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亡明 > 第3章 进城前的波折(下)

第3章 进城前的波折(下)

    陈诏跑了将近二百米才摆脱了黑狗,气呼呼的大口喘气。出师不利啊,这地主老财果然不是什么好东西。

    走了一小段田间小路,又遇到在稻田里下黄鳝笼的老农,看到陈诏就咧着嘴笑,陈诏只得悻悻的回笑,心想老叔你故意的吧?

    “唉~为啥别人穿越都是霸气开局,咱这穿越就被狗撵呢。”

    陈诏重回大路,继续往滁州城方向走去,走到半道身后跟上来个骑白色高头大马的年轻人,头戴四方平定巾、身穿青绿色圆领道袍、一双黑色长筒靴,腰缠一根点缀大块红宝石的革带,十七八岁的样子,旁边伴着个书童,看上去着实富贵逼人。

    陈诏回头盯着马上的公子哥看,那马上公子哥也盯着陈诏看,四目相对。

    “这位友人所来何方?”公子哥竟然先开口搭话了。

    陈诏拱手答道:“我自西洋夷国来滁州寻祖。”

    “哦?西洋?”公子哥好像来了兴趣,继续对陈诏道:“友人你祖上是滁州的,为何生居海外异国?”

    “祖上本是大明一千户,随三宝太监舰队下西洋,在天方国留守当地千户所,便落地生根了,距今已有二百余年。”陈诏开始见人编鬼话。

    公子哥听完一跃跳下马,对陈诏拱手:“失敬失敬,令先祖也是我大明军官啊。君久居海外,那天方国有怎样的风俗,可有什么稀罕趣事?”

    陈诏感觉这公子哥是个好奇心比较强的年轻人,于是想勾他的馋:“那天方国距中国路途上万里,我耗时约一年才回到故土,天方国人情风物和大明迥异,趣事说上三天也说不完啊...”

    “快说说两件与吾听听。”公子哥有点急切的说。

    “啊这...”陈诏没想到公子哥急着想听故事,顿时脑袋一片空白。急中生智道:“便给公子看件天方国的风物。”说完便卸下双肩包,从里面掏出灰色眼镜盒子,打开露出墨镜,展示给公子哥看。

    公子哥先是看看双肩包,又看看墨镜,问道:“这是何物?”

    “这是黑色玻璃制作的眼镜,名叫墨镜,特别适合像公子这样的风尚人士佩戴。”陈诏说完拿出墨镜递过去。

    公子哥接过墨镜,陈诏示意他打开戴耳朵上,宽大的墨镜卡脸上后公子哥左右转头看看,发现这个世界变色了。

    “公子对着太阳看。”

    “嘿,有趣有趣,看太阳也不灼眼。”

    “对,适合外出游玩的时候遮阳。”陈诏看着穿着大明汉服的明朝年轻人戴现代墨镜,不知道为啥想笑,这混搭风有点怪怪的。

    公子哥摇头晃脑的看了一会,摘下墨镜对陈诏说:“真是一件妙物,可还有别的了?”

    好家伙,这是不过瘾啊。

    陈诏又从背包里掏出Z牌打火机,银白的小钢盒子,很有质感。托在掌心对着公子哥说道:“公子,你猜这是何物?”

    见公子哥摇摇头,陈诏拇指一撮,清脆的当一声打开盖子,转动转轮,噗呲一声,冒出了火苗,三秒后又当的一声合上盖子。熟练又简单的点火操作一气呵成。

    公子哥看完忍不住直呼妙妙妙,旁边的小书童也叫了声好。

    陈诏微笑的收起打火机,拱手说献丑献丑。

    “这两件妙物在哪可以买到?”一套当面直播带货,公子哥这就想下单了。

    “恐怕整个大明也买不到这样的东西,这物件极难制作,不但工料稀有,有这手艺的匠人也是万里难挑一啊。”陈诏随口就编。

    “唉,真是可惜。特别是这火折子,点火甚快。”公子哥叹息。

    陈诏看火候差不多了,准备收网。说道:“今日巧遇公子也是有缘,虽然这两件东西都是自用的,但兄弟我愿割爱一件与公子,就当交个朋友的见面礼了。”

    公子哥手上还拿着墨镜,一听陈诏这样说,立刻回道:“不可不可,无功不受禄,怎敢收这样贵重的物件,万万不可。”

    “兄弟不必推辞,送你一件又何妨?唉,我初回故土寻祖,海外父母亲人都已过世,孤身一人回到大明才几日而已,当下一个朋友也没有,能遇到公子这样的君子何其有缘,能和公子交个朋友,我三生有幸啊。”

    “这...兄弟境遇可谓曲折。”公子哥看看手里的墨镜,又看看陈诏掌心的打火机,拱手道:“吾名涂刚,字启铭,兄弟真是爽快人,那吾就却之不恭,这火折子甚是精美,便选这一件了。”

    陈诏听完哈哈一笑,与涂公子交换了物品,然后也拱手道:“启铭兄弟也爽快,我叫陈诏,字......归云,虚龄二十二,可比你年长?”

    “虚龄十六,以后便称归云为兄了。”涂公子眉开眼笑:“只是吾刚从书院放学,并未携带任何礼物,不知兄住何处,吾也好有空上门拜访。”

    “唉,不提也罢。昨日刚从浦口来滁州,路上竟遭歹人打劫,银钱也被洗劫一空,可能看我衣装非大明人,欺我是外地人吧。现在已身无分文,想着进城去典当铺换些银子救急,却也担心会不会被衙役盘查刁难,正不知所措呢。”陈诏开始卖惨。

    “竟有这种事?着实可恨,归云兄不必忧心,银钱小事而已,吾可赠送些救急,就当见面礼了。柳儿,今日出门可带银子了?”

    陈诏看向旁边的书童,瞬间联想到一个词...弱受。年龄看起来比涂公子小点,皮肤白皙、脸蛋清秀,穿着一身蓝色长袍,盘卷着头发没有戴帽子,背着几本用布条裹着的书,和一件包裹灰布的瑶琴。

    柳书童听到涂公子问话后连忙答有,便伸手进胸口衣服里,随手掏出两锭锤形小元宝。

    “少爷,只有二十两银子。”

    “都给陈公子。”涂公子拱手向陈诏说道:“今日出门未多带银钱,请归云兄不要嫌弃,先拿去顶用,过几日再多送些与你。”

    陈诏连忙拱手言谢:“真是太感谢启铭兄弟,解了我的急,日后定当重谢。”说完赶紧接过银子。“只是,不知我这样的衣装能否进城,会不会被盘查?”陈诏问道。

    “有何不可?太仆寺卿正是家父,随吾一起进城!”涂公子一挥手,三人一起向滁州城走去。

    南京太仆寺是历史上唯一设立在滁州的中央级政府部门,隶属于兵部,专门管理马政。

    朝廷让老百姓牧养官马,负责繁育良马提供给军队使用,一旦养死了,牧户直接破产,苦不堪言。

    虽然太祖皇帝一再的强调“马政,国之所重”,但繁育战马这种专业的事情,怎么能让民间野生放养呢?这样的政策只会导致马匹越来越劣,最终到了晚明时期,太仆寺再也收不上来合格的战马了。

    于是乘着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征马为征银,还是直接收银子来的方便。太仆寺也就从马政机构摇身一变成了金融储备机构,到了隆庆年间,太仆寺积攒了一千余万两白银。

    然后,就变成了万历皇帝的小金库,朱翊钧变着法子从太仆寺借银子,最终被掏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