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一百四十六章战争帷幕

第一百四十六章战争帷幕

    公元1631年(崇祯四年,天聪五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

    北方大地秋阳高照,但在辽西广阔的平原上,却是乌云翻滚。

    号角连绵吹响,万马奔腾汇聚,隆隆蹄声,如同战鼓一般震颤着大地。

    各色旗帜迎风招展,似一股股洪流在肆意涌动。

    大凌河战役的帷幕,正在缓缓拉开。

    十几天整训下来,方楠瘦了一大圈,皮肤也被晒得黑红。

    刚吃过晚饭,方宝急吼吼的跑到了书房

    “哥!”

    “我今天检查伙房帐目,才知道这十几天,千里营吃了两百头猪,消耗是平时两个月的肉食供给。”

    方楠轻拍他的肩膀笑了笑。

    “这几天,士兵训练强度大,应该多补充些肉食。”

    “可这也太能吃了。”

    方宝双手一摊,无奈的叹了口气。

    看着方宝离去背影,方楠心说:“这小子,真是越有钱,就越扣门了,他转念想到,若大个工坊,管理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刘为可去兖州探望刘荣嗣,在回京路过德州时,顺便来到工坊。

    方楠亲自出迎,让他意外的是,在刘为可身后竟然跟着刘黛汐,和她的大脸小丫鬟小月芽。”

    半年多未见,刘黛汐好像又长高了一些,体形变得更加凹凸有致,犹其是那一双大长腿,愈发显得纤长,把腰身线条衬托的更加柔美。

    她头上戴了一顶玛瑙串制的璎珞,身穿淡粉色长裙,显得活泼可爱,只是面带寒霜目视前方,好像并未看到方楠,表现出一副我不认识你的样子。

    见到刘黛汐,方楠喜出往外,刚想凑过去,就听到刘为可轻“咳”一声。

    他忙止住了脚步,向刘黛汐拱手施礼。

    “黛汐小姐许久未见,一向可好?”

    刘黛汐微微下蹲回了个万福。

    “小女子一切安好,有劳公子挂念了!”

    刘黛汐语声清冷,是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模样。

    “话说这都已经见过好几面了,怎么还表显的那样生疏?”

    对于刘黛汐的漠然,方楠心中狐疑不矣。

    将主仆三人带到了书房,刘为可与心不在焉的方楠,谈论朝中见闻,而刘黛汐则是在一旁浏览墙壁上的书画。

    她站在孙承宗送予方楠的那幅“蹬黄鹤楼”下,揣摩半晌,笑着向刘为可问道:为何孙督师将塔绘在山巅之上?

    “你这个小丫头又来考校为兄了!”

    刘黛汐撅着嘴嘟囔:我已经不是小丫头啦,以后不要这样叫了!

    刘为可走到画旁,仔细观摩了一会。

    “这幅画算得上是孙督师倾心之作!”

    刘黛江指向画中的红日。

    光而不耀若隐于浮云之间,这是老督师一种人生境界,高塔立于山巅,喻意中有思想与眼界,精神和胸襟等含义。

    “此幅画只可会意揣摩,一切要靠自身感悟,估计是老督师近年所绘,容入了他毕生所悟。”

    “老督师很少有画作流出,方将军可要妥善收藏!”

    方楠没想到刘为可对画作,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差点顺口便问:刘兄,你看这能值多少钱?

    话到嘴边,又强自咽下。

    方楠发现,刘黛汐欣赏画作时,两只眼睛都冒出了小星星。

    心念一转,忙说:营中军务烦忙,画作虽挂在这里但却无暇观摩,实在是浪费。

    “刘小姐即懂得书画,小弟借花献佛,将这幅画作赠予刘小姐,好过在这里暴殄天物。”

    刘为可并末言语,而刘黛汐却送了方楠两个白眼球。

    而方楠却不以为意,趁机向前凑了一步,双眼中露出满满的爱昧之色。

    刘黛汐心思敏捷,刹那间是满脸羞红,一直红到了耳根。

    刘为可感觉气氛异样,轻“咳”一声回身坐下,而刘黛汐却走到门口向外观望。

    方楠回到座位上后,刘为可在怀中掏出了刘荣嗣的书信。

    “最近部分乱匪,已经由山西流窜到河南,河北等地,卢象升正率军征剿,千里营须时刻保持警惕严防匪贼东渡。”

    “临行时,家父获悉,皇太极已经在向大凌河集结部队,同时还有两万蒙古各部援兵跟随,辽西鏖战已经不可避免。”

    “皇上碍于匪乱,为保证漕运通畅不可能调方兄出关,家父希望方兄将兵力沿运河分散布置,严防死守,阻拦小股流贼干挠漕运。”

    看样子关外局势又紧张起来了,方楠听完刘为可讲述,把书信谨慎的收起来。

    正事谈完,刘为可是一脸轻松。

    “锅炉机现状如何,路上“小汐”可是吵着一定要去看下。”

    蒸汽机在这个时代的先进性,不是看一眼就能仿制的,何况还是刘黛汐要看,方楠便大方的引领兄妹二人进入工坊。

    在煅造坊中,刘黛汐看到由蒸汽机带动的锻锤,在“铛铛”击打铁料,她感到十分好奇,瞪着大眼睛上瞅瞅,下看看,目光中充满惊讶!

    最后由于锻坊温度高,噪音太大,才悻悻走了出来。

    刘为可兄妹,在工坊没有停留太久,下午便蹬船回京。

    临行时,方楠手抚下颌,笑看起刘黛汐的背影,小月芽捧着画轴回头向方楠做了一个鬼脸,用手指轻刮几下脸颊,嘲讽他那色眯眯的眼神。

    方楠笑着向她眨了一下眼睛,谁知小月芽那张小圆脸,竟“腾”的一下红了起来。

    如同一只煮熟的大虾,躬着身,头也不敢回,加快脚步跑上了座船。

    方楠见此情景,不禁晒然一笑,心说这个小丫头,原来什么都明白呀。

    其实,只有他自己不清楚,如果娶了刘黛汐,小月芽会是陪嫁丫鬟,顺理成章成为自己想想侍妾。

    这在明朝,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凡事也没有绝对的,有些时候还要看当事人的意原。

    只是方楠却没想过这些事情,很多老兄弟们都没有成家,他即使成婚,也没有纳妾的打算。

    清晨,小豆子健步如飞跑到训练场,爬上高台将一封书信交给了方楠。

    “当家的,埕口镇刚刚传来的建奴动态!”

    自从董飞虎在觉华岛上建立商栈,便雇佣往来商贩或是沿海渔民,收集建奴动向,然后通过海路传回工坊。

    方楠虽然只精于战史,但建奴取代明朝这个历史走向,他还是很清楚的,因此对建奴动态十分关注。

    书信上话语不多,只有寥寥数字“七月二十七”皇太极率军出征大凌河。

    方楠知道在历史上,自大凌河战役后,明军与建奴每进行一次会战,军力便会孱弱一分。

    此战过后,明朝对后金无力进攻,只能进行战略防御。

    方楠心中想的是“千里营”实力虽小,无力改变战役结果,若是奉调出关,他肯定不会让皇太极轻易嬴得这场战役。

    运河两岸各处匪寨,现在全部已经改头换面,变成了一个个自然村庄。

    同时,寨主们也变更了称谓,现在大家见面,相互称呼对方是某某庄主。

    虽然各庄寨仍不断收纳流民,但并没有出现粮荒现像,庄中家小都已经能够温饱了。

    老土匪们现在都放下刀子,拿起了算盘,看到贩卖货物收获银子,无不心花怒放,笑得合不拢嘴。

    心中想的是:这贩卖工坊商品,可比抢劫来钱快多了,回想曾经刀头舔血的日子,感觉自己真的是白活了。

    自从“方公”来到德州,粮食不用抢啦,衣服也能遮体了,赚钱也不用刀子了。

    相比有些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幸福了。

    因此,这些商帮在外行商的时侯,若是听到谁敢对“方公”有所不敬,那基本上就是动刀子的节奏。

    由于他们相互帮扶,渐渐在江淮,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被“绿林人士”统称为“运河商帮”。

    当下各庄耕地少,而且产量都不高,所以三分之一的人在外经商,大部分青壮留下守护庄寨,同时帮助庄中的老弱耕种。

    明末时期,土地兼并情况严重,方楠了解到各庄能开垦的耕地面积很小,便出了一个主意。

    他派出杜鞍通知各庄,将散养的家禽和牛羊,规模化饲养,停止小家小户散养方试,各寨都建成了大型的“畜牧场”。

    方楠吩咐工坊,对各庄禽畜收购,依然惯彻有多少收多少的承诺。

    现在,各庄寨对方楠的话深信不疑,纷纷从外地购回幼雏,放入妇女老幼修建的畜舍中饲养。

    如今的“三杰寨”早以更名为“方吕庄”庄民近三万,沿运河分布成六个村镇,单是拿刀庄丁,就已经超过了三千。

    吕大武不但在徐州府实力强横,而且在淮北等地,也是响铛铛的“绿林大哥”。

    这天,吕大武看到杜鞍风尘仆仆赶来,心知肯定是有重要事情,所以也没有过多客套,直接将他引入书房。

    杜鞍也没啰嗦,开门见山对吕大武说道:“方公已经开始集结部队,暂时无法巡查运河。”

    “所以交待下来,将邹县,腾县,淮北等地农庄的护卫事宜,全部交给运河各处庄寨。”

    “兄弟这次前来,是请吕庄主集结壮丁,抽调五百人前往临清,与其他各庄人马在山中待命。”

    “另外再抽调五百庄丁,前往邹县梁家农庄,与一些庄主会合,一同监视刘泽清。”

    吕大武是老江湖,虽然听杜鞍说的简单,但他立刻猜到方楠肯定会有大的动作,只是估计这件事,不像是针对刘泽清的。

    前段时间,他听闻刘泽清大营半夜发生爆炸,并且还造成了营啸,竟然死了一千多人。

    事后却始终没有公布原因,当时浒山正率领“千里营”,在兖州附近路过,傻子都看出来这是怎么回事。

    吕大武虽然没有猜出原因,但他对刘泽清非常痛恨。

    原因始于两年前,刘泽清派人来威胁“三杰庄”交纳厘金,为此双方还打了两场。

    虽然未分胜负,但“三杰庄”据石墙防守,占了地势之利。

    刘泽清见打下去也是亏本买卖,便率兵撤走了。

    吕大武对这段过节记忆尤新,立刻喊过来一名庄丁吩咐道:召回老三,让他带领一千人去临清集结,通知老二回来后守住庄子,告诉他们俩,我要亲自带人去趟邹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