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拖延

    众人在与娄圭道过喜之后,何苗又向郭大询问入京之事的始末。

    “大有负车骑所托。”郭大说道,何苗交代他的事情,只有这一件算是完成了。

    “不妨事。”

    湖阳封地之事是袁氏所为,何苗心中早有预计,只是如今宛城西边正逢道兵,何苗担心封地一事会引起波折。

    但不管如何想,何苗总不能去苛责郭大。

    娄圭与姚期辞别,姚期自然是要去整顿城防,再派出些斥候出城刺探敌情。娄圭则是要到宛城周围的小族中找些士人,以充实何苗的幕臣,不管是应付秋计,还是荀彧在处理的铁官事,都少不了人手帮忙。

    再说了,何苗做这郡守却总是光杆司令也不像话。

    “路上用过饭食否?我已让人去准备吃食,吃些东西后再去歇息罢。”

    何苗留郭大在别院中,既是显示亲善,又想马上听到郭大到京中刺探消息的情况。

    “谢车骑。”郭大亦有向何苗单独禀报之意。“末将此去京中,还真是碰见了些怪事。”

    “哦?说来听听。”

    “末将甫一入京,便逢后将军袁术娶亲?”

    袁氏嫡子娶亲,是件大事。

    “娶的是何家女子?”何苗问道。

    “冯氏女。”

    “冯氏?是哪里的冯氏?”

    冯氏自先秦时就是荥阳大姓,其后代也有迁居到各地,成为当地大族的。

    而除去荥阳,还有代郡冯氏、京兆冯氏、巴蜀冯氏较为出名。

    京兆冯氏是在长平之战中力战而亡的韩将冯亭之后,有一部分的冯亭后裔就随秦到了京兆,另一部分随赵军去到了赵地,成为了代郡冯氏。

    而前汉楚国国相冯唐的父亲,亦是从代郡迁到关中投奔族亲的。冯唐还曾在文帝面前巧言上奏,救了云中郡郡守魏尚一命。(注)

    巴蜀冯氏又多是京兆冯氏迁出而形成的大族,其中较为出名的族人有冯焕、冯绲父子。

    冯焕曾作为班固幕属,与班固共伐北匈奴,后因功授河南京令、豫州和幽州刺史等职,这些地方皆有冯氏豪强。

    冯绲是冯焕之子,因为父亲洗清罪名而知名,历任公卿,做过御史中丞、京兆尹、司隶校尉、将作大匠、河南尹、廷尉、太常等官职。

    延熹五年,冯绲还受桓帝之诏,以车骑将军之职讨平武陵蛮夷,纳降十余万人。

    而出自荥阳附近的冯氏子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光武的征西大将军冯异。

    此外,助军右校尉冯芳是江夏人。

    亦有说法说太史公之后就有改姓为冯的,这一支与如今的司空杨彪算是有血肉之亲。

    “末将先是听人说,袁公路娶的是冯芳女,我还生疑为何袁术会做宦党之婿,后来才从伯喈公处得知,是冯方之女,而不是冯芳之女。”

    说完话,郭大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写下了“方”字。

    “伯喈公说了,此为京兆冯氏女。”

    虽是京兆人,但何苗知道其中的蹊跷。冯方与冯芳都是宦党,袁术娶亲,该是能完全掌握西园军了。

    “其次就是车骑叫末将去子师公府邸投书一事,后来听伯喈公说,子师公倒是上书举纠此事了,但袁氏并没有让阴修入朝。直到日前,伯喈公才跟我说袁隗应了子师公所请,征调阴修入少府,末将这才有脸回来。”

    何苗闻言又有些疑惑,这一前一后是发生了什么,才能让袁隗改变主意?

    “末将还被董卓绑了去。”

    可没等何苗想清楚前事,郭大一句话又震惊到何苗。

    “董卓让末将交给将军此物。”郭大说着话,从怀中掏出一个竹筒交给何苗。

    郭大不像姚期,他与何苗之间本无从属关系,何苗亦要注意下属的小心思,于是何苗毫不避讳地打开竹简,从中抽出一封书信。

    饭食已经准备好,可郭大并没有动筷,而是看着何苗在一旁查阅密信。

    “也不知此事是好是坏。”看完信件内容的何苗感慨了一句。

    “伯广动筷吧,莫让饭食凉了。”

    “是。”

    ···

    在铁官衙门中的荀彧亦是得知了何苗派人送来的消息,西边有道兵隔绝官道,又是向着宛城而来,那商议铁器租用职权之事就不能放在宛城办。

    但此事亦是不能暗中操办,何苗刚到南阳,无以取信众人。即便他与荀彧有自信各族、各县会接受此事,但若不把他们绑到一起,难保不会有人从中作梗。

    此计迫在眉睫,何苗不仅是要从中拿到足够的资财,更是要获取到足够的装备。所以,荀彧就不可能等着道兵散去,再与各方商议。

    想到这里,荀彧准备先去见李奂一面。

    “谩见过晦明兄。”

    “彧舞不是在操办与各家相见之事吗?”

    照荀彧今早与李奂的说法,此事宜早不宜迟,所以荀彧刚入铁官衙门,就到了官厅去书写公文,以及要送到各族的信件。

    “谩听旁人言,晦明兄入了公房后就没有出来,弟想着,兄上任之初,还是要跟各司佐官见个面才好。”

    “可朝廷的任命还未下来,我也不好做此事,引旁人非议。”

    上一任大铁官毕竟是李准的儿子,李奂也要在乎自己族兄的面子,也怕给李准留下不好的印象。再说了,衙门中的关键位置都是在李氏的掌控之下,李奂使不使这威风,都不影响有司的运作。

    “晦明兄之位府君推举、李氏应允的,何人敢非议?”荀彧又小声说道:“再说了,晦明兄刚到此处,若不镇住其余佐官,何谈揽功呢?难保有人看轻晦明兄,以为兄长只是李氏旁支,阳奉阴违。”

    李奂还没想好怎么回应,荀彧又道:“晦明兄这位置还算不得稳固,若有李氏近支来争抢权位...”

    荀彧说的在理,李奂也能想清楚荀彧的意思。

    郡守府与李氏联合,大铁官之位是在何人身上并不关键,可以是他李奂,也能是李甲、李丙。

    对于李氏来说,他们只要铁官姓李即可。

    “彧舞说的对,不如彧舞可否与我同去视差铁场、矿场?”

    “晦明兄所请,弟敢不从命?”

    李奂是要借荀彧是郡守门下的名头,荀彧也乐于看到能如此自然地拖延铁事职权之事。

    没办法,李奂能听荀彧的“蛊惑”是因为荀彧说的确实在理,但其中若有波折,难保他不会怀疑。

    毕竟站在李奂的角度看,李、何已经联合,又有什么缘由能让荀彧拖延事情的进展呢?无论荀彧说出怎样的理由,都难保李奂有顾忌。

    可若是直接说出道兵之事,李奂又有很大可能直接去找李准商议,询问家主的意思。

    若在成事之前,被李准得知了何苗的谋划,难保其做出什么何苗不愿看到的事情出来。比如不愿担风险,又比如想借此摆何苗一道,攫取此谋划的果实。

    荀彧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谓是煞费了苦心。如今,他就只能在李奂还未反应过来之前,想到一个合适的办法来推进此事,且又能保证此事不受道兵的影响,最好是干脆让李奂完全不知道兵的事宜。

    这是给荀彧时间,也是给何苗时间。万一车骑或是娄圭已在筹谋呢?

    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