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亡明 > 第36章 拜访金尼阁

第36章 拜访金尼阁

    陈诏和匠人们初次沟通后,即颁布了三项新的匠户政策:

    第一、改革匠籍制度,匠户第三代起可获得田产并可申请改为民籍;

    虽然大明的匠籍制度坑爹,但当前正是缺少匠人的时期,先画下第三代可获得民籍的大饼,收拢匠心为陈诏卖命是当务之急。

    第二、正匠月俸四两,副匠月俸二两,学徒月俸一两;

    对比大明的匠人俸禄均提高了半两至一两不等。

    第三、设立技艺革新奖,对有利于提高营造技术的创新给予银钱奖励;

    初期拿出一千两银子,对能改进技术和优化工具的匠人给一些小额奖金,未来可对某项需求开出高额悬赏,鼓励发明创造。

    发展手工业以及技术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更多的制度建设,调动匠人积极性的同时也要兼顾产品质量。

    陈诏准备依旧拿出合伙的办法,和有能力的匠人成立股份公司,同时军队设立军需司,负责采购装备和质量验收。

    大明的军队兵械生产到后期已完全败坏,拨下的经费被层层贪墨,到了匠人手上几无所剩,原材料也以次充好,结果生产出来的火器动辄炸膛,简直拿军士的生命开玩笑。

    ...

    二月十五日,陈诏起了个大早,天气依然寒冷。

    前日接到张信通知,可以启程去杭州拜访金尼阁神父。

    陈诏扮作士子带着两名蛮牛兵,和张信一起乘坐青卫团的大鸟船向西而行。

    大衢山距离杭州约四百里,此行将是南下台湾前最后一次外出。

    经过三天日夜航行,终于在第四日清晨抵达了盐桥埠头,杭州最繁忙的码头。

    将青卫团安置在码头后,陈诏带着蛮牛兵和张信一同进了杭州城。

    不伦古代还是现代陈诏从未去过杭州,对这座历史名城只有耳闻。

    在码头租了两辆马车,从清泰门顺利的入了城,杭州的繁华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南京。

    如果给大明的城市也排个名次,那杭州定然属于一线城市,另外三个则是南京、北京和苏州。

    其中苏州更是大明最大的手工业城市,仅一府就贡献了全国近十分之一的赋税。

    陈诏坐在马车里,掀开窗帘看着来往不绝的行人,满眼望去形形色色的汉服,宛如古代诗画一般。

    不知不觉,马车到了一处湖边别院前停了下来,车外传来张信的声音:“陈公子,到了。”

    陈诏赶紧下车,眼前的大湖波光粼粼,一颗颗粗壮的垂杨柳沿着湖岸排开看不到尽头,光秃秃的柳枝像无数根细绳,还未到柳叶发芽的时节。

    “这就是西湖吧。”陈诏赞叹了一句。

    “正是大名鼎鼎的西湖,陈公子稍待,我去请门子通报一声。”张信说完走向别院大门。

    ...

    “晚生陈诏,拜见四表先生。”

    陈诏在一处厢房里第一次见到了来自欧洲的传教士,此时的金尼阁老态龙钟,躺在太师椅上气色很不好,穿着一身道袍戴着方巾帽,一把花白胡子倒像个大明老士绅,陈诏拱手作揖,称呼四表先生则是金尼阁的字。

    “幸会幸会,老朽听张教士说陈小友在浙洋两个月便扫清了海寇,真乃才俊也。”金尼阁语气低沉,一口大明官话还真是标准。

    “晚生自南京远道而来,本想去普陀山礼佛,路过海岛竟撞见海寇烧杀抢掠,我心不忍,只好出手相救,岛民何辜?”陈诏大气凛然的说道。

    “陈小友有大爱,令老朽佩服,听张教士说,你对本教很感兴趣,是否有心加入教会,信仰耶稣呢?”金尼阁不拐弯抹角的交流方式倒很有欧洲人的特质。

    “正是,但晚生对耶稣教知晓甚少,想多借些欧罗巴的典籍学习,只有了解透彻才能知其所以然,晚生不敢盲信。”陈诏亮出条件,先给我书!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陈小友有心钻研教会典籍,实属难...咳咳咳”金尼阁话没说完就开始剧烈咳嗽。

    “晚生听张教士说,老先生从欧罗巴带来了上万册典籍,不知这些书可都出版?”陈诏等他咳嗽停了继续谈书。

    “哈哈,哪有上万册之多,张教士夸口了。七千册还是有的,老朽本欲创立译社将这些图书汉译出版,可惜至今未能得到朝廷的支持。”金尼阁说完叹了口气。

    “可是有什么难处?缺少工费吗?”

    “唉,算是吧,子先先生多方联络奔走呼号,户部就是挤不出预算,皇帝对此事也漠不关心。”金尼阁语气中透着绝望。

    子先先生就是徐光启,天启三年时还在礼部任职右侍郎,天启四年就被九千九百岁魏忠贤搞回老家了,现正在上海县家中编写《农政全书》等著作。

    天启皇帝醉心木匠活,去年在西苑游船落了水,今年最后一年,到了八月份就会驾崩,哪还有心思管你什么翻译书籍。

    “若四表先生不嫌,晚生愿捐些银钱以助译书。”陈诏听不懂金尼阁说的子先先生是谁,只想快刀斩乱麻搞书,于是亮出了钞能力。

    ...

    西湖边客栈的一间上房内,两根蜡烛在桌上火苗摇曳。

    陈诏此时正趴在书桌上,翻看着金尼阁赠送的几本书籍:

    《几何原本》前六卷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剩下的七卷是拉丁文版还未翻译;

    《况义》金尼阁和福建举人张赓合译,就是伊索寓言的汉化版;

    《职方外纪》五卷艾儒略著,一本详细介绍世界地理的书;

    《泰西人身说概》邓玉函译著,一本生理和解剖学著作;

    此书详细分述了骨骼、软骨、肌肉、皮肤、肌腱等等人体结构,邓玉函在澳门时曾亲手解剖了一个因抑郁症而死的意大利传教士和一个抽烟病死的日本传教士。

    《Prácticamanualdeartillería》,一本西班牙语书籍;

    陈诏看不懂西班牙文,但里面插画了大量火炮图片,金尼阁告诉陈诏书名可以译作《实用炮兵手册》,陈诏知道后简直如获至宝,以后培养炮兵有教材了。

    另外还赠送了五册神学书籍,都是关于耶稣教的,陈诏热情的收下,回来便束之高阁。

    金尼阁的书房里还有藏有大量未翻译的各种书籍,不会拉丁文还真看不懂,只能留待以后想办法汉化。

    另外还赠送给了陈诏一个四分仪、一个地球仪。

    其中四分仪最让陈诏感兴趣,这个时代欧洲航海基本都使用四分仪测量纬度,大明航海则是使用迁星术。

    陈诏以前看过一部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叫《金蝉脱壳》,里面就有制作六分仪的情节。

    而当陈诏拿着一块木板四分仪时,脑海里全是六分仪的形状,是时候改变航海的游戏规则了。

    陈诏现在手上有造玻璃技术,也可以制作水银镜,航海六分仪的材料都已具备,六分仪的原理陈诏也大概知道,剩下的就是研究制造的问题。

    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将书都整理好放入一个小木箱后,陈诏躺进被窝,思绪翻滚,心里默默的算着账。

    和金尼阁的交易很顺利,陈诏允诺将初步拿出一万两银子给徐光启,赞助他组建译社,条件是翻译出来的书籍必须送给陈诏一份,另外陈诏还将派遣一名学徒去找徐光启,学习拉丁文和协助管理赞助资金。

    一万两银子不是小数目,陈诏愿意拿出这么一大笔钱,并不是看中金尼阁,而是想投资徐光启。

    陈诏得知徐光启目前正待业在家,金尼阁愿意写信代为促成此事,能和徐光启这样的士大夫建立联系,是陈诏求之不得的。

    这个时期,朝堂上的政治斗争无比复杂,天启年众正盈朝的东林党已经完全败坏了朝廷政治,九千九百岁还能稍微打压他们。

    崇祯上位后,紧接着就会清理魏忠贤和阉党,等崇祯搞死魏忠贤后,东林党没有了压力,瞬间将崇祯忽悠傻。

    急功近利的朱由检没有受过帝王教育,只能东一榔头西一锤,锤完阉党锤东林党,最后只得用孤臣。

    总之,陈诏没有任何兴趣参与崇祯朝的政治斗争,只要能在台湾安稳种田十年,就有实力左右很多事情。

    “派谁去跟着徐光启搞翻译呢?秦三才...这小子不错,学习天赋挺强的,人也年轻才十八岁,可以重点培养。”

    “徐光启...等崇祯登基,好像他也会重新起复吧,这要是勾搭上了,且不是一步好棋,咱朝廷里也有认识的人了。”

    “对待徐光启这样人品较为正直的士大夫,直接贿赂肯定不行,就得砸钱让他搞科学技术,投其所好,先砸一万两,以后有钱了继续砸。”

    “这次又花出去一万两银子,江淮船运公司投了一万两,东洋公司投了六万两,给移民台湾的一千户每家补贴约四十两,就是四万两。”

    “加上一千三百余军士,就算总支出十三万两,还剩下十万两不到,得想办法挣钱了。”

    “明天还要去杭州的读书社看看,听张信说这个社团里都是一群喜欢实学的士子,多结交喜欢科学技术的大明年轻读书人是必要的,说不定就能忽悠几个跟着一起搞事业。”

    “那种喜欢搞政治的学社,千万不能碰,特别叫什么复社的,几乎都是键盘侠。”

    “好像明末有个叫方以智的人,很喜欢搞科学,虽然远在南京,也可列为以后重点交往的人。”

    “以前看过一部叫《大明劫》的电影,里面有个医生叫什么来着...冯远征?不对不对,吴又可!对,好像是苏州人,得找机会打听打听,搞瘟疫学的专家,怎么能不跟着咱学种牛痘呢?”

    “明末真是人才辈出啊,怎么就便宜了野猪皮...”

    “不知道翠儿、燕儿这时候睡觉了没...”

    “呼...噜...”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