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风起云集话两宋 > 第00021章.李筠之乱(中)

第00021章.李筠之乱(中)

    此时此刻的赵匡胤一心想到的是光复隋唐以来的大好河山。

    唐朝直接衰落,到最后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军事制度。

    这就是藩镇节度使制度!

    想当年安史之乱,整个大唐王朝的人口居然因为这场战乱,原本六千多万的人口,最后只剩下了两千多万。

    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的破坏力是非常巨大的,影响也非常的深远。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战争连年不断,皇帝经常换如同走马灯一般,人口自然也是大量减少的。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觉得应该要百废待兴、修身养息,不要采取过多的武力,这样就会使民生凋敝,永远都不可能恢复。

    眼下的这个李筠,他觉得应该做一个典型来处理,只要把这个典型处理好了,那么其他的那些有二心的地方军阀势力,就一定不敢轻举妄动。

    赵匡胤随即召见了赵普和他的弟弟赵光义两个人,三个人又商议了一番对策。

    赵光义主张马上使用武力征讨,然而赵普却持不同意见,觉得现在行使武力恐怕为时过早,应该再观察观察。

    他们商议到最后,赵匡胤觉得其实还可以给李筠最后的机会,如果局势有所缓和的话,那就最好不用兵了。

    有意思的是,当李筠把赵匡胤的使者冷言冷语打发走之后,这事很快就传到了北汉的皇帝刘钧的耳朵里,他觉得可以利用南方的这两个主要势力的矛盾,自己可以从中获利。

    于是,在考虑一番之后,刘钧就提起笔来,给李筠写了一封密信,具体的内容我们没有办法弄清楚,但是大致的意思却是可以搞定的。

    大意就是说,你李筠不要担心,也没有必要把赵匡胤放在眼里,我已经看他不爽很久了,你如果有想法的话,那我们两个人都可以联合起来,完全可以对付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且忘恩负义的赵匡胤的。

    果然不出所料,当李筠接到这封密信之后,真的如同久旱逢甘露,刚开始着实兴奋了一番。

    不过接下来,恐怕就让他感到没那么高兴了,因为不管怎么样,他毕竟已经接受了赵匡胤的领导,作为他新的老板。

    如果刚刚接受领导又立马背叛的话,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他的部下和他是持完全不同的意见,以至于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和北汉联合起来,反对新建立的宋王朝。

    到了最后,李筠觉得如果真的这样蛮干的话,那么吃亏是肯定的。

    很快他就想了个办法,就把北汉给他写的密信,完完整整的派人送给赵匡胤,这意思再明显不过……

    赵匡胤,你看有人拉拢我反对你,我都没有同意,这下你放心了吧?!

    他的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职场厚黑学!

    当赵匡胤得到这些密信之后,不由得冷笑几声,心想李筠还真的是把自己当成一回事了,不知道他赵匡胤将会使出何种手段。

    “陛下,臣有一事相告!”说这话的正是赵普,此时此刻的他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智囊。

    他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李筠给赵匡胤的一封邮件,想必赵匡胤应该是遇到麻烦了。

    于是,就专门前来打探情况。

    “爱卿,李筠这人想造反,可是他又给我写了这么一封信!你觉得这事我应该怎么处理?!”

    赵匡胤感到有些犹豫,到底是用不用兵,他有些举棋不定,于是就想听听赵普他们的意见。

    “陛下,大宋刚刚立国,目前还需要修生养息,不宜这么早对外动兵。”赵普认真的想了一想,说道。

    “那既然如此,咱们就假装没看见吧,接下来还要等他继续出招才行!”

    君臣二人商量之后,一致的意见就是把这件事情暂时搁置下来,不追究李筠的责任。

    不仅仅不追究,赵匡胤还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任命李筠的儿子李守节到开封来当皇城史。

    这个职位虽然不是开封尹,但是毕竟算得上是京官,好吃、好玩、好喝的伺候着,这此处在偏远的上党要好得多。

    因为此时此刻的开封,已经距离《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一幅繁华的景象不远了。

    每天的街道上,河道的两岸熙熙攘攘的到处是人,到处是车,到处是船,吃的喝的,玩的,都是行运一条龙!

    宋太祖一上任就颁发了很多内部管理制度,他彻底地废除了唐朝时期的宵禁制度,这种制度就不允许人们晚上出来摆摊设点,自然也就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从赵匡胤的角度出发,他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其实就是为了麻痹李筠等人,使得他们至少从思想上不会变得那么神经过敏。

    另外,把他的儿子调到身边,其实也可以使得他的力量有所削弱。

    因为上阵父子兵,想来他的儿子应该也从老父亲的手里得到了很多权力。

    接到赵匡胤的书信之后,李筠觉得,这事儿也可以好好的利用一下,就很快答应把他的儿子送到了赵匡胤的身边。

    他这么做有点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国君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另外一个地方作为人质。

    不管自己将来是归顺还是反叛,都能够打个马虎眼,彼此之间都有转换的余地。

    在他的儿子出发之前,李筠把他叫到身边,千叮咛万嘱咐要他一定要注意京城那边的动向。

    对于父亲的刻意安排,李守节当然也是心领神会,很快就告辞而去,乘坐专车来到了京城开封。

    不过在这小子的内心深处,自己是不愿意做父亲的奸细的,历史上有很多相类似的事情,最后结局都不好。

    但是为了自己父亲,自己也只能这么做了。

    他们父子俩的这些小九九,宋太祖赵匡胤当然是看在心里,笑在嘴上。

    过了一些时候,赵匡胤专门在宫中接见了李守杰。

    “拜见陛下!”

    “太子平身,你远离朝廷到我这里来干什么?!”赵匡胤却揣着明白装糊涂,眯缝着眼睛不紧不慢地对他说道。

    果然不错,李守节听了赵匡胤的话,如同五雷轰顶,大惊失色。

    因为他实在是搞不明白赵匡胤为什么会这么说,尤其是把他称为太子,把他父亲所待的地方称之为朝廷。

    难道这个肥头大耳的宋太祖是老糊涂了吗?!

    李守节感到很是莫名其妙,但又是很是慌张,就连忙跪倒在地说道:“陛下何出此言,看来有人想离间我们。”

    如果说有人想使用离间计,这也太浅显直白了吧。

    况且,还是足智多谋的赵匡胤。

    赵匡胤微微的笑了笑,又摇了摇头,告诉他道:“不不不,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你的父亲命你前来上任,其实就是希望我把你给杀掉,只有这样他才有借口反叛。你现在可以回去告诉你的父亲,我在没有做天子的时候,随便他怎么做都可以。但是我现在已经做了天子,难道你的父亲就不能让一让我吗?!”

    赵匡胤的言外之意,就是李筠的死期到了。

    李守节觉得继续待在皇帝的身边,多一天就多一份危险,这种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其实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很快,他就辞官不做了,又回到了他父亲的身边。

    当他回到父亲身边之后,就把赵匡胤对他说的话一五一十的转告给了李筠。

    然而,他的父亲李筠听了,就知道自己想谋反的阴谋已经被戳穿,既然如此,那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准备起兵造反了。

    就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的四月,李筠发布了一篇宣战书,里面数落了赵匡胤的罪状,同时也拘捕了朝廷派来的监军。

    为了使自己的反叛行动,得到可靠的后方支援,他又和北汉取得了联系,并且主动向对方称臣纳贡,要求对方立马出兵进行武力支援。

    与此同时,他派出军队袭击宋朝的泽州(位于今天的山西晋城),并且很快以优势的兵力占据了这座山城。

    就在李筠感到志得意满的时候,他的大后方北汉的一把手刘钧这个时候就急不可耐的跳了出来,想要会会这个敢于造反的英雄好汉了。

    接下来就出现了一副啼笑皆非的画面,原来李筠也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喊打喊杀的武夫,他也善于看相,尤其是通过面相看对方有没有帝王之相。

    然而,非常让他失望的是,刘钧奇奇怪怪的长相让他改变的主意,认为此人没有帝王之相,也就是所谓没有气场。

    两个人聚在一起一番狼狈为奸之后,李筠在心里后悔不已,觉得此人应该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

    在另外一个方面,李筠也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因为他心心念念的都是自己的第一任老板郭威。

    这样就在无意之间,他时不时会在北汉皇帝的面前提到第一任老板,这就使得刘钧很是不爽,因为当初郭威和他可是打得死去活来的,彼此之间是不共戴天的敌人。

    现在哪怕自己因为权宜之计要和李筠联合起来对付宋朝的赵匡胤,可是和自己过去敌人的部下联合,这怎么说也会让人感到很是不爽。

    他们两只军队暂时联合在一起之后,刘钧又擅自做主张,在没有经过李筠同意的情况之下派遣了监军,这就让李筠方面感到很是不满。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两个狼狈为奸的军事集团,就开始为争权夺利而不断的勾心斗角,在战斗力上也就自然打大折扣了。

    我曾经到过这古代泽州一带,就是今天山西的晋城地区。

    乘坐火车穿过太行山之后,只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晋城,铁路的两边风景如画,又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社会这里有盛产煤炭资源,的确是个不错的地方。

    就在李筠起兵反宋的时候,他其实还是有些本钱的。

    完全可以利用泽州一带的山险,根据其地势险要的条件,只要守住天井关就可以了。

    在这个著名的关口的南面,就是连绵起伏的太行山,按照当时太行山的交通条件,赵匡胤的军队要想在这里运送粮草,可以说是寸步难行的。

    当时的李筠就是这么盘算的,他觉得只要能够把守好这个关口,养精蓄锐,然后找机会以逸待劳消灭赵匡胤的军队,这很显然是一个保守的用兵方法。

    他的部下却刚好相反,建议李筠把部队西下太行山,一直插入到今天河南济源、焦作和洛阳一带,占据那边重要的关口虎牢关,进而占领洛阳城,然后往东边用兵就可以和赵匡胤争天下了。

    也许历史还是照顾赵匡胤这一边,自认为足智多谋,娇狂无比的李筠,并没有采纳他部下的正确建议,反而把他的儿子留在原地守好关口,自己亲自率领三万兵马,直接杀奔宋朝的首都开封城而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