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之大将军何苗 > 第八十七章 未必不是好事

第八十七章 未必不是好事

    “此事...此事还需与族中商议。”

    铁官之位是高升不错,李奂也不是想像李严那般,想要在日后求得一个牧民官。于他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他并没有因这突入而来的“惊喜”而失了理智。

    能在大司农处决定南阳铁官人选的,只有李准。

    “暂且先不论晦明族中之意,愚兄且问你,你是否想要此位?”见李奂并不入瓮,娄圭如此劝道。

    就如农桑一般,要想有收获,总得有个过程。娄圭与何苗没有再问,而是静待李奂思量,静待他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说服自己。

    娄圭生在南阳,长在南阳,又广接亲友,如何不知道李奂的尴尬处境,又如何不知道李奂的心性。能在这郡府有一三百石官身之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不会把掾史之位看做仕途的终点。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娄圭才把目标人选放到了李奂身上,而为了不让李氏起疑,他与何苗二人这几日都未与李奂接触过哪怕一次。

    “李铁官还未动身入京,此事也不必急于一时。”见火候差不多,何苗说道:“若晦明有意,大可先回族中一趟,晦明记得在秋种之期以前答复我即可。”

    李奂告辞回了公房,正欲一个人静处思量此事,可他一进门,便见到族兄李严就坐在屋内。

    “兄长若要寻弟弟,遣人过来说一声便是,弟弟自会去仓曹拜见,怎能让兄长来见弟弟。”李奂赶忙上前行礼说道。

    “你我兄弟,不必在乎这些繁文缛节。”李严回了一句,又问道:“晦明是去了何处?我问金曹的佐吏,他们都不知你下落,只说你出去了。”

    娄圭让李奂去别院,自然要尽量避开旁人的目光,娄圭只是让人去递了个口信,就让李奂自行出府了。而李奂知道是郡守相邀,也不愿将此事告知旁人。

    所以金曹的吏员们只知道李奂离开,并不知道他去往何处。

    “弟弟去见了郡守一面,没有跟手下人说。”李奂坐下回应道:“不知兄长找弟弟所为何事?”

    李严来金曹自然是要与李奂说李准的决定,这没有示威的意思,只是不想遭这个族弟之怨。

    “孟舒兄长要去京中献祥瑞,这铁官之位就得空置,端平公欲以我暂代铁官。”

    李严言简意赅的将事情托出,铁务与金曹职权相关,他不与李奂说一句实在说不过去。

    “不知郡守找晦明有何事?”

    听完族兄的回答和询问后,李奂心凉了半截,不过他还是立刻回答道:“无事,就是找弟弟过去安抚了两句。”

    “是有关前两日之事吧。”李严说的自然是他们一行人在李府宴饮之事。

    “是。”李奂点点头。

    “各个族中的长辈虽说要让这新郡守难堪,可愚兄观端平公之意,好似要先暂时放下与郡守结怨之事。”

    李严在提点李奂,李氏如今的重心该是查出祥瑞、谶纬之事始末,不会在郡守府上放太多精力。

    李严本就不愿与新郡守搞得太过难看,在离任之际,他还善意地将从李准出得知的信息透露给李奂。这既是全亲族之情,亦是李严的一种偿还。

    “谢兄长提点。”李奂行了一礼,然后又跟李严说道:“方才我见郡守时,颇无分寸,现经兄长提点,弟弟想到后面去赔个罪,兄长以为可行吗?”

    “我观这何苗不像是个睚眦必报之人,当然,或许他只是知道势小,不愿与各族抗衡,这才不追究前事。”他们这些掾史旷了两日工,却没有受到惩处,这就是李严对此事的猜测。“但郡守毕竟是个二千石,晦明愿意递个台阶下去,总不会出错。”

    再送别李严后,李奂又去离开郡府去到后面的别院,刚一到门口,就见娄圭从亲兵护卫的门口走出。

    “晦明是要来找郡守?”

    “是。”

    娄圭觉得奇怪,李奂不是应该先回族中去吗?此时来别院,是想要直接拒绝郡守的举荐,还是说想不经族中同意,就接受郡守的举荐。

    在何苗与娄圭的设想中,李奂要接任这个铁官之位,一定要让李氏知晓何苗是因为什么原因才举荐的他,这样才能不引人注目。

    可若是李奂准备直接绕过李氏,何苗与娄圭倒真没想好该怎么处置,他们并不愿与李氏正面相抗。

    娄圭就不必说了,娄氏必不可能与李氏撕破脸。而对于何苗来说,他再怎么不成器,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后又做了几年的业务员,不管是智商还是情商他都不缺,不会做出这种直接踩进李氏地盘的事。

    还好娄圭的担心是多余的,他在带李奂见了何苗后,才知道李氏已经瞩意李严为铁官。

    “奂谢郡守抬举,只是奂没有那个福分领郡守的举荐之恩了。”

    李奂说出口的是拒绝,但听到这句话,何苗在其中察觉到了一丝不一样的味道。

    “晦明不必灰心,以晦明之才,必不会明珠蒙尘,许是时机未到。”何苗勉励了李奂一句,随后是李奂告辞,何苗领着娄圭亲自送他离府。

    “子伯也觉察到了吧。”与娄圭回到别院后,何苗看着娄圭的神情说道。

    “李晦明不甘心。”

    说完此话,娄圭脸上露出了笑意。

    “子伯真是妙算人心。”何苗夸赞道。

    “若圭不知其人深浅,怎会从他身上着手?”

    “就是李氏已经指定了李严为铁官,你我之筹谋...”

    从这两日操办赋税钱粮入库来看,何苗已经知道李严的能力如何。

    数十县钱粮集中在两日要收交府库,李严既能将各县错开,又能让这么多人不因先后顺序起怨。对仓曹吏员来说,两日的高强度工作也没让他们懈怠,同时账册亦能不出错漏。

    让李严入铁官,会不会让何苗与娄圭的谋划生变,又会不会让荀彧拖着病体白白忙碌这么些天呢?

    “郡守不必担心,以圭之见,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袁绍离京后确实是直接往东边走,但他在收到渤海太守的任命后,并没有直奔冀州,而是将家小藏匿在东郡,途中还见了不少人。

    在留下赵融看护后,袁绍带着淳于琼就顺着大河直下,途径济水,去到了太山正西的济北国。(注)

    他如此轻装前行,是去找谁呢?

    自然是去找了他的同僚兼亲友——鲍信。

    袁绍、王匡、鲍信三人前后脚离京,相隔也不过一日。

    在王匡与鲍信离开后,他们二人招募而来的泰山兵也都跟着四散而逃,但这些兵士离京后并不是回归乡里,而是又回到了王、鲍二人麾下。

    当然,他们二人的情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王匡是世家出身,所招募的青壮大多是泰山周围的世家凑出来的,这些人既然被托付给了王匡,那与王匡的家仆私兵就无异了。

    兵士们的家小都迁到了王氏族中,他们一旦敢真逃,即便是王匡心再软,他们的家小也会生活无依、受人唾弃,可若王匡心狠一些,他们就会被宜家灭族。

    王匡自然是铁杆的袁绍党羽,就是袁术再怎么恨自己的同父兄长,也不可能将王匡治罪,不说王氏的压力,就是他的叔父袁隗也绝不可能答应。

    但袁隗既然猜到了袁绍的筹谋,就不会放任自流。他先是让王匡领河内太守,将那上千数的太山兵“困”在乔瑁兵锋之下,又召张扬南下,以并州兵制衡太山兵。

    从何进身死前后看,张扬虽然与张辽同是丁原的麾下,又受何进指派外出募兵,可他并未将兵士拉回洛阳,而是在河内郡北面窥视。

    仅从这一点,张扬与何进就绝不会是一条心,而他这种行为是受了谁的指派呢?这就不好说了。

    至于鲍信,他的家世不显,手下的兵士真是从各地募得的。在何进死后,这些兵士虽然依旧因为鲍信的人格魅力聚集回他的麾下,但若鲍信不带他们回乡,那他们还会不会听鲍信指挥就是两说了。(注二)

    王匡肯定是跟定了袁绍,而鲍信在出奔前,曾与袁绍闹出了些不愉快,袁绍此行就是要抚慰鲍信。

    注:据《三国志·程昱传》中所言,袁绍离京后,先是去了兖州,将妻小托付给刘岱,随后才去渤海任太守。

    但刘岱离京比袁绍晚,时间线有错漏,袁绍见刘岱前,应该还做了其他事。而鲍信离开洛阳比袁绍早一些,他去见鲍信这位故友、同僚也情有可原。

    注二:从于禁和臧霸的经历来看,太山兵只能受太山人统领。臧霸不管是在吕布,还是在曹操手下,都有地位。而于禁更是曹操麾下将领中唯一假节钺之人,这个待遇连夏侯兄弟、曹洪、曹纯、曹仁等人都没有。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