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一百四十五章 铁甲郎中

第一百四十五章 铁甲郎中

    第二天上午,董飞虎率领装满白酒的六支马船驶向辽东。

    方楠看到他的模样,差点儿笑喷,董飞虎本来长得就小鼻子小眼儿,脸上还有几道疤痕,剃成光头后,就像是一个去了皮的土豆儿。

    方南强忍着笑意与他道别,并且言道,“这次回来后,把差事交给别人去做,千里营将会全部集中进行整训。”

    第二天,方楠带领旗卫大队的一群光头返回工坊,在书房中,浒山和吴彪看着吴石头光秃的脑壳,笑得前仰后合。

    方楠向二人解说了一下剃光头的好处,一是头部伤口容易清理包扎,再者也能减少跳蚤的存在空间。

    方宝招募随营郎中,讲的非常清楚,所有人员要与部队同上战场,所以只招募到略通医术,水平不高,又迫于生活压力的年青学徒,和生活没有着落的走坊郎中。

    方楠通过邱祖德帮助,在济南聘请来一位懂得使用人参急救的老中医,为几十个青年郎中进行系统培训,并且还找来高钎,为这些郎中量身打制重型明光甲。

    从此之后,在“千里营”中,就出现了几十个身披重甲,背着药箱,手持着一面小钢盾的“铁甲郎中”。

    方楠在酒坊中提炼出一些酒精,并且亲自上阵为这些初级郎中,普及使用方法,千里营这才算是拥有一支战场急救队伍,这些郎中身体建壮身手矫健,身着明光甲十分威武。

    七月中旬,“千里营”在工坊训练场上进行整训,三支步兵营,全部换装了挚电铳,而且每个营都已经满编,均是一千人。

    加上“剑锋”“掷弹”“旗卫”三支大队的一千名家丁,和夜不收营的四百人,宋桥炮队的两百人,共计四千六百余人。

    他们各自结合成不同队列,分散在校场上热火朝天进行操练。

    “铳炮声”“喊杀声”和军官的喝骂声,在每天日初之前便会喧嚣响起,一直持续到晚上二更之后才会消失。

    方楠白天手持“千里营”大旗,在训练场上督促士兵们训练。晚上与周茂兰一同研究阺报,分析牛秀才由京城送回来的消息。

    八月初,孙督师命祖大寿,何可刚等,率军修筑大凌河城(辽宁锦县),以加强宁锦防线”继续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朝中对此多有争论,崇祯最后言道:修筑城堡,操练士兵,使关外诸城互为犄角,既能坚壁清野,独自抗敌,又可首尾相应,协同作战;进则直趋辽沈,收复全辽,守能拱卫关门,保护京师。

    自天启六年后,皇太极在宁远、宁锦接连遭到重创,足以证明修筑大凌河防线的重要性,并且还令户部加拨钱粮。

    周茂兰对这个消息,报着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皇太极肯定会派兵,搔扰破坏大凌河防线修筑,但祖大寿率领的守卫力量也不可小觑。

    如果战事扩大,锦州与宁远的关宁军,也会讯速前去支援,一旦打成持久消耗战,会对皇太极非常不利,林丹汗如果抓住时机,便可以收服漠南蒙古各部,破坏他们与皇太极之间的联盟。

    战事一旦开启,皇太极并不会将战役拖延很久,如果建奴进攻并不顺利,他很可能会撤回主力。若是占据优势,建奴会打到年底。

    方楠双臂环抱在胸前,注视着墙上的舆图,一边琢磨双方兵力态势,一边倾听周茂兰分析,并且认同的点着头。

    这时护卫送进来一封书信,方楠接到手中看了一眼,笑着对周茂兰说道:“杨国柱来信,估计是催要装备的。

    周茂兰拎着茶壶向茶杯里倒水,笑着说:“五百副盔甲和马甲,都已经打造完毕了,今天就可以派人送走。”

    方楠打开信纸后眉头一皱,快步走到舆图前,根据书信上的内容,寻找对应地点。

    “杨国柱信上所言,七月十五,科尔沁、扎鲁特、巴林、敖汉、奈喀,土默特等部,都在紧急集结兵力,关外似乎有大事发生。”

    周茂兰接过书信,快速流览一遍。

    “杨国柱分析的很有道理,如此大规模集结部队,建奴已经具备突破边墙的力量。”

    “只是现在无法推测,皇太极是想重演兵围京城那一幕,还是虚张声势调虎离山,趁辽镇军队回援之际,捣毁未完成的大凌河防线。”

    “豆子,讯速通知各坊管事来书房开会。”

    在方楠印象中,好像就是在今年,关宁锦发生了一场大凌河会战,交战双方共计投入近二十万人马,这在明末时期来说,是一次重要战役。

    所以这个信息,马上引起了方楠关注。

    工坊中所有管事到齐后,方楠首先询问张大山:“新式战船火炮制造的如何了?”

    张大山打开了一个皮夹,在里面抽出书册:“工坊现在已经造出三门战船火炮,这几个月补充了一些工匠,火炮生产能力有所提高。”

    “到目前为止,步兵炮又造出四门,若是工坊全力加工,火炮产量每个月可以达到六门,但步铳和手铳便无力生产了。”

    “现在工匠招募,只局限于士兵家属,并且还要详细考查后才能录用,所以缺少手艺高超的老工匠,不同于皂坊有五百多个土匪俘虏。”

    “也不同于酒坊可以分隔生产,只需少数骨干就可以把控生产中的关建环节。”

    方楠笑着摇了摇手。

    “铳炮坊工匠规模,保持现在这个状态即可,毕竟军械不外售,只是我们自己用。”

    “部队规模现在还不算大,生产多了也会闲置,步炮可以暂时停止生产,以后要全力制造战船火炮。”

    “两艘战船就是四十八门炮,要算上外购就是上百门,这个生产任务可不轻松啊。”

    张大山把皮夹一合,神情略显疲惫。

    “最近正在培训一批军官家属,让他们跟随老工匠学习手艺,也能缓解人手不足的情况。”

    方楠闻言点了点头,很满意张大山的布置。

    方宝自从收到六万两银子,整个人的腰板也直了,在工坊中也不躲躲闪闪了,眉头眼角也都舒展开了,此时他正在低头拨弄着算盘,不时咧一下嘴,啜几下牙花子。

    方楠笑着看向他:“大财主这是怎么了?”

    方宝专心拨打算盘头也没抬,漫不经心自言自语道:“再这样花下去,又得东躲西藏了。”

    众人闻言,书房中顿时响起了哄堂大笑。

    随后几天,方楠光着上身手柱大旗,站在高台上督促各营士兵训练。

    “由清晨到日落,他始终保持立正姿态,无论刮风下雨,都屹立不动。”

    官兵们见此热情更加高涨。

    咚!咚!咚!

    高亢的战鼓声,铳炮声,列队时的口令声,整齐的脚步声,拼刺场上喊杀声交杂在一起,使整个军营,显得异常喧嚣。

    休息时,士兵们盘坐在地上齐声歌唱“父亲”,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传向远方。

    “想想您的背影

    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您的双手

    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

    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

    “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德州城里的商贩,和运河边上的漕工,听到歌声无不驻足观望,被其中蕴藏的情感深深打动,

    每天都会有很多父母,带着自己孩子,老人带着孙子,聚集到大营门外,希望“千里营”能够将他们的孩子招募到军中。

    “为的是田地在秋天能有收获”

    “为的是春天大雁回归,能带来风调雨顺的消息”

    “为的是,让子孙后代能过上稳定富足的生活,拥有一个无悔的青春。”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千里营”与民商不争,给运河沿岸带来安定环境的基础上。

    这段时间,临清几家大地主,在刘正衡介绍下拜会了方楠,希望“千里营”能够派部队保护田庄。

    运河沿岸州府官员,对这种现像也乐得其见,虽然生出嫉妒之心,但考虑到这些大地主们,在朝中多少都有些盘根错节的关系,所以谁也不敢对“千里营”动什么心思,破坏当下稳定的局面。

    毕竟方楠名声不好,早已给人留下了好勇斗狠的形像,谁也不想惹这个刺儿头。

    这几天,方楠正忙着关注夜不收的日常训练,他们没有配备骑枪,近战时比较吃亏。

    但他认为使用骑枪作战时,战术并不灵活,而且还不易携带。

    于是便想到了“剑锋大队”使用的投枪,远可以在二十步外投掷,近可在几步距离内精准命中目标,较骑枪更为灵活多变。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