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重走丝绸之路 > 第122章 丢失的勇敢

第122章 丢失的勇敢

    刚听完牛志远讲的两则告密者的故事,王嘉福感慨万千,他忽然想起在后世华夏纺织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北景大学著名教授、学者林大康先生曾经来华夏纺织大学做演讲,题目是《桃花县人勤劳、扇良、勇敢吗?》。

    王嘉福放下饭盒,便照着林大康教授的话,向知青们问了三个问题:“大家说,桃花县人勤劳吗?扇良吗?勇敢吗?”

    “勤劳、扇良、勇敢,是桃花县人的传统美德。”美女知青孙达美道:“王评书,你为啥要这么问呢?这还用问吗?”

    “孙美达反问得好!她的反问,戳穿了许多知青的疑惑。”王嘉福道。

    王嘉福用手抹去嘴角上的土豆汤,问大家:“请问,你们是不是桃花县人,如果是,你们怎么勤劳的,怎么扇良的,怎么勇敢的?”

    “反正我们该干活的时候干活,该同情别人的时候有同情心,当组织需要的时候,我们哪怕冒险也能冲上去。”任怀强道。

    “我还是比较了解咱们知青的。我们在上工的时候,大多数人偷懒耍滑;特别是男知青,哪个敢说自己没偷玉米、花生,没偷过东西吃?面对持刀歹徒行凶作恶祸害百姓时,我们哪个敢冲上去?”王嘉福道:“我们勤劳、扇良、勇敢吗?”

    王嘉福环视一圈,屋子内已经聚集了五六十人。男知识青年不再吭声,女知青梁喜凤笑嘻嘻道:“那都是那些男知青干的事儿,我们女知青比你们表现好多了!”

    “女知青好到哪里?哪个人回家的时候,不攒点粮食、棉花、线麻带回去,那些东西是怎么攒的,谁都知道。平时还薅几把羊绒攒起来,带回家续羊绒褥子。”王嘉福道。

    “大家都这么做嘛,又不单单我们这样。再说了,青年点的东西也都是大家的嘛。”梁喜凤反驳。

    “这是理由吗?”王嘉福嘿嘿嘿笑了起来,道:“我只是跟大伙儿闹着玩,闲聊,说明道理,我们都在虚伪做人。”

    王嘉福又接着问:“我再问大家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世上好人多还是坏人多。”

    “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做‘世上还是好人多’。王评书这个问题,还用我们回答吗?”付珏光说。

    “付珏光这句话说得好。刚刚牛志远讲的故事里说,生产队三名干部为了救全体社员的生命,瞒报了产量,被救的人反而举报施救的人,上集来人调查,为什么大部分社员都出来举证三名干部。这些算好人吗?算扇良吗?”王嘉福道。

    “那当然不算好人,算坏人。”付珏光说。

    “大部分社员,是大多数。大多数人都是坏人,不是吗?世上到底好人多还是坏人多?”王嘉福道:“我们偷偷做坏事,却指望别人做好事。说做好事的人越多,社会风气就好。可是我们还在背地里做坏事。”

    “但那些大多数社员是为了配合上集工作,说出了实话而已。”付珏光说。

    王嘉福道:“这理由充分吗?这叫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大家都要饿死了,人家给了你粮食救活了你,你却忘恩负义。我救了你,你却害了我。讲道义吗,有公理吗?”

    “那他们应该怎么做。这边是上集追查,他们有权有势得罪不起。那边是救了他们生命的三个干部,左右为难。”付珏光道。

    “那就必须要出卖灵魂,助纣为虐吗?难道这些出来举证的社员,他们的良心被驴踢了,被狼吃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人‘怂’,没有骨气和灵魂。”王嘉福道。

    “你说的意思是,世上坏人多,对不对。”付珏光道。

    “就拿我们知识青年来说,坏人多还是好人多?回答诗肯定的,坏人多!坏是有程度之分,小坏和大坏之分。当然这不能全怪我们。”王嘉福道:“主宰社会的人驱人向扇的时候,大家都会向着扇良靠近,反之便向恶的方向行进。”

    “好吧,今天我们不说评书,就讲故事讲讲桃花县人,讲讲桃花县人是怎么‘怂’的。”王嘉福道。

    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元朝的故事。

    说在当时大街上走,一蒙古人和一汉族人走路时发生了一点小刮碰。汉人跟蒙古人辩解,当街顶撞了这个蒙古人。

    元朝那时候搞等级制度,蒙古人排在最高、汉人排在最底层。那蒙古人怒了,骂骂咧咧伸手至腰间摸家伙,见身上没带刀,就指着这个汉人就说你在这等着,我回家拿刀回来就宰了你,说完就匆匆往家跑。

    汉人吓傻了,一下就跪在地上磕头。旁边的围观者一看,说“别在这等死了,还不快走。”可那个汉人还在原地跪着哭。一位老大爷过来对他说:“你现在就是跑了,蒙古人也没地方找你。赶快跑吧!”那个汉人还是不动地方,就当街这么跪着。

    那个蒙古人,回来了。他提着刀,大刀一挥,就把这个还在跪着的汉人宰了。

    这就叫怂,怂字怎么写?

    下边是一心,上面一个从。从这个字的象形上就可以了解,那就是打心里的从了你,从心里服从,我跑都不敢跑,骨子里、从心里我是彻底服了。

    当年十几个鬼子兵就把一万多中果被俘君人押到刑场集体……,很多人到今天也不能相信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就算这十几个鬼子手里端着明晃晃的刺刀、三八大盖,可面对的毕竟是一万多中果君人。当然你会说,这帮中果君人都被缴械了,被绳索捆住了手。

    但就凭流淌在他们身上的君人血液,也不应该就这样像一群绵羊被赶到刑场,执行图纱。哪怕有一个人呐喊一声,号召大家集体暴动。结果也是可以想象的,绝不会死那么多人,绝不会一万多人全部死绝。

    这件事儿被一位上将证实,他在《精神》这本书的第12页的页眉上评说道:“上万人就无一人是英雄。如果有人带个头,哪怕用脚踩,也把鬼子踩成了肉饼,可这个人永不会出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