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正德1506 > 第十二章 缘是明当复告别 晚来敲制三不沾

第十二章 缘是明当复告别 晚来敲制三不沾

    窗外,雨停了。

    朱夫子道:“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陆羽,你恰恰缺少的是对身边之物的关微之心。”

    “先生,学生明白。”

    听完朱夫子的评价和指点,陆羽连连点头,便也明白朱夫子是实心实意地提出建议的。

    陆羽所在的私塾其实并非纯粹的私塾,实乃村中合办的,教养本村的孩童。来读书的孩子多少是需要交上些贽见的。

    朱老秀才乃是请来的,本事是有的,不仅能教《百家姓》,《千字经》,《论语》,高些的便是有《四书》,“五经”也是能教的。

    这也是陆羽来此的个别缘由,余个的私塾的落第先生没有这样的本事,教到论语已经是极限。

    “别个没得教育你,既然七言杂字,唐诗合解,五经都通熟了,那便多多练习八股制艺,争取今年四月院试能出头。”

    朱夫子心底惊讶不已,但面子却没有表示,束发之年能连本文带朱注,能记住,背出来算不上如何,但能融会贯通,像说话一般自然地言出,晓通文意,实乃不易。

    但其实在明朝,一般聪明些的孩子,一年半载便可以把“四书”读背地滚瓜烂熟。

    “对了,字多加勤练,还差些火候。”

    陆羽所改的是馆阁体。

    馆阁体虽不是科考强制的字体要求,但相较于楷体,笔流畅圆转,潇洒秀逸。结体婉丽飘逸,雍容有度。

    倘若用的好,多少是让考官眼前一亮的,陆羽刚练不足一个月,能有这层效果也是不易的。

    “还有,多看看文章,别自作聪明。”

    朱夫子一语一句地道着,陆羽心里透彻,这都是宝贵的经验。

    而朱夫子所言的文章,其实在明朝时候指的就是八股文,并不包括唐宋八大家,其他古文之类的。缘是明朝八股时文靡散的特质。

    “多谢先生。”

    陆羽整理完朱夫子过阅的手稿,顿了顿,原来朱夫子已然又有了困意,半眯着眼睛靠在木椅之上。

    想着应答小六的事情,陆羽连忙道:“学生有一别事请教?”

    朱夫子倒是奇怪,刚才这小子一言不发,只知道吭吭唧唧的,现在老朽乏了,倒是来问题。

    “何事?”

    “请问先生家可有位安爷爷?”

    “有倒是有。”

    “那安爷爷膝下可有孙女?”

    听完最后一句,朱老夫子猛然睁开眼,又缓缓道:“没有。”

    “既然如此,那学生知道,就不打扰先生了。”

    说着就要起身,朱夫子抬头语噎间,不清楚在思索何事。

    陆羽大抵是猜出来,那安爷爷身旁之女,八九不离十就是慧能儿,万万没想到,难怪小六眼熟,上回在私塾门口见过面,怎么能不面熟。

    慧能儿喃喃低语,隔着缘廊,自是听不觉察的。

    廊外淅淅沥沥的雨水打落着,甘蕉叶儿耸拉着,水珠丝丝声不绝不急的,倒是享心静的好地处。

    “陆羽,你过来一下。”

    慧能儿瞧见陆羽出来,大声喊着,脸色却看不出什么表情。

    “怎么了,慧学友?”

    陆羽似笑非笑道。

    “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就是明天我要回应天府了,朱夫子是有才学的,你好好学,下年望你能考上举人。”

    慧能儿忽然笑了,似乎还有什么话想说,但却没有再言语。

    陆羽私塾里也有了半月,熟稔的无非是慧能儿,二丑,旁个的虽晓知名字,却也是泛泛之交。

    “那呼上丑俊,丑杰明日酒饯一场,如何,那两家伙平日里可和你闹得欢呢。”

    陆羽心里也没别的意思,无非是同窗之友此了,客套之语,毕竟交之不足一月,又何来深厚情谊呢?

    “多谢了,不过不用了,家里催得紧,不方便多留。”

    果然如陆羽所料,慧能儿拒绝了此提议,不过也适合,反不成麻烦。

    语毕,两人微微作揖,如此一别,恐再见难矣。

    陆羽没有拖拉,披上蓑衣蓑具,书箧里头的食菜自然是留下的,不用多提。然后便顶着头雨,冒了到雨幕里头。

    …

    李家寨,一处别楼。

    “小六,你不是说陆公子来吗,这大雨天的。”

    小六的身旁站着一老婆子,看上去人老珠黄般的模样,却精神抖样的,不停地忙活着,拾这拾那的。

    “苏大娘,您放心,陆羽哥说话算话的,肯定会来的。”

    “瞧你小鬼崽子这话,老婆子我是急这活吗,我是担心这下雨天,山道里滑溜的,陆公子是好心肠的,别有个闪失。”

    小六听完笑嘻嘻地不回话。

    就在一老一小打诨间,雨幕里头钻出来一个人影,仔细一瞧,原来是陆羽,玻璃珠般明亮的眼睛,脸色挂着笑意,朝两人打手。

    陆羽来此的目的便是将制作三不沾的手艺传授给苏大娘,其实也谈不上什么手艺,内行人看上几眼便是就领悟通透的。

    缘何如此对待苏大娘?

    其实简单,知恩二字。

    一年前,陆羽险些饿死时候,便是苏大娘接济的,甚至请了村里的山夫,为病重的陆羽瞧上一眼。

    陆羽不喜多言,俱以行动表显。

    三人闲话家常便不多言,眼瞧好着,入了厨灶。

    三不沾也叫桂花蛋其创制人及创制年代已无从查考。不过清乾隆皇帝南巡,路经彰德府,知府献膳,其中就有三不沾。

    说不然陆羽倒能成这物什的创制人,也是件有趣之事。

    “蛋黄加水,饴蜜炒制,生分勾芡,边搅边炒边加油即可。”

    陆羽侃侃而谈,言语间的手却是灵活自如,铁锅里头已经是泛着金黄。

    明朝已经大量使用铁锅,自然是不用奇怪的。

    后世有话:“好锅恒久远,一口永流传。”

    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中便有提及铁锅的:农家有釜,已成冠耳。

    意思就是说,农户家里都有铁锅,已经是成了有习惯的。

    说起来这《齐民要术》,有一件好玩的事情不得不提,其中记载着我们大中华一道闪着光芒的,简单易便的主食:蛋炒饭。

    难以想象,将就一千五百年前,这道垂欲便就使了出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