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风起云集话两宋 > 第00025章.消灭李重进(二)

第00025章.消灭李重进(二)

    陈思诲,赵匡胤给了他六宅使的官职,除此之外我查了很多资料,居然根本就没有办法查到什么。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工具人。

    按说,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人,就是陈思诲这种人了。

    平白无故的当了一个凶多吉少的使者,又平白无故的被抓了起来,然后有可能平白无故的丢掉性命。

    作为一个工具人,这真的是他的悲哀。

    不过,站在历史的角度,他也还算得上是赚了,至少在我的眼里是如此。

    有资格在历史书上留下名字的人的确不多见。

    如果不是这一次做使者,恐怕世人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李重进是个耳根子很软的人,本来他想配合这个使者去见赵匡胤的,可是很快就改变了主意。

    几乎是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这种转变也的确是太快了。

    俗话说,两军交兵不斩使者,这么做其实是不耻于人的。

    既然抓捕了他,就说明李重进是王八吃称坨,铁了心要造反的。

    “大将军,你这是何故?!我可是好心好意的来给你送丹书铁券的,你这么做难道不怕天谴吗?!”

    赵匡胤也挺有意思的,在自己刚刚掌权之初,就拼命的造一些丹书铁券,然后分发给自己潜在的现实的竞争对手,要么安分守己,要么提头来见。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半扇形的铁疙瘩并没有起多大的效果,该造反的还是要造反,不想造反的你逼他造反也没用。

    再说这个倒霉的使者陈思诲,原本刚刚当了座上客不久,美酒美味的尽情享受,原本想回去得到厚厚的封赏加官进爵的,却一下子又成了阶下囚,这巨大的转变,让陈思诲根本就来不及反应,此时此刻的他被五花大绑压在堂下,还想着能不能有最后的机会。

    既然提起天谴这两个字,一下子就让李重进火星直冒。

    “该遭天谴的不是我,而是你那个皇帝赵匡胤!”

    李重进根本就没有给他申辩的机会,把刻有著名书法家亲笔签字的丹书铁券扔进了垃圾堆,然后就和他的部下们开始商议对策了。

    这个宝贝疙瘩如果留在现在,想必应该是价值连城的文物了吧。

    不过,在那个时候谁都没有会想到有这么一层。

    因为,空气中都弥漫着造反的气味。

    既然造反就要有造反的样子,举行个仪式,还是很有必要的。

    他们想模仿当年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样子,去表决心。

    “来,兄弟们,既然你们跟着我干,那我们何不饮血为盟结为兄弟?”

    在简陋的一室大厅里,在昏黄的灯光之下,李重进的这一句话激起了大家的共鸣。

    他的态度看上去非常的诚恳,只不过这眼神看上去并不那么让人理解。

    “对对对,大哥的提议非常好!”

    “咱们一起结为兄弟,齐心协力,同生共死!”

    “齐心协力,同生共死!”

    “赵匡胤黄袍加身,得国不正,凭什么他做皇帝大哥不能做皇帝?”

    兄弟们围着他,一个个看上去群情激昂,好像是在议论邻居家的事情。

    很快,就有人送进来一只大红公鸡,掏出一只明晃晃的小刀,然后麻利的抹了脖子,通红的鸡血咕咕的从破口中喷出,然后将一只只碗染得通红,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明白,他们已经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了。

    前面哪怕是万丈深渊,他们也只能够咬着牙继续往下走。

    “求人不如求己,既然李筠不成事,那我们就只能靠自己了!”

    李重进的这一番话,语气是说给周边的人听的,还不如说他是在给自己暗暗打气。

    现在的南唐怕赵匡胤怕的要死,原本打算和他们联合的指望也落空了,指望这个小小的偏安朝廷恐怕简直是做梦。

    如此想来,李重进先前拒绝了赵匡胤的要求,死活不肯到青州去上任,偏偏要赖在扬州不动。

    他看上的就是这个地方的物产丰饶人民富裕,是他今后追求更长远的基业的物质保障。

    这是规律,是古往今来最后成大事的帝王将相的选择规律。

    不过,这里对于他来说有个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他目前所统辖的这一带,老百姓对他的好感度不够。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是他当年征服的南唐最为富庶的地方。

    既然是武力征服,就意味着会出现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这战争其实没有经过多长时间,老百姓的记忆还在。

    想必有多少人还在记恨他李重进,更别说要跟着他造反,冒着被抄家灭族的风险。

    因此从战略上来讲,他其实已经输了开头,光靠手下的几个兄弟支持他是肯定成不了事的。

    赵匡胤派到扬州的监军,看到李重进已经有谋反之心,那继续待在这个地方,就只有等死了,还不如早点开溜。

    李重进知道逃跑这事之后,就开始借题发挥,因为他要把那些平时反对他的人一举拿下,然后把这些人都砍了脑袋,这样就再也没有人敢反对他造反了。

    他下令逮捕了几十个人,这些人都是对他不服气的下级军官,在通通杀掉之后,李重进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孤家寡人了。

    这就是需要谋略,可惜他没有。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九月二十二日,赵匡胤接到了李重进造反的准确情报,就开始进行平叛的部署。

    历史书上记载,赵匡胤对这次江南地区的平叛,却并不是以前像对付李筠一样,那么着急的。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早已胜券在握,李重进必败无疑。

    因为,赵匡胤太了解自己的这个对手了,想当年他们共事那么久,对他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用一句难听的话讲,就是他李重进拔下裤子,赵匡胤就知道他拉什么屎。

    赵匡胤这一次还是做平叛大元帅,他的部下石守信和王审琦当正副总司令,李处耘被任命为都监。

    然后,就准备优哉游哉地率领武力值强大的禁军南下扬州了。

    以至于他的部将都在怀疑自己,跟着老板这次是去打仗还是出去旅游。

    不过,由于准备工作还得一阵子,大军直到十月二十一日才下达开拔的命令。

    赵匡胤留下他的弟弟赵光义等人留在根据地,也就是作为东京的开封和西京的洛阳,是赵匡胤的两个都城。

    自己在外面打仗玩玩,留下他们看家赵匡胤是很放心的。

    到了十月二十四日,他的部队带着足够的粮草物资乘坐巨大的战船,沿着汴河一直往东行驶,队伍绵延几十里,看上去非常的壮观。

    他们走了十几天水路之后,在泗州弃船上岸,赵匡胤命令部队敲锣打鼓,往东南直逼扬州。

    从大部队的行驶速度上来讲,在古代交通并不发达,走水路比陆路要快很多。

    因此,当大军抵达扬州城附近的时候,城内的居民就感觉好像是乌云压城,压力非常大。

    这一点,让叛将主帅李重进感受得非常的深刻。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赵匡胤居然会来的这么快,而且给他的压力居然如此之大,简直是让他喘不过气来。

    就好比打擂台,自己居然连个热身的时间都没有。

    “主公,赵匡胤来了……”

    当他的手下结结巴巴的报告敌人情况的时候,李重进感觉六神无主,浑身发软了。

    按说,像他这种久经沙场的人,不应该如此无能,可是也许是年龄大了才会这样吧。

    “我真的后悔,动手太迟了!”

    李重进此时此刻后悔不已,他优柔寡断的性格,最终害死了他。

    在城外的赵匡胤并不像他这样优柔寡断,刚刚抵达距离扬州城不远的地方,就开始组织部队攻打扬州城。

    他们的部队把扬州城围的如同铁桶一般,感觉就像是少年朋友们喜欢玩的电脑游戏一样,这种打怪的电脑游戏要取得胜利,可以说是毫无悬念的。

    当赵匡胤的第一个士兵冲上城头,失败的结局就难以逆转了。

    “主公,把这个陈思诲杀了吧?!”

    提出这个建议的,还是不久前和他一起喝过鸡血酒的兄弟们,也不知道是害了他还是帮了他。

    这一回,李重进却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

    “算了,真的是天不助我,杀了他又有什么用呢?!”

    就这样,还没等赵匡胤的士兵冲进府衙,就远远看到了冒起浓烟,李重进点火自焚了。

    他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悲壮的英雄!

    只可惜遇到了一个更大的英雄,就只能够以悲壮的形式退出历史舞台。

    在失去主心骨之后,扬州城很快就落入了赵匡胤的手里。

    只可惜他们还是晚了一步,作为使者的陈思诲还是被乱军给杀死了。

    他为大宋王朝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陛下,叛军已经被我们击溃了!”

    “陛下,李重进已经自焚自杀了!”

    “陛下,他的那些手下我们怎么处理?!”

    当自己的手下接二连三的报告给赵匡胤的时候,他只是冷冷的说了一个字,“杀”!

    这是要打开杀戒,而且是一个不留。

    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对于造反的人那是非常冷血残酷的。

    李重进虽然死了,但是和他一起谋反的有数百名核心成员,这些人几乎无一漏网,最后都成了赵匡胤的刀下之鬼,去跟随他们的主公,在另外一边造反了。

    这不要怪赵匡胤心狠手辣,因为他要维持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不这么做。

    想当初的安史之乱,整个大唐王朝有五千多万的人口,最后只剩下一千多万幸存者。

    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如果不认真的汲取教训,那么不是傻就是疯了。

    很显然,赵匡胤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清醒的。

    历史书上,对于这个倒霉的使者陈思诲最后有没有封赏并不太清楚。

    但是,另外一个有功之臣翟守珣,却被赵匡胤大大的封上了一番,最后身为朝廷的供奉官。

    这个官职可是个大有油水的官职,整个朝天的吃喝拉撒都由他去管理。

    赵匡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复了李筠和李重进的反叛,对于大宋王朝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用一句成语来说,就是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其他怀有二心的人,尤其是那些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起到极大的威慑作用。

    他们如果继续想荣华富贵,就必须老老实实的接受赵匡胤的大宋王朝的领导。

    如果活得不耐烦,那么榜样已经为他们树立了,最后绝对捞不到好处。

    赵匡胤这一招是敲山震虎,终于起到了稳定政权的目的。

    当然,在处理不安分势力的过程之中,赵匡胤的手段还算得上是非常灵活的,对于那些愿意配合他的,还算得上是比较友好。

    这种又打又拉的策略的确是很成功,说明赵匡胤是个非常厉害的谋略家。

    那么接下来,赵匡胤又采取了一些措施,对于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起的作用就更加深远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