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402章 棍棒之下出孝子

第402章 棍棒之下出孝子

    那曾点呢?

    我们可能不会去佩服曾点居然在人家办丧事时跑去唱歌,但真正令我们佩服的,是曾点后来的故事。

    当然,最令我们佩服的,是曾点还生了一位伟大的儿子,曾参。

    曾参,字子舆,出生于公元前505年,于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71岁。

    曾参是孔子的晚年弟子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据说,曾参与其他孔门弟子一起编制了《论语》,其代表作还有《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作为被后世尊为宗圣的曾参,是孔庙四配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孔子第一高徒、“复圣”颜渊。

    这种大牛人的故事当然很精彩,我们会在后面慢慢道来,这里我们主要还是讲曾点。

    曾参之所以伟大,除了自己孜孜不倦学习文化知识外,与父亲曾点对他的严格管教当然也分不开。

    据说,曾点的家风堪称当时世界一流,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曾点的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如果放到现代,那甚至是要被人骂为神经病的。

    曾点如何教育子女,可能只有曾点夫妇和他的子女们知道。

    但有这样一件事被鲁国人记录了下来,最后广泛流传至整个鲁国、整个春秋列国,还流传了二千多年!

    有一次,曾点夫妇带着曾参锄草。

    这农活现代很多年轻人不懂,因为现在很多农村几乎看不到少年了,甚至连年轻一点的成人也难以见到,大家都进城去了,成了新某某人。

    但当时曾家是有自己的土地的,自己的土地是要自己耕作的。曾点就在一块地上种上了瓜,现在到了要为瓜田锄草的时候了。

    曾参抡着锄头就干活了,锄草,就是将这片地上除瓜苗以外的杂草去锄去,这就是斩草除根,要用稍宽一点的锄头在地上将杂草轻削掉,以杜绝杂草丛生争夺瓜苗的营养。

    但这个农活是田地上的细活,只要不够专心,就会将瓜苗也一并锄了去。

    曾参就在锄草中,居然将一株长势很好的瓜苗也给锄掉了。

    曾点见了,顿时大怒,他随手操起一根木棍就朝曾参夹头夹脑打了去。

    曾点满以为自己的儿子应该会避让一下,至少会用手臂挡一挡。

    谁知,曾参知道自己犯了大错,甘心接受父亲的惩戒,当曾点一棍打来时,他没有半点避让的动作。

    曾点的棍子重重打在了曾参的头上,然后,只见曾参闷哼了一声,一头栽倒在地上!

    原来,曾点暴怒之下,这一棍下手极重。曾参又未躲避,头上重重挨了一下后,顿时血流如注,直接晕厥倒地。

    参点的夫人当时就吓傻了:儿子就这样被打死了?

    参点也急得手足无措,夫妻俩都放下手中的锄头,抱着昏迷不醒的儿子使劲唤着“子舆,子舆你快醒醒!”

    好在过了一会儿,曾参慢慢睁开了眼睛。

    参点夫人一见儿子醒了,一把搂住曾参就哭泣了起来。参点则红着眼睛,强忍着没让眼泪流下来。

    曾参很快就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由于自己被父亲打了一棍而晕厥倒地,让父母因此而担心如此。

    而这一切,正是因为自己锄草不够专心,将瓜苗给锄掉了。

    曾参抬起手,抱了抱母亲,柔声道:“爹、娘,儿子错了,父亲打得对。儿子没事,请不要担心。”

    说着,挣扎着从母亲的拥抱中挣脱,走到田边,盘腿端坐田埂,将自己最珍爱的那把琴架到自己的双腿,想了一会,就弹起琴来。

    一边弹琴,一边还高声歌唱!

    曾参只想告诉父亲和母亲,自己对父亲打自己这事,没有半点忿恨之意。

    更要告诉父母,虽然自己被打晕了过去,但现在醒来了,已经没事了。

    没有脑震荡,儿子也没有被打傻,父亲母亲你们看看,儿子还可以弹琴唱歌呢。

    这件事发生时,曾点和曾参父子俩都已经是孔子的学生了。

    孔子很快得知此事,就责备曾参道:“子舆啊子舆,你小子实在不应该啊,父母要惩戒自己时,如果是小打打,那就得承受。

    但如果是打得过分,那就必须逃走。你看看你,当时见父亲抡着木棍打来,居然不避不躲,这不是害父亲于不义吗?”

    曾参惭愧不已,对老师拜谢道:“参错矣。夫子之教,参定当铭记于心。”

    当然,参点因为这一次差点打死了自己的儿子,相信再也不会象愣头青一样用木棍打儿子的头。

    但曾参这一次的表现,足可以证明他对父母的孝是感天动地的那类。

    父亲打伤了自己,自己非但不怨恨,反而以实际行动向父亲表示,自己没有被打伤,反而是自己晕厥于地让父母担心了!

    这个故事,后来就演绎成了中国孝道文化中的一句名言:棍棒之下出孝子!

    这样的儿子,哪怕是生一百个,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愿意生,愿意养。

    不象现在,孩子在父亲的眼里就是一个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竭尽全力去护着孩子,让孩子成为真正的温室花朵。

    不但自己舍不得教训,有的父母甚至对学校里的老师教训一下自己的孩子都不肯。

    记得小时候,老师是有教鞭的,教鞭是可以打学生的。

    笔者一直感恩着那些曾经用教鞭打过自己的老师,在外练使小学时,翟老师、贾梦姣老师都曾用教鞭打过笔者。

    还有西山头完小的戴老师,镜屏初中时的丁老师,新昌中学时的老师等等,虽然没有打过笔者,但都曾训斥过、至少是批评过自己。

    正是他们,让自己铭记在心,不但当场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羞耻,还不再重犯。

    更不要说自己的父母,如果不是他们从小对笔者严厉管教,相信笔者是考不上大学的。

    严管意味着厚爱。

    令人唏嘘的是,如今的老师,居然不敢哪怕是轻轻一下的打自己的学生,甚至不敢对自己的学生大声喝斥!

    教不严,师之惰。

    但师者,哪一个想着这个惰字呢?

    现在的老师,真心不容易!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