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崇祯:呐,这个就叫做盛世 > 砍掉剧情——5黄宗羲出手

砍掉剧情——5黄宗羲出手

    “皇上所言,让学生黄宗羲听了,如大海潮音,作狮子吼,醍醐灌顶,此时方知昨日之所学谬矣。”

    黄宗羲,在父亲死后,师从刘宗周学习儒家经义,正好随刘宗周到达京城。

    朱由检看了一眼这个年方十七的同龄人,一段记忆瞬间涌入大脑,这是上了语文课文的大佬啊。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字太冲,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其人,智商天赋勤奋都是上上之选,简直就是开了挂的人。

    在别人都在皓首穷经,死守君权神授的时候,黄宗羲已经打响了反对君权的第一枪。

    这是一个走在大明时代前列的人,就算是没有朱由检来这里讲这些,黄宗羲也同样在明末可以成就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海内三大鸿儒、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等称号,而且在目所能及的所有领域都能有所建树。

    黄宗羲还是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之子。

    东林七君子,被魏忠贤(朱由校)杀害。

    黄宗羲的东林党标签在朱由检心里一晃而过,紧接着的便是面对这个年幼大佬的不安感,黄宗羲是真天才,而朱由检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虽然黄宗羲连用了三个四字词,盛赞朱由检的言论,但是朱由检却压力山大,他知道黄宗羲后面要说的话才是重点。

    “原来是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之子,忠臣孤子,可叹可敬。”朱由检作出一副虚心受教的样子。

    黄宗羲接着对着朱由检深作一揖道:“草民感谢皇上为家父报仇,除翦魏阉之祸。”

    朱由检点了点头,等着后续。

    “草民听闻陛下所说,要尘归尘,土归土,故有一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为根本,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正心,正心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

    “我儒家自大明以来,无论是朱子,还是阳明公,无不以格物为出发点,依陛下所言,这格物,竟只是格物,而与致良知,知天理无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儒家还焉有存在之理?我大明,何以立国?”

    这话是说,朱熹讲有一个天理在,万事万物都是依照同一个天理而运行的,人也要依据这个天理生存,这个天理,就是太极。

    朱熹已经把这个理给推导得无懈可击了,大家按照朱熹的道理,朱熹的伦理指导自身,社会,国家,就可以天下大治。

    把格物拿开,格物归格物,人伦归人伦,那朱熹的理,从根基上就动摇了。

    就好比,人不能根据杠杆原理去制定社会道德,法律一样。

    同样道理,王阳明早年看朱熹的书,也认为万物中蕴含着指导人生活的天理,所以王阳明枯坐在竹子前,冥思苦想这个天理,没有想通,这就是著名的阳明格竹。

    王阳明没有从竹子这个物里格出什么人生应该遵守的大道理。

    后来王阳明干脆就认为每个人心中本来就有天理,不需要格什么竹子。

    但是格物就被王阳明理解成要去做事,在与人与物的历练中磨砺自身,最终发现自己的本心,这个过程就是格物。

    这个格物的定义,在王阳明这里,已经和物理学无关了,而是说在人与人接触中,人与物的接触中感悟人生应该遵从的大道理。

    同样,把与人与物的历练这个格物拿开,做事归做事,做人归做人,也动摇了王阳明心学的根基。

    这是王阳明的进步之处,也是他的退步之处。

    进步是说,格物既然与物理学无关,那就是解绑了物理学,而王阳明的儒学,也就更加自洽了;

    退步是说,儒家,这个两千年官学,竟然退化成了纯粹的人伦学,没有物理学的部分了。

    就好比亚里士多德有很多错误的论断,但是后人能通过反驳这个错误,从而进步。

    那你连错误的论断都没有,怎么谈进步呢?

    格物而后致知,王阳明说的是发现了本心就要致良知,良知者,好的认知,好的认知者,就是善念。

    发掘自己的善念,好好维护它。

    这两种方法都能导人向善,让一个国家在秩序中运转。

    这就是天才和凡人的差距。

    天才学东西融会贯通,学一知万;

    凡人学一点东西就是一点东西,很难发现论题之间隐含的关系。

    朱由检显然没想到,他竟然动摇了大明现在的官学——儒学的根基。

    他仅仅认为自己只是说了一个人人都应该明白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是他来大明后,目睹大明人屡屡做事没有基本的逻辑后想到的,大明人最急需的道理。

    比如明明是军队没有战斗力,却被指责为君王不施仁义。

    明明是发生日食,这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自然现象,到了时间就会发生,却被指责为天降警告,让君王下罪己诏。

    这样毫无逻辑的事一再发生,才让他发起了今天的讲话。

    没想到,这讲话,却被黄宗羲看透本质,直接上升到了两种世界观的争锋。

    朱由检仅是受到了一点零星的哲学教育,黄宗羲却有着完备的儒家思想。

    黄宗羲这话一问出口,直接就把朱由检问懵了。

    朱由检甚至没有完全意识到黄宗羲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个国家,必有一门官方哲学指导国家的形态;而哲学,同时也在科学诞生之初,指导科学的研究。

    可以说,没有哲学,国家难以治理,科学不能诞生。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