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西游际 > 361才过隐雾山,又逢黑松林

361才过隐雾山,又逢黑松林

    仙的事情,人很难懂,正如猩猩难懂得人的事情。寿星走了,国王寿命也延长了,取经团把小儿通带回比丘国,却被一拥回城,家家开宴,如此盘桓,将有个月,才得离城。人众也不懂得唐和尚的焦急,正如蛟魔王完全看不懂这“灭法国”的规矩一样。

    没错,人对于仙来说,那就是猴子,可灭法国的国王,却是四处搜捕和尚,他眼中的和尚,难道就不是自己的子民么。不然,对于政权来说,和尚也是子民,可如果和尚太过于多的话,那就是硕鼠了。

    蛟魔王没有当过政,自然不懂政权需要的是稳定性,和尚本是提供这种稳定性的,但是当和尚的数量级真的达到成千上万以后,政权的稳定性还要怎么维持呢。不过,杀鸡儆猴也就是了,犯得着真个杀尽成千上万么。

    他兔死狐悲之心也不知从何而来,毕竟自己是妖,此国所杀者和尚。正好,这番儿就不需要自己再动手脚,蛟魔王干脆直走往西。

    天开后四万七千零三十八年,六六百五十一年,这一次和比丘国不一样,蛟魔王才自灭法国西行不久,就恰遇隐雾山上,正有一波妖怪。

    说实话,经过长期修养,蛟魔王刚攒了点儿法力,可这实力受损,远没有从一洞妖怪手中逃脱的把握。但这可是一路许久,少见的妖怪了,向西越来越人多,妖怪的数量却是急剧减少的。

    正自舍不得离开,却不想他洞中小妖巡逻而来。蛟魔王手段失了不少,头脑却是聪明,几分法力,恰恰可以施展个“天魔乱舞”。于是架设陷阱,活捉小妖一名,一番魔音入耳,蛟魔王把这小妖给洗了脑。

    蛟魔王所知不多,但是唐僧肉延寿长生的谎言必须要加载。至于消息何来,只好让这小妖自以为是从狮驼洞来的。想那狮驼洞被孙猴子杀个干净,哪里有小妖跑得过筋斗云,可蛟魔王连取经团过得过不得狮驼岭都不知,全然是防患于未然。

    比起一路上的妖怪,蛟魔王其实要多晓得许多,别的不说,就孙猴子五百年前被围剿,就比其他人来得详细。而此处离得天竺不远了,能在佛门大本营附近扎营安寨的妖怪,定是强力之人。倘若取经团能过得了狮驼岭,一二般的妖怪又哪里可能是对手……

    那小妖倒是回家普及唐僧肉功效去了,蛟魔王却哪里知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孙猴子这样吹牛皮的事情处处都是,佛门门前,也未必就是个大妖。

    西进就是天竺的势力范围,蛟魔王心中却是忐忑起来,毕竟到了人家地盘上,蛟魔王虽是猛龙,可却是个病秧子,哪里过得江。可向东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小心翼翼,隐迹藏形,潜进他佛门的势力范围之内。

    却说比丘国君臣黎庶,远送唐僧四众出城,可唐僧师徒到底在这比丘无缘无故耽搁了个月多。这般误事儿,老和尚心里不爽,玉帝也是心中不大安逸。也是巧,比丘国虽无甚比丘可言,可比丘般的影响力还是存在,念佛之人哪里会不听话,多下些羁绊让取经团延缓。

    玉帝也是难堪,对于君主政权,踏实颇具影响力的,可对于民众,玉帝的意见又有多重要呢?

    远过比丘,一路荒凉,多时未有如此凄惨,取经团可谓哀鸿,四粒沙再一次渐行渐远,散不出一把来。这不,高山峻岭下,三藏法师饿得遭不住,疑神疑鬼,惊问:“徒弟,前面高山,有路无路?是必小心!”

    这话看似在说山路,可取经团有路无路还不是要走,实际上;奥合适是在说自己又累又饿。累,就该歇息下,饿,就该找一找吃的。孙行者其实估计得是如此,可许久没有过如此后勤压力的他,惫懒了,不想动。

    于是激将般笑道:“师父这话,也不象个走长路的,却似个公子王孙,坐井观天之类。自古道:山不碍路,路自通山。何以言有路无路?”

    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九九六什么的,唐三藏就是一凡人,说道:’虽然是山不碍路,但恐险峻之间生怪物,密查深处出妖精。”

    猪八戒懂得幸苦,可现在的担子不在自己身上,早就不喜他人装腔,愣是不懂什么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似的,笑道:“放心,放心!这里来相近极乐不远,管取太平无事!”

    这话顿时让老和尚和沙僧无语,毕竟此前从来没怎么管过猪八戒的幸苦。眼看到了山脚,四人却越走越慢,下。那猴头不得不取出金箍棒,走上石崖,叫道:“师父,此间乃转山的路儿,忒好步。快来,快来!”

    唐长老省着口水,只得策马快步。但是沙僧就吃不住了,赶忙求助,教:“二哥,你把担子挑一肩儿。”这是沙僧为数不多的挑担体验,他哪里知道多了这么点儿东西,却能在越来越累,越来越饿的时候,越来越沉重啊。

    沙僧本是保持中立之人,又是远修万年之客,在兄弟论称的情况下,最没有地位的猪八戒只好接过担子再次挑上。可走得再快,肚子还是会饿,一时间老和尚看着高山感概起来。一则时间久,早已超过自家说的期限,二则肚饿伤悲,难捱岁月,免不得有点儿唏嘘。

    可那孙猴子最是不喜见此,就又激道:“师父,你常以思乡为念,全不似个出家人。放心且走,莫要多忧。古人云,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唐三藏见他一点儿不务实,全然不顾实际,只道:“徒弟,虽然说得有理,但不知西天路还在哪里哩!”

    猪八戒重新挑了担子,再一次行走在最后一根稻草的边缘,就附和道:“师父,我佛如来舍不得那三藏经,知我们要取去,想是搬了;不然,如何只管不到?”

    这等抱怨之言,本是有原因可见的,但那沙僧卸了担子,重又不知道别人的幸苦,只道:“莫胡谈!只管跟着大哥走。只把工夫捱他,终须有个到之之日。”

    这般不实际,唐僧到了黑松林前,就不愿再进。可老和尚就算再善言辞,孙猴子却更暴力,直接就把他拉入了深林当中。奈何行经半日,未见出林之路,唐僧忍不得饥渴叫道:“徒弟,一向西来,无数的山林崎险,幸得此间清雅,一路太平。这林中奇花异卉,其实可人情意!我要在此坐坐,一则歇马,二则腹中饥了,你去哪里化些斋来我吃。”

    和前面不一样,此时已是明确告知,话虽说得漂亮,可老和尚的意思,却是不可拒绝。自孙猴子被观音亲送回来,三藏法师已是很久没如此严厉了,与众皆不搭话,毕竟都饿得狠了。

    眼看如此,孙行者只得去化斋,而他三个就在此等候。

    说实话,取经团很多问题在表面上看,都似劳动力的分配问题。可实际上到了深层次上分析,却都是后勤分配所引起的。这就好似干活儿分工配合时,往往没多大问题,可一旦涉及到了利益分配,往往就会闹矛盾。

    所谓求同存异,取经团一路那么多年,些许不同意见也难以解决,却从未曾深究过此。这不,才上青云,那孙猴子就看林中黑雾层层,刚好与老和尚祥光瑞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取经团三人,应声寻来,看到的却是一个女子,上半截使葛滕绑在树上,下半截还埋在土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