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正德1506 > 第四十章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四十章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话说龙场驿,其实就在今天贵阳市西北八十四公里的修文县城区内,明朝正德年间是贵州土司安贵荣所管辖的区域。

    而那位如今在贵州都耳熟能详的奢香夫人便是其先祖。

    …

    …

    正德三年三月份,龙场驿站即将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

    天色黄昏,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三个衣衫简陋的仆人,一位深邃目光的中年男子,迈着稳健的步伐缓缓走在这贵州大山里头。

    颇有一番“古道西风瘦马”的滋味。

    “先生,您慢些。”

    面色蜡黄的童仆一边牵着马绳,一边抽泣道。

    “哭什么?”

    前头的中年男子忽然笑着说。

    原来这男子便是王阳明,样貌倒是俊朗,但却清瘦可见,神情虽显疲惫,但却透露着笑容。

    其实王阳明今年已经是三十七岁,步入壮年了,或许是保养得当,看上去也就二十八九的模样。

    原来这里来王阳明亦是不容易的一路沿过玉屏、镇远、施秉、黄平,再经福泉、龙里。

    千辛万苦才到了贵州龙场,而道路的艰辛倒是其次的,中途甚至还遭到了宦官,入内官监刘瑾的暗杀。

    而童仆哭泣的却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贵州龙场,甚至几乎整个贵州都是蛇魅魍魉,蛊毒瘴疠,寻常人根本没法子生活,连当地的不少苗彝族人们都小心翼翼地过活着。

    更何况外来者,尤其是水土不服的汉人呢。

    二来是童仆感慨阳明先生的遭遇,肺痨,廷杖,牢狱之苦,劫杀,一路走来,死的死,逃的逃。

    好不容易到了龙场驿,结果发现光秃秃的就一个破驿站,连个鬼都没有,更何况住人。

    说到底其实刘瑾就没打算让王阳明先生活着到贵州,贬为龙场驿丞其实就是个由头,但出乎其意外的是,王阳明竟然跳湖求生,躲过死劫。

    而此时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宠信刘瑾,整日戏玩娱乐,朝政荒疏,自然不会听任何人的劝。

    刘瑾可谓是人生得意巅峰时刻,不过是按照历史的轨迹,也就还有三年威风罢了。

    但此时却不同,可怜阳明先生的折子还未送到正德皇帝的手里头,被刘瑾半道截胡。

    那刘瑾此时心情自然是大怒,折子里头的内容就差没指名道姓说出自己来了。

    其中更是有句“望陛下亲贤远佞,古今惟宦臣…”

    刘瑾可不就是那所谓的宦臣,而且还是“八虎”的首脑啊,那这样的折子自然送不到正德的手里,朱厚照说不定还在百戏场亲自“演戏”呢。

    但其实说全都是正德皇帝的错,有点过于绝对,正德二年,朱厚照才十六七岁,正是贪玩好奇的年龄。

    而刘瑾那老家伙投其所好,霍乱东宫,搞得乌烟瘴气的,鹰犬,歌舞,角抵。

    再好的孩子面对如此诱惑都难以抵抗,而身旁也没有长辈教育一二,自然逐渐迷失其中。

    还好孝宗留给儿子的班底还算全整,其中不少正直大臣上书劝谏,其中就包括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人。

    于是乎,那时候还人微权轻的阳明先生也加入了上书劝谏的队伍。

    这还了得,老宦官刘瑾一想,我对付不了那几个老家伙,你个小小主事我还收拾不了?

    但实际最后连李东阳都彻底没辙了,甚至被逼之下,和礼部尚书焦方大人帮助刘瑾润色批语。

    可想而知,那段时间的刘瑾,何等猖狂,何等权势滔天,何等的威凛。

    可谓是大明朝的“赵高”啊。

    难怪伟人都说“特务机关之横行,时人比诸唐之周兴、来俊臣,明之魏忠贤、刘瑾。”

    却说王阳明见到龙场驿站一片荒凉心中凉了半截,但天性乐观的他很快调整过来。

    到底是什么样的场景呢?

    一间破木房子,到处露着缺洞,外头插着龙场驿站的牌子,别说是住人了,连最基本的遮风挡雨都做不到。

    于是对三枚仆僮说道。

    “这屋子有倒塌的风险,今晚是不能住里头了。”

    三个仆人中惟郑谷年长识字,听到王阳明如此乐观。

    忍不住问道:“先生,那我们今夜住哪啊?”

    四人一路来,其实三位仆人并非一开始就从顺天府跟着来的,早先从顺天府跟来的仆人都死完了。

    但朝廷没有规定王阳到达贵州的时间,准确来说,刘瑾压根就不打算让其到达贵州龙场。

    在杭州府胜果寺半路劫杀,但多亏友人沈玉,殷计帮助王阳明躲过一劫。后来王阳明又假跳钱塘江,实则乘船福建,骗过刘瑾派来的锦衣卫。

    但那几个仆却没有这么幸运,死的死,逃的逃。

    后来王阳明回余姚老家,其父王华派了三个忠实可靠的家仆护送,其中郑谷更是军中出身,武艺非凡。

    郑谷独自一人又到前头山林里头搜查一番,回来时候手里提着两只野兔,笑呵呵地对王阳明道。

    “先生,今晚不用饿肚子了。”

    四人拾柴搭火,围靠在行礼旁,三月份的贵州还是冷的,衣衫单薄的郑谷却不以为然。

    一旁拿着随身的斧子劈着干柴,一边警惕着四周的声响。

    倒不是怕什么野兽之类,人有时候相比野兽,更为可怖。

    一路上,就光在贵州境内,就碰到四五伙强盗。因此郑谷时刻不敢放松下来。

    王华老爷救了郑谷的性命,更是对他有知命之恩,设法派他到军中历练。现在轮到他保护其子的性命了。

    “天色已晚了,今晚就在这夜间凑一下。”

    王守仁拂袖擦了擦额头的汗珠道。

    此时的王阳明先生心里其实也没有底,自己究竟能否在龙场驿生活下去。

    可是天性乐观,胸怀大志的王守仁又怎么会屈服命运的安排呢?

    就像他在诗中所写的“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大风。”

    即是再多的灾难和磨难,那都是终点之前的小拌子罢了。

    …

    翌日一早,鸟雀啼鸣。

    王守仁早早的起身洗漱打扮,其实就是洗了把脸而已。

    但一晚上蚊虫叮咬,甚至鼠蛇连窜,对于四人来说,几乎是没怎么合眼。

    “先生,您在看什么啊?”

    郑谷上前询问,见王守仁站在“龙场驿”石碑面前,似乎在想着什么。

    但王守仁却盯着石碑上头的一行小字,笑了出道。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谷叔,你瞧瞧,这难道是上天对我的警醒吗?”

    王守仁自然知道这行小字谁有人刻上去的,如此言说,不过是豁达的表现而已。

    “也不知道是何人写的,倒是有趣啊。”

    王守仁心中不由得想起自己这一路来的遭遇,也算是千磨万击了。

    但此时王守仁可没什么心思继续琢磨这首诗句了。

    接下来的几日,几人寻找了一处山洞,行李被褥统统搬了进去。

    而王守仁还为这小山洞提名为“阳明小洞天”。

    来到龙场的第三天,郑谷正打着石桌,忽然听到外头一阵吵闹,原来又是那苗人领着四五个人,可惜两伙人言语不通,只能对着干瞪眼。

    原来在昨天傍晚,郑谷上山里头寻些野味,碰到一伙苗人,险些被当成盗寇射上几箭。

    后来侥幸逃了身,没想到又碰上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来找麻烦的。

    龙场此地便是苗瑶杂居,语言更是和汉人不通,来此地的汉人一般都是被贬而来的。

    本来只想着井水不犯河水,你打你的猎,我种我的地就算了。

    但今天你带人来这挑衅,那这谁能忍得住?

    想着便握着手里头的斧子,气势汹汹地冲出了洞口,两声道。

    “你们这些杂民,想做什么?”

    其令郑谷想不到的是,王守仁竟然在和其中一人交流,脸色还带着笑容。

    不对啊,王阳明先生不会苗语啊。

    正奇怪着,仔细一瞧,原来那是一枚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着苗衣百褶,却是汉人模样。

    而那年轻人何人也?

    神童陆羽是也。

    原来陆羽去年在贵竹司遭了难,一路摸爬,好不容易回到了修文县,但听说叶家二郎还在打听陆羽的下场,只好隐姓埋名入了李家寨子。

    那里面都是陆羽打小认识的,自然熟悉,便如此度过了最煎熬的一年。

    但为何陆羽如今敢正大光明的出来呢,原来前些日子贵阳传来消息,叶府二少爷坠马而亡,也算是恶有恶报了。

    叶府甚至派人私下调查,但最终无果,的确是意外,可真相如何,估计只有叶玹砚自己知道了。

    但这件事情,倒是对于陆羽来说,是个好消息。

    这一年可把陆羽憋屈坏了,听说丑俊考上了生员,目前在贵阳府学里头读书,若是今年七月份的科试通过,便能参加贵州贡院的的乡试了。

    在明朝,原来只过了院试还不能直接参加乡试,还得在府学里头读书,惟有科试和岁试再过,方才能参加乡试。

    科试和岁试亦是由提学官出题,考不好还会降级。

    成绩最好的称“廪生”,可自公家领取廪米津贴,谓之廪保,又称廪膳生。其定额甚严,每年都要考列三等,通过考试才能保有食廪资格,故为诸生之首。

    其次是“增生”,“增广生员”的简称,是指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故称增生、增广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

    三是“附生”,“附学生员”的简称,增生外再增名额,为诸生之末,故称附学生。凡生员初入学,尚未取得廪生、增生资格的生员皆称附生。

    但丑俊聪颖好学,陆羽“去世”之后,更是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满腔热血投入学习之中。

    第一学年便从附生直接跳级到禀生,如今只是象征性地参加七月份的科试,随后便可以准备接下来的乡试了。

    虽然陆羽心中提丑俊感到高兴,但那时候情况特殊,不便和丑俊书信联系,只得在心里头默默祝福。

    “先生就是阳明公?”

    陆羽被苗族子弟拉过来的时候还是一头雾水,说什么龙场驿站那地方来了几个汉人,想让陆羽帮忙过去翻译一下,因为几人的言语不通。

    听到这话,正在练习八股的陆羽猛地站起来,难道是他,是他来了吗?

    旁边的苗瑶子弟更是惊讶,一直以来都是温文尔雅,云淡风轻的陆羽小先生竟然如此慌张。

    于是便有了方才的一幕。

    陆羽此刻的心情可谓是激动万分,即将亲眼目睹真正的阳明先生,那可是王守仁啊,公认的两个半之一的圣人。

    为啥是两人半?因为其中一位只能算半个罢了,原因很多,时代局限性等等。

    第一位说出来就吓死你。

    便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夫子。

    第二位便是王阳明先生。

    最后半个便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

    王守仁对于汉人知道自己的名号其实并不惊讶,毕竟一路而来,沿途不少官员盛情款待,更何况百姓呢。

    在光信县的时候,热情的蒋知府便屁颠屁颠地领着小酒小菜跑过来,和王守仁煮酒夜话,好不快活呢。

    虽然陆羽年纪轻轻,但才学却令王守仁惊叹,两人不管其他礼什么的,直接就坐在地上。

    深入交流一番,令王守仁感慨的是同辈之中惟有徐爱,自己的大弟子能与之较量。

    说起来徐爱,其实挺让人惋惜的,年纪轻轻却不幸去世,去世的时候方才而立之年,正是大展抱负的年纪,真是可惜了。

    但得知陆羽竟然还只是童生,不由惋惜诧异,有如此才华,难道这么早就看破世俗,归隐山林了?

    一旁的几个苗瑶子弟也傻乎乎地坐在一旁,虽然听不太懂他们在说什么。

    但是在寨子里头,陆羽小先生可是最有学问的,甚至治病看相都是通解,简直就是神人一般的存在。

    此时能和陆羽先生交谈,他们甚至觉得是这几个汉人的福气。

    但陆羽心中可不是这么想的,面前可是活生生的王守仁啊,一番交谈,更是让人身心愉悦,一年以来的压抑和愁绪似乎都消散不少。

    (妈啊,这章写的真是累啊,查资料比写文章的时间还要长,有些关于王阳明先生的东西不敢胡编乱造,毕竟王磊我也是尊敬崇拜这位心学大家的。好了,日常求月票,求推荐,您的支持,就是王磊我最大的动力,谢谢。对了,最后说一下更新问题,在QD客户端可能会看到我更新时间是某一天四五章,那是因为我在那天更改了,其实我都每天正常更新的,以后基本每天都是发布时间是23:00。)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