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风起云集话两宋 > 第00026章.朕要削藩了

第00026章.朕要削藩了

    通过这两场大大小小的平叛战争,一代英主赵匡胤终于深刻的领悟到,他必须要终结这种藩镇割据,节度使一手遮天的局面了。

    就他自己而言,赵匡胤也担任过节度使这一重要职务。

    对其中的利弊,他其实是非常清楚的。

    对于这种混乱的局面,应该要从唐朝的中后期说起,从安史之乱一直到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节度使一天一天的坐大,对唐朝中央政府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最后,直接导致了整个王朝的覆灭。

    作为唐朝时期的封疆大吏,节度使所割据的各个大小藩镇,和封建国家的集权实质上是一种时远时近的关系。

    当能够得到利益的时候,会走得近一点,当得不到利益的时候,则会远离中央政权。

    其实,在今天我国南方的一个国家,当时就这样,最终走向独立的。

    当然,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在这里就不再说太多了。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独揽大权,积极对抗封建政权的总代表皇帝,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玄宗统治时期。

    在当时大小藩镇拥兵达到了五十万,中央的禁军也只不过是十一二万,最终直接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下面,我把赵匡胤在当皇帝之前的个人经历列出来。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赵匡胤帅兵打败了南唐齐王李景达,被朝廷封为殿前都指挥使,进而又被加封为定国军节度。

    后周显德四年(957年),赵匡胤跟着柴荣,攻下寿州之后,除了其他的官职,其中又有一项义成军节度使。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赵匡胤被任命为忠武军节度使。

    从赵匡胤个人辉煌的简历来看,在他三个重要的时期,都有这个节度使的官职。

    正因为如此,他才有实力坐大,最后才有机会实现兵变当皇帝。

    他所担任的这三次节度使的职务,主要的管辖区域就是在今天的河南省。

    从这里我们也就不难看出,宋朝政权为什么在这一带开始建立,然后向全国扩展地盘。

    将二李平定之后,宋朝政权的周边,还有大大小小的节度使存在。

    他们时时刻刻都有可能会对宋朝中央政权造成威胁,有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威胁。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七月的一天,赵匡胤把赵普召集过来,两个人有了一次促膝长谈,这对于解决这个长久性的顽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陛下,现在天下初定,本应该修身养息,可是如今的天下却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

    “爱卿所言极是,朕担心的就是这些……”

    “那臣斗胆一言,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本来,赵普这次前来就是想和他谈一谈节度使长期尾大不掉的问题,没想到新皇帝也正好有这个想法,这让他感到很是兴奋,因为他觉得自己发挥作用的时候到了。

    “那好,安史之乱在全国所造成的混乱历历在目,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逆贼,如果不是过于纵容他们,也不至于造成如此之惨祸。所以陛下大宝初定,一定要有个万全对策才行!”

    赵普的话说得很是隐晦,他这是直接建议,赵匡胤要开始行动了。

    而且要尽快的展开行动,过了这个村也就没有这个店。

    赵匡胤现在还精力旺盛,可是一旦等他老了,或者他的子孙后代,当和平皇帝当久了,想必应该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或者是魄力去搞定这些节度使的。

    “你说是来文的还是来武的?!”

    赵匡胤在说这话的时候可谓单刀直入,一针见血。

    一下子就戳中了问题的实质之所在,这让赵普感到很是兴奋。

    就他自己而言,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搞定这个问题就可以了。

    大家对宋朝高度重视文人的制度有些不理解,那就应该要考虑这个问题,赵匡胤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人。

    那就是,他解决节度使问题的核心之所在。

    “虽然朕这次两次亲征,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必定也对民力有所损耗,不利于修身养息,积蓄实力。所以如果只考虑使用武力也不是个好办法,在必要的时候要用软的一套。”

    赵普当然知道赵匡胤的想法,那就是拼命的制作丹书铁券,想给那些地方实力派一些虚幻飘渺的定心丸,让他们不要这么急着造反。

    可是,李重进的例子说明了,猴子也有一天会识破主人的计谋,这个办法迟早有失灵的时候。

    “陛下所言极是,但是眼下的两场巨大的胜利,给大宋王朝树立起了很高的威望,对那些宵小可以说是极大的震慑。我们完全可以借着这种机会,对他们采取必要的措施!”赵普想了一想,说道。

    就这样,君臣二人的谈话,非常的投机,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从历史上来看,削弱藩镇,以及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实质上就是通过剥夺实力派的兵权,来维护封建中央王朝的统治。

    众所周知,节度使之所以对中央政权威胁巨大,是因为节度使的职位是可以继承的,也就是父死子继。

    这种情况有点像是皇权的传位,会一代接着一代下去。

    也许老一辈的节奏使对中央政权,会有那么一点敬畏之心,但是他们的子孙后代肯定会和中央政权一点一点的疏远,最后甚至会成为敌人。

    在这一时期,担任节度使期限最长的,其实就是后来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人拓跋李氏。

    这个家族的节度使,就是著名的定难军节度使。

    所统辖的范围包括今天的陕西绥德以北,甘肃临夏东部以及内蒙古的南部,地盘还是很大的。

    在唐朝的时候,唐朝中央政府赐姓李,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又赐姓赵。

    两代皇帝给他们也发了很多丹书铁券,不过到了最后基本上都是打了水漂。

    该造反的还是要造反,该来的还是要来。

    最后,终于独立建国了。

    这是赵匡胤没有搞定的,在这里就先不提。

    在君臣二人聊这个话题的时候,在宋朝政权的周围有几十位节度使,他们虽然在名义上臣服于中央政权,但对于赵匡胤来说还是很危险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中央朝廷调动他们,那就必须要先派出军队对他们进行防备,才能够下诏书。

    这种情形对于任何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

    因为他们都是一个个拥兵自重的土皇帝,和中央政权翻脸是迟早的事情。

    终于,在差不多过了两年之后。

    北宋建隆四年(963年),赵匡胤开始进行统治制度的改革。

    第一步,是缩减各个节度使的人事权力。

    具体而言,就是将节度使所驻扎的州县直接归属于中央朝廷直属,他们再也没有权利去过问,乃至于任命官员。

    赵匡胤直接任命州官,自然也就直接向他负责了,不再受节度使的管辖。

    各个州的行政长官就是知州,设立通判,作为知州的助手。

    而且两者之间的官位是相等的,这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双首长负责制。

    大大小小的事务,必须由双首长同时签字才能够生效。

    赵匡胤这么做的本意就是让他们也彼此互相制衡,谁也没有机会搞独裁。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这两个职位都是由文人去担任的,彼此一起对节度使也产生了很大的牵制作用。

    在这个制度建立以前,中央政府最后所得到的税收都必须经过节度使的截留,最后所能得到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上供朝廷。

    尤其是对于边境贸易是如此,因为大小官职都是节度使的心腹爱将,他们彼此勾连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赵匡胤在担任节度使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这点他心里应该很清楚其中的利弊。

    第二步,就是剥夺节度使的财政权力。

    为了搞定这件事情,赵匡胤和赵普两个人又开始了第二次君臣对话,两个人很快又达成了共识。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三月,赵匡胤又是一纸诏书,要求各个州县的赋税收入,除了留下必要的开支之外,其余的必须按照规定送到京城开封。

    这实际上,就建立了有别于以前的财政税收制度。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各个地方的交易市场,都是由朝廷任命官员,而且派遣的是文臣管理。

    为了实现他的目的,赵匡胤还设置了转运使的官职,掌管财政税收以及水陆交通的事务。

    这样一来,就直接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

    从资金上截断的做法,就使得这些一天到晚想造反的节度使们,再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去支撑他们造反了。

    赵匡胤君臣二人的这一招可谓是非常的绝妙,简直是妙不可言。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没有钱,自然也就不能够招兵买马,自然也就不能够造反了。

    作为节度使出身的赵匡胤比谁都清楚。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改革司法体制。

    在唐代乃至五代时期,司法系统也是节度使所控制的。

    他们直接任命官员担任马步都虞候侯和判官,朝廷想管肯定是管不上的。

    赵匡胤吸取了历史教训,他认为五代时期之所以经常发生违法乱纪的现象,是因为节度使骄横跋扈,无视法纪甚至随意杀人,草菅人命的现象比比皆是。

    因此,对节度使也不能够姑息。

    其实,在唐朝的前期,三省六部制的设定是很合理的。

    当时,只要有死刑案件,通常都会由地方官上报朝廷,由皇帝最后拍板定案。

    如果皇帝拿不定主意的,还会搞个三司会审。

    只不过,后来节度使坐大之后,这个好制度就被破坏了。

    赵匡胤又把这个制度重新捡了起来,而且进行了必要的改革。

    规定一旦发生这种死刑案件,必须要将所有的案卷送到刑部,尤其最终进行审查和批复,这样地方官员就不能够随意杀人了。

    在北宋开宝六年(973年)七月,赵匡胤设立了司寇院,让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进来的进士等文官,充当这个新设立的机构的长官。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对宋朝军事制度的改革。

    具体而言,就是节度使失去了对禁军的控制权。

    让文臣担任武职,削减节度使的数量。

    赵匡胤也认识到所谓的贪污腐败是不可能彻底消灭的,不过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倒也挺有趣。

    “使用文臣去治理藩镇,就能够避免五代以来百姓苦不堪言的局面。即使他们想贪污,所造成的祸害也远远低于武将。”

    从历史上来看,赵匡胤通过这几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就终于解决了困扰已久的节度使的问题。

    下面,就该是杯酒释兵权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