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崇祯:呐,这个就叫做盛世 > 第四十五章 朱由检对出招的怀疑

第四十五章 朱由检对出招的怀疑

    听着将士们震天的喊声,朱由检感觉这支部队,已经有了一半。

    以后这句“建奴未灭,何以为家!”势必将成为崇祯四卫的政治正确,人人都要捍卫的信念。

    朱由检满意的看着崇祯四卫,点点头,就想开溜了。

    见到皇上要走,卢象升连忙开口道:“皇上,留步。”

    教台之上,朱由检一脸好奇的看着卢象升。

    “陛下,这勇卫营不必说,大明精卫;这宗室营,虽然都是什么也不会的,但好歹是男儿身;这净军,好歹曾经是男儿身;可是这木兰营……”

    朱由检见卢象升话里有话,眉头一皱道:“怎么,卢爱卿瞧不起女人?”

    “臣没有这个意思。”

    “卢爱卿可有娘亲?可有女儿?”

    “这……实在不是臣瞧不起女人,而是这女人从军,开天辟地算是头一遭了。”

    朱由检在脑海里检索了下。

    “不是早在商朝就有妇好吗?北魏还有花木兰?”

    这一说把卢象升说愣住了:“皇上,这妇好,臣从未听说;至于花木兰,那只是传说,当不得真的。”

    难道史记、竹书纪年之类的也没记录妇好吗?朱由检总不能跟他说,这是甲骨文里的吧。

    甲骨文还在安阳地里躺着呢,说不定“人吞商史”,就是从明代开始的,得找个时间挖出来。

    “卢爱卿啊,我大明有一半是女人,可是这女人地位实在是太低了,朕让女人从军,就是想抬高妇女地位。”

    实际上还有获取女性支持他这个皇帝的意思。

    “皇上,这古时候的女人,不裹脚啊,这些女军半数都裹脚,在战场跑都跑不了,难道要送死吗?”

    朱由检想了想,这也是实话。

    “跑不了,可以骑马啊,朕给她们一人配一匹好马。”

    卢象升都被朱由检这话惊呆了:“皇上,这值得吗?”

    他接着道:“这打仗,不是人去就行了,还要人的力气,勇武;皇上你看这力气,勇武,哪一样和女人沾边?”

    卢象升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反倒激起了朱由检的逆反之心。

    “卢爱卿,朕看你对着新武器带来的新战法还了解不足啊。”

    “春秋战车时代,就是战车冲步兵阵;战国赵武灵王后,都是战马横冲直撞;秦朝弩兵时代,都是弓弩射来射去;我太祖起,那时候火器登场,都是火器发威;到朕这崇祯一号铳横空出世,卢爱卿想想,该怎么打仗?”

    朱由检问出来后,见卢象升半天不回答,只好没好气的说道:

    “以后打仗,只需要跑得快,都是远距离biubiubiu,谁跟你面对面拿着刀砍来砍去的。”

    “这……”

    这一句倒是把卢象升说愣住了,等他回过神来,朱由检早已经跑了。

    “以后打仗,都是远距离biubiubiu,谁跟你面对面拿着刀砍来砍去的……”

    这句话在卢象升脑海里回荡,这些天,他一直想练出一支强军,但是这新式武器还没到位,只有样枪能知道威力。

    卢象升脑海里浮现出一直拿着崇祯一号铳的部队,在远处biubiubiu,或躲在山林,或取人首级,或排队轮流发射。

    一波头脑风暴,卢象升只感觉自己脑袋都快炸了,他还是没想明白这未来战斗形势是怎样的。

    是啊,从来只有人拿到武器后,战斗几场才能形成一定的战法,哪有拿到武器,就能在脑海里推演出战争形态的。

    那是神。

    朱由检从卢象升这里回来,想到这卢象升当时是和洪承畴、孙传庭一起被布置任务的。

    也不知道他们进行的顺利不顺利。

    卢象升在朱由检心中是很会练军的,天雄军,虽然战绩不是最好的,但是战斗意志绝对是最强的。

    现在看来就连卢象升也不能很好的完成朱由检的任务,那洪承畴、孙传庭又如何呢?

    洪承畴,一代杀神,无论是对农民军,还是投降满清后对大明地主、南明政权、大顺军等都没有手下留情过。

    不过目前的洪承畴,还没经历过他人生的巨变,现在指不定怎么想呢。

    这个人毫无忠诚可言,要拿鞭子抽着走,而且要让他看清形势。

    坏的就是此人极其聪明,此时也不知道会不会首鼠两端。

    至于孙传庭,后期在朱由检没兵派,没钱出的逼迫下,是狠下心来屠杀了一些圈占军屯的军头地主,可是此时的孙传庭,此时的大明形势,能如朱由检所愿吗?

    朱由检不禁发起愁来。

    “王承恩,你帮朕拟两道中旨,朕要发给洪承畴、孙传庭。”

    “洪爱卿,大明形势,朕相信你已尽知之,此诚我大明危急存亡之秋也。士人与百姓,两者不可兼取,朕欲存百姓,望卿与朕共图大业。朕固然与大明共存亡,但大明与朕灭亡前,朕必先诛你九族,望卿好自为之。”

    朱由检又想到孙传庭,他实际上应该也算是军户,甚至可能是侵占军屯的得利人。

    他揉了揉眉头念道:

    “孙爱卿,汝忠君爱国之情,朕尽知之。大明已历二百六十年,目下已老态龙钟,不行刀斧之事,不可治。朕已决意,火耗归公,然后按照官位高低下发。卿切勿自误。”

    这两道“中旨”也算不上中旨,都是王承恩手笔,甚至连任何印章也没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