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亡明 > 第35章 匠人的新挑战

第35章 匠人的新挑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陈诏始终相信,最牢固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只要将合作伙伴绑在同一条驶向金山银山的战船上,就会少去很多幺蛾子事,最终才能成事。

    和毛英合作解决了钱的问题,和龅牙周合作解决了技术人才的问题,占领台湾可以解决土地问题。

    有钱有技术有土地,但缺少人力资源,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

    和鲁老大、丁麻子的一番谈话后,陈诏的拓垦台湾计划终于获得了最后一块拼图,那就是经营大运河。

    陈诏需要从大明本土源源不断的迁移流民,台湾岛可开荒出上千万亩耕地,养活百万人口轻而易举。

    有了百万人口的根据地,粮食和兵源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于是继周记牙行、东洋公司之后,和鲁老大、丁麻子合伙的江淮船运公司也顺利签约。

    陈诏出资一万两银子占80%股份,鲁、丁二人技术入股各占10%,主营业务就是从漕河沿岸招揽流民和纤夫运往台湾。

    不用担心没有流民,崇祯朝的天灾人祸会将整个中原搅得天翻地覆,人命如草芥,只要给口吃的,要多少人有多少人。

    公司对于鲁老大和丁麻子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明朝时期,也根本没有规范的公司制度和章程。

    但是在欧洲,股份制公司早就诞生了。

    1602年,荷兰十四家以海外殖民地业务为主的公司组成联合东印度公司,简称VOC。

    公司董事会有六十个合伙人,选举出十七人常务董事掌控实权,号称十七人绅士。

    公司成立初期,通过向全社会募集资金,股份几乎被荷兰全市人民所购买,公司为了募集资金,甚至向公众发行股票。

    1608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在荷兰成立,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以金融股票为主的证券交易所。

    股票可以买卖,股价的涨跌将不断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更多的资金投入推动海外殖民地扩张,形成循环。

    到了1670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一百五十艘商船、四十艘战舰、两万名员工、一万名佣兵军队,获利也同样惊人,股息高达40%。

    陈诏的想法简单而又朴实,和各个合作伙伴组成公司,并不是流于形式,而是为了规范化运营。

    陈诏只是一个人,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没有太多精力跟进所有事务,只能以公司的组织形式将财务透明化,将公司业务的发展体现在年度报表上。

    当一个个公司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股票的公开发行和成立交易所也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和鲁老大、丁麻子签完协议后,江淮船运公司立即获得了第一笔生意,采购农具粮种并运送至大衢山岛。

    初步计划在占据台北地区后,首批移民陈钱山岛一百八十余户,泗礁山岛二百户,大衢山岛七百余户,合计一千零八十户,四千五百余人,不包括舟山水兵。

    陈诏将为每户提供三十两银子安家费,另赠送农具、粮种以及耕牛,听毛雄说苏、松地区耕牛较多,能买到多少还两说,只能尽力为之。

    需要的农具包括犁,铁搭、锄头,铁锹,镰刀,耙等,种子则以水稻为主,红薯、玉米和土豆也要引进到台湾大量种植,这三种农作物都已进入中国,只是在明末时期还未全国普及,主要在广东、福建以及江南部分地区种植。

    接到订单后,鲁、丁二人便驾船前往松江府,毛雄派了几名熟悉上海县的人跟着去帮忙采购。

    由于留给陈诏的时间只剩一个月,漕河的行程只能推后,先将眼前的千余户移民安顿好才能考虑未来更多移民。

    ...

    鲁、丁二人走后,陈诏终于有时间去找匠人们谈谈。

    除了五个原牛头寨的匠人外,元宵节当天抵达大衢山的三十余匠人都是龅牙周从应天府地区寻来的。

    陈诏来到码头山脚下的匠人居住区,比刚来那会好了不少,虽然还是窝棚,但明显条件有所改善,更像是简陋的小木屋。

    没有花大力气帮他们盖房子,最多不过一个月就会离开这里,台湾岛才是他们永远的家。

    陈诏带着吴大匠和几个青卫兵站在居住区外,手里拿着龅牙周写给他的信,里面大概记录了这些匠人的手艺和家庭情况。

    有船工匠三户、舱船匠二户、铁匠六户、铸匠二户、瓦匠五户、石匠三户、木匠四户、油漆匠二户、熟皮匠一户、裁缝匠三户。

    总计三十一户匠人,龅牙周是下了工夫的。

    这些匠人一旦脱籍离开了居住地,他们的班匠银也不会再缴纳,跑了几十户匠人不知道会不会引起当地官府的警觉。

    陈诏也管不了那么多,他相信龅牙周有本事摆平,打点当地衙门皂吏的预算还是有的。

    “吴大匠,这三十一户匠人可还安稳,没出什么岔子吧?”陈诏问向旁边的吴大匠,自从来到岛上,匠人的日常管理就交给了熟悉的吴大匠,也算是有个领头的人能沟通,免得混乱。

    “诏小哥,咱们这些匠人打小就是劳苦的命,这闲住着倒不习惯了,总是有人来问啥时候有活干,都不大安心。”吴大匠苦笑着说道。

    “呵,也是能理解,毕竟来到这生地方,只给饭吃又不安排活干,是谁都心里犯嘀咕。”陈诏看着几排歪歪扭扭的木屋棚,不时有人站在门外瞅向陈诏一群人。

    “吴大匠,把这个叫沈贵的船工匠找过来见我。”陈诏看着信上的匠人清单,一个叫沈贵的船工匠,年龄二十七岁,来自南京龙江船厂,家里有妻子和一对儿女四口人。

    吴大匠听完就匆匆跑进居住区,不一会就领着个高瘦的人走了过来。

    “小民沈贵,见过陈老爷。”沈贵来到陈诏面前,拱手作揖行礼。

    “沈贵,在这岛上住了些日子,可还习惯?”陈诏笑盈盈的问道。

    “回老爷话,都习惯,能吃饱有木柴烧火,这冬天也就不难熬了。”沈贵恭敬的说道。

    “习惯就好,你原先在龙江船厂是造什么船的?”

    “战船和巡船都造,主要是福船和广船,有时也造些苍山船。”

    陈诏听完满意的点点头,龅牙周找来的这个船工匠不说技术咋样,起码整个人给陈诏的感觉是干练的。

    “西洋式的软帆船,你会造吗?”陈诏接着问道。

    “小民在龙江船厂时看过西洋船的木船模,却从未造过。”沈贵语气略显犹豫。

    “我有一些造船的想法,不知可不可行,明日下午你与另外两个船工匠一同来军衙,咱们探讨一番。”

    陈诏不担心大明的船工匠造不了盖伦船,说到底都是木头船,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高端技术。

    在吕宋,西班牙人的马尼拉大帆船全是用的大明工匠,甚至澳门的卜加劳铸炮厂也是用的大明工匠,造出来的产品丝毫不比欧洲的匠人差。

    见完了沈贵,陈诏又陆续和舱船匠、铁匠、铸匠、熟皮匠、裁缝匠一一交谈。

    大致询问了关于打造火器和甲胄方面的问题,得到的答复基本都是只要给原料和样式,就没有造不出来的。

    由此更加坚定了陈诏的信心,万事都已俱备,只欠拿下台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