的外祖母和舅舅照顾,他们都是玉儿的至亲,必不会薄待玉儿。”

    那人道:“如此说来,玉儿便不需扶灵、不必守孝了?”

    林如海道:“正是。”

    另一人提出了质疑:“大兄,这样做似乎不太符合礼制啊……”

    林如海便反驳:“玉儿外傅之年丧母,我又是个药罐子,这称得上‘孤女’了。况且她距离出阁为时尚早,守孝与否,都不违礼制。”

    贾圭这边一阵出神,林黛玉,最终还是要进贾府了么?

    在礼教森严的古代,没有母亲教养的女孩子,不仅会被夫家挑剔,还有可能嫁不出去,历朝历代涉及婚姻礼法方面都会做出严格的规定,大体有三不出、五不娶、七弃的说法。

    贾圭心里感叹,林如海将林黛玉送至贾府,也是爱女心切,使林黛玉养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国公夫人身边,无疑会让林黛玉的婚事更加容易。史老太君前中期对待林黛玉也无可挑剔,但她很可能存了撮合二玉的心思,而贾宝玉之母王氏始终看不对林黛玉,这便成了祸起的根源。

    贾宝玉一贯混迹于内帏,且不谈薛宝钗、史湘云,只和他最亲密的林黛玉,名声就会十分不堪,在极其注重女子名节的17世纪,林黛玉以后嫁人的选项就只能有一个:贾宝玉。

    贾府就像一个牢笼一般,将诸位金钗牢牢地锁在高墙之内,未婚的金钗能接触到的男性只有一人:贾宝玉。而贾宝玉系国公府二房嫡次子,身份极高,再加上长得极好、才情不差,未婚的金钗们不对他产生感情才怪。

    其实,古代大户人家的女眷,并不是完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到一些重大、喜庆的节日,比如上元、花朝、清明、重阳,她们也会和男人一样,走出冷落森森的高墙内宅,踏青、簪花、赏灯、游街,享受短暂而又欢愉的快乐。

    尤其是已婚者,她们的社交活动比未婚者更加广泛。

    江南地区的女眷更是开放,因文风厚重,女子也会举办“诗会”、“花会”、“茶会”,邀请二三友,舞文弄墨,小试文采。

    林如海这边,则是由于贾敏经常生病,社交活动才减少的。

    而贾府的未婚金钗们,好像与世隔绝一般,从未走出过深宅大院,活生生被锁在了高墙之内,说得好听点是“不食人间烟火”,说得难听点则是“不通世务”、“不知人间疾苦”,林黛玉、史湘云不识邢岫烟的当票就是明证。

    所以,大观园成为女儿国就顺理成章了。

    某种意义上,大观园也是一个牢笼……

    而这一点,史家做得就比贾家做得好,史湘云在史府的生活虽然让人同情,但她认识南安王妃,可以证明有一定的社交活动,这其中固然有她婶娘推销她的心思,可到底胜过了被锁在高墙之内。当然,史湘云自己不这么认为,或许另有苦衷?无人知晓。

    原著还提到史湘云在史府划船作乐,似乎……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