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武侠仙侠 > 凤笛江山情 > 第十章 故友遥相探

第十章 故友遥相探

    “那老爷您能找到凤女吗?!”杨夫人急切的问到。

    杨维听了,苦笑的摇了摇头。

    “自初代凤女小蝶离开杨家,虽说当年其无离开之意且这些年一直在劫富济贫,但说到底她仍为我杨家所驱逐,即便如今传至第三代不与我杨家计嫌,但若非非常时期,我杨家也无言面对凤女!”

    “老爷,杨文孺求见!”正说着,忽听得门外一伙计前来通报。

    “文孺来了!”杨维听了顿时喜笑颜开,一扫刚才阴霾。

    “快快带我前去!夫人好生养病,我去去便来!”杨维喜不自禁,向杨夫人交代了之后便随那伙计出了门。

    “大哥!”

    “文孺,你来啦!”杨维来到大院与前方一年轻人拥抱在一起。

    只见那年轻人约摸二十来岁,剑眉星目身躯修长,眼神虽略显疲态,但却掩盖不住一身的书生气。

    “大哥,总算见到你了!”那年轻人见到杨维也是喜笑颜开。

    “文孺,来,随我进屋里,其他什么都先别说,咱兄弟俩这么些年没见,定要好好喝一番!”杨维喜笑颜开。

    “好的,文孺听大哥吩咐!”

    说话间杨维已带着那年轻人来到了大厅,两人面向而坐。

    “兄弟这些年都去了哪,做哥哥的我居然一直都打听不到你的消息?”杨维问。

    听杨维这样问,那年轻人顿时低头叹了口气。

    原来这年轻人姓杨名涟,字文孺,湖广应山人,八年前杨维在应山一次办案中偶遇杨涟,两人一见如故又见同为杨氏后人,遂结为兄弟,自那日后,杨维结案回朝,八年来期间偶有书信往来,但近些年因公便渐渐少了联系,此刻杨维忽见兄弟归来,自然大为欣喜。

    杨涟道:“大哥有所不知,自大哥离开应山后又过了两年,家父病逝,我自当丁忧三年,尔后小弟参与科举失利,贫困之下一病不起,直至今年春才愈,又念大哥恩情,故特赶此与大哥相会,经一番打听才知大哥府邸在此,特此赶来!”

    “那兄弟现所居何所?”

    “闻年秋秋试,特赶来赴考,现居城南一客栈!”

    “好好!兄弟看来这些年吃了不少苦,不过没关系,先好好准备秋试,有什么需要直接跟大哥开口,做大哥的绝不眨眼!”

    “多谢大哥美意,兄弟此番前来一来为见大哥,二来,闻得大哥近日喜得麒麟儿,做叔叔的特意前来送与我那侄儿一物,以尽叔父之意!”杨涟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玉坠递与杨维,杨维接在手上仔细的看了看,见那玉坠质地致密细润,坚韧无比,颜色晶莹剔透,温润淡雅,通体白玉无瑕,在日光的衬托下,更加雪白纯净,而玉坠正中端端正正的刻着一个篆体“正”字,只需一眼杨维便辩出这玉坠非寻常之物。

    “文孺,这...”杨维哑然。

    “大哥无需推辞,全是做兄弟的一份心意,我已打听清楚我那侄儿单名一个“正”字,想必是取张大人名讳,便找匠人刻了个“正”字于上,希望大哥能收下小弟一番心意,切莫言他!”

    “既然如此,大哥也就不推脱了,多谢文孺一番美意,待我那正儿日后长大,必当教导文孺之意!”

    “哈哈,大哥言重了!”

    “文孺此番前来仅为赠正儿玉坠?”杨维分析到。

    “哈哈,大哥果然慧眼如炬,什么事都瞒不过大哥!”

    杨维淡淡一笑。

    “不瞒大哥,近日文孺听闻大哥正调查王员外一家遇害案,可有进展?”杨涟问。

    杨维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文孺可有线索提供与大哥?!”杨维以为杨涟能提供什么帮助。

    “要让大哥失望了,文孺并非来提供线索,而是要告知大哥另一件大事!”

    “哦?!什么事?”

    “我从应山赶来,一路上听说了些事情,想到大哥必回有兴趣,特来告知大哥!”

    “什么事?说来听听!”杨维迫不及待。

    “兄弟途径陕西时,闻近日天象时有异变,而陕西尤甚,鼠灾、旱灾、水涝、瘟疫及各种冰雪大风等天灾,以致当地整整四年颗粒无收,路边饿死者不计其数,民间十室九空,街道哀鸿遍野,更有易子相食之说!如人间地狱!”杨涟说着,眼角不禁开始泛滥。

    杨维叹口气。

    “兄弟有所不知,民间疾苦朝廷自然知晓,无奈圣上无裁,我们做臣子的能有什么办法?况且此等国事乃户部之职,各户各司其职,我一刑部尚书怎好干预!”

    “那大哥可知今户部何人领事?”

    “河北张天义,兄弟欲如何?”

    “小弟一路闻陕西有民谣,唱到‘茫茫大漠升旭日,凄凄凤女着红装。江山不改铜臭味,天子脚下白骨堆!’经过一番打听,才知此歌谣便是凤女所唱,经过打听,才知其意为:大明若不改当今腐败气象,凤女势必会径直杀到乾清宫!”

    “有这等事?!”杨维听此大惊,连忙望了望周围,接着凑到杨涟身前。

    “文孺不可胡言!”他低声道。

    “文孺岂敢胡言,大哥乃朝廷命官,文孺也志在为朝廷效力一心为我大明,若无确实证据怎敢胡言乱语!”

    杨维细细想了想。

    “那你又打听张天义是为何?”

    “小弟欲前往张尚书府与之商讨此事,需告知事态紧急不容懈怠!若朝廷不及时采取遏制手段,恐怕大明不保啊!”

    “可以你现在一秀才身份他会接见?况且据我对张天义的了解,此人气量狭小,擅权弄政,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好结交!”

    “我欲一搏,望大哥勿阻拦!”

    “既如此,大哥当然不拦你,只愿你凯旋归来!”

    言罢,两人道别,杨维便目送杨涟离去。

    历经两百多年的沧桑,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仍苟延残喘的活着,千疮百孔的身躯下早已无法再多承受一丝的重量,内忧外患之中,行将就木之时,又熬过去了十五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