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李渊,字叔德,祖籍陇右邢州,世居陇右成纪。祖上可往上追溯至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之主李暠。西晋亡于皇室内乱以后,中原板荡,社稷倾覆,一部分中原百姓迁徙至西域或河西定居,至此此地逐渐汉化,中原世家旁支李昶的庶生子李暠等人随迁徙逃难大军进入河西,随后安顿下来。

    北凉神玺元年,世家旁支无名庶子段业进入后凉太祖吕光部将杜进的幕府,后因筹划建言有功被吕光发掘,引入自己幕府为记室,后筹谋有功,被任命为后凉尚书,即吕光的幕僚长,旋即被任命为北凉建康太守,实不过一侨县县令耳,诸如江东晋朝诸多侨县侨郡,皆是如此。

    沮渠蒙逊的伯父沮渠罗仇、沮渠麹粥跟随后凉国主吕光征讨河南之地,吕光部进军受阻。军中内讧,沮渠罗仇和其兄弟沮渠麹粥先后被杀。后方沮渠家族不久即得到消息。沮渠家为后凉声势显赫,盘根错节的地方豪强,家中兄弟两人沮渠蒙逊和沮渠男成合谋利用主持葬礼的机会说出家中祖父死亡冤情,号召宗亲姻缘之家联合,并迅速聚集了数万人马。随即联合姻亲之家斩杀奉命驻扎此地的中田护军马邃、临松令井祥,接管该地。进行全面战争动员。

    并随即胁迫抓获的北凉建康太守段业为使持节大都督,凉州牧,脱离后凉,建北凉,号建康公,建元神玺,定都张掖。李暠被任命为效谷县令。随后段业又改称凉王,改年号天玺。天玺元年李暠升任敦煌郡守。李暠与沮渠蒙逊集团矛盾渐不可调和,遂于北凉天玺二年自立为大将军、护羌校尉、自领秦州、凉州牧,自号凉公,脱离北凉立国,以敦煌为都,疆域包括河西西部及西域一部,奉表自臣于晋。后因北凉势大,迁都酒泉郡。

    同年北凉实际控制人沮渠蒙逊起兵攻入张掖,国主段业以下皆降。叛军随沮渠蒙逊入宫中俘获段业,段业哭求,沮渠蒙逊不听;士兵一齐上前将其乱刀砍死。

    西凉国主李暠常年率军与北凉作战。病故以后其子李歆和李恂先后继位,皆非仁主,刻薄无德,严刑峻法,致使人力凋残,百姓愁悴,在位总计不过五年,已国穷民尽。西凉后主李恂乞降,北凉沮渠蒙逊不允,自杀,西凉亡。

    李暠子李歆,生有数子,大都国破被屠。唯小儿子景顺在家人庇护下逃过一劫,至中原,归刘裕。后随军南渡,于南朝刘宋为小吏;后又随军到北地,在北魏,逐步升迁至弘农郡太守、安南将军。景顺有子孟良,孟良有子德真,皆为北魏底层小吏,无高官厚爵者。德真有三子,李虎即为其二子。后李虎于军中节节攀升,追随宇文氏至西魏时已官至西魏太尉。八柱国之一。其子李昞于北周官至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爵位。李昞去逝甚早,李渊七岁时其父亡故,家中由李昞妻子独孤氏料理。独孤氏为随国公杨坚妻独孤氏的同父同母的长姐。开皇元年隋文帝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李渊成年即被任命为千牛备身,因姨母的关系备受杨坚器重,开皇年间还先后出任过谯州及陇州等地的刺史。隋大业年间先后出任荥阳与娄烦二郡郡守,后又在殿中省任职。大业九年征伐高句丽,李渊为转运官,为怀远前线筹措粮草辎重。这年六月杨玄感于关中反,李渊奉命镇守弘化,是关右诸路军的最高负责人。

    在镇守弘化镇时李渊广结天下英杰,积极结交关中世家豪强。隋帝相召,李渊称病不能前往。大业十一年调任山西河北慰抚大使。于赴任途中击败诸路反隋义军,并收编万余人,随即将其交还朝廷。后一年升任骁卫将军,闲置。不久突厥寇边,令其与马邑郡守王恭仁北击突厥,大胜。

    其后调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太原是北方军事重镇,常年驻军防御突厥,建造有诸多森严城池和守备力量和诸多仓邑,聚集了诸多弓马粮草,驻守有大批精锐隋朝廷官军。如此军事重镇还配备有皇帝临时行宫---晋阳宫,是皇帝运筹帷幄全面接手北方军事的核心枢纽。

    李渊先后征讨诸多飞贼,并积极笼络吸纳各地英雄俊才。后于大业十三年随着天下大势崩坏,中原烽火燎原,关中与关东沟通渐被阻隔,李渊起事。在极短的时间内联络各方,完成准备。

    精通政治手腕深处隋廷权利中心多年的李渊深知眼下的局势平顺并未改变危局。若要争取至尊之位,现在是最佳时机,隋关东精锐官军并未解除对局势的完全控制,一旦道路打通,则皇帝即可直接遥控指挥晋阳宫文臣武将控制局面,李渊如无法在此之前控制太原重镇和晋阳宫,则万事皆休。即便天下已然不安,但太原府和晋阳宫依旧平稳运作,隋朝廷依旧能稳定住太原局势。李渊愈发焦虑坐立难安。此时就任晋阳宫副监的晋阳宫实际掌控人裴寂恰到时机的投诚可谓解了李渊最大的心结。随后李渊嫡次子李世民结交的晋阳县令刘文静的投诚可谓及时雨。因刘氏与李密家族牵连甚深,李密反隋受到牵连的刘文静被下狱治罪。刘文静于狱中向李世民分析天下局势,筹谋献策:在太原百姓乡勇中招募士卒十万,会同李渊彻底掌控的数万太原隋军,趁关中与关东信息暂时鼻塞,关中战乱刚刚平定,防守不严密的时机快速进军关中,号令天下,不下半年即可稳定局势,代隋而立,进军中原。李世民将其转呈李渊,李渊决定采纳这个战略。遂定下起兵大略。对于募兵,李渊筹划分两步走,其一,以释放出狱的刘文静伪造隋炀帝诏令,令太原、西河、雁门、马邑四郡凡二十至二十五岁之间男丁悉数征召为兵,令其在这年末需赶到涿郡参与攻伐高句丽,由此人心思变。趁刘武周势力与马邑郡守王仁恭合力率军进攻太原之机再次伪造诏令募兵。

    此时太原重镇隋廷重臣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仍不为所动,忠心事隋。当看出李渊反迹准备突袭逮捕李渊集团,李渊先下手以勾结突厥罪名直接诛杀。当完成部署,暗中沟通刘武周与突厥部协商沟通,待其满意,刘武周集团与突厥撤军回返。随即暗中与突厥、刘武周达成和解妥协,北部防御压力骤减。

    同年六月,在肃清隋室愚忠官军,整肃太原,并清洗晋阳宫,准备妥当后,李渊正式打起反旗。天下震恐,江都与洛阳隋廷压力骤增。

    与此同时,李渊开幕府,置大将军府,自任大将军,裴寂拜长史,刘文敬为司马。以招募四郡兵下设左右各三军。唐国公世子李建成统帅左三军,唐国公嫡次子李世民为右三军统帅。在出兵前为稳定太原局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经过整顿,最终定下以新纳四郡新兵为南下主力军,以李渊所统辖隋太原边军精锐步骑为后备军,以李元吉为太原留守,刘文静为使者出访突厥,稳定后方,请求突厥财货军力支持。七月,李渊亲率大军三万自太原出发。

    因是新军开路,故而行军速度甚慢,能说降则绝不用兵,能以财货、官职、权势开路就绝不用兵。开始十天所下皆降,并无阻拦和战事。抵达灵石贾胡堡时,天空已乌云密布,光线十分昏暗。五十里外霍邑城已经接到隋廷命令阻截李渊集团南下,李渊集团已经不得不一战。并派出老将宋老生领精锐隋军布下第一道防线。十几日来大雨瓢泼而下,迟迟不见雨停。作为后备部队的隋军已躁动不安,新军已经出现少量逃兵,即使建成和世民皆竭力控制局势,极力弹压也依旧层出不穷,渐渐有了无力回天之感。眼见军粮即将告罄,粮草转运迟迟不见,军中已谣言丛生,屡禁不止。而前方道路大部已断绝,山体崩塌堰塞道路,逐渐汇集成水泊,道路阻隔,原本应当运抵军前的军粮器械被沿途投降州县截留,李渊得到太原家中传递消息,如今太原城已然躁动不安,元吉以血腥屠戮以及无数刑罚残杀才勉强掌控城中局势。刘文静出使突厥杳无音讯。李渊经过慎重思考,决定撤军,以左军一部改做先锋部队,李渊亲自指挥撤军事宜,回太原。

    当正式提出此议,建成和世民皆认为不可。建成道:如果此时回撤,将前功尽弃,后方州县定然不会令我们轻松撤退,即使撤回太原,太原恐怕也守不住了。我们能一路走来靠的是众志成城,如撤退则军心必散,人心必乱,今后即使能守住太原,再图谋天下恐怕也没人相信我们了,还请父亲慎重。

    李世民亦然,纷纷劝说李渊收回命令,继续进军关中。在兄弟二人不知疲倦的劝说下李渊终于决定收回成命,继续南下。

    在没日没夜的抢修道路,开挖疏水,稳定军心,联络州县征收粮草等诸多努力的苦苦坚持下,一直到八月初,天才放晴。李渊发出进军霍邑的命令。为了能以弱旅打好自离开太原后第一仗,李渊亲自指挥了这场战役。由于日夜忧心,不过十数日已像老了十几岁一样,穿着盔甲在马上已有些吃力,头发黑白相间,束发凌乱,浑身脏兮,脸色苍白,无血色。全军几无人色,衣衫破败,盔甲不整。宋老生以为可一战而诛灭李渊集团,遂率军出城迎击。李渊佯装败退,引宋老生所部入伏击圈,李世民与建成率边军精骑夹击隋军,阵斩宋老生。随即命左右三军新兵参战配合边军完成对隋军的剿杀。

    首战告捷,全军士气大振,高奏凯歌。李渊立即令乘胜进军。不久刘文静归来,顺利完成出使突厥的使命,以财帛为筹换得突厥精骑五千,战马三千骑为援。九月进军到达隋廷第二道防线河东防线。河东是位于大河东岸由隋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所守的坚固城防,依靠险要地势和完善严密的城防体系,可谓固若精汤,连河岸边小船和树苗都被砍伐殆尽。河上无半个浮桥和船只。李渊热情款待积极笼络前来投奔的义军,联系当地地主豪门,或盛情相邀或以刀兵相威胁,受到各方资助获得渡河所用船只。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