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章

    贞观四年,正月。唐军三路进军,经数月与东突厥汗国的无数次交锋,终于达到了唐军的预定目标。

    东宫仿皇宫形制,虽略小,却五脏俱全,是微弱版的宫城。东宫呈现南北纵长,东西略窄的规制,其东西城墙之间宽不足1里,南北则纵长达2里270步,周长有6里54步。,呈现长方形态。

    东宫位处太极宫东侧,太极宫的西边是掖庭宫,为内侍省所在。内主要为宫城配套机构和服务人员,服务于宫城的宫婢和宫监的生活起居之所也位于此地。

    太极宫位于京师正北,因此处地势甚高,故而有俯视全城之感。宫城向南而临,宫城正南方有宫城正门,乃是承天门,元正、冬至、大陈设、燕会、赦过有罪、除旧布新、受万国之朝贡、四夷之宾客,则皇帝登临承天门以听政。承天门南有横街,可容万人。进承天门里,是太极门,太极门内有太极殿,是百官日常朝会的殿宇。

    太极殿坐北朝南,东侧殿宇群为门下内省、弘文馆,史馆,翰林院的官署所在;西侧是中书省、舍人院、内客省官署。过朱明门。过了朱明门就是皇帝与后妃们的日常起居之所,防守严密,五步一岗哨,外臣无宣不得入内廷。

    入明德门,内有明德殿;过明德殿,入嘉德门,正中有嘉德殿;第三重殿门是崇德门,内有崇教殿,此为前三殿。

    明德殿,东宫第一大殿,内有储藏典籍的书阁,为皇太子接见群臣和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所在,诸如皇太子加元服、元正冬至朝会等大礼,受两宫群臣朝贺、宴饮等皆在此举行。

    崇教殿,位于明德殿以北,乃是皇太子日常宴饮接见官僚和幕僚的所在。

    丽正殿,位于崇教殿以北,是皇太子日常办公的地方。

    前三殿为东宫前朝。再往后便是东宫内廷。东宫内坊之中,位丽正殿以北,有光天殿,与承恩殿隔宫墙而立,承恩殿皆是是皇太子与妃嫔平时生活居住的所在,承恩殿东西两侧分别有宜春宫、宜秋宫,光天殿东侧有命妇院,西有内坊,靠近东侧宫墙的殿宇是典膳厨等处。

    东宫前朝三大殿宇东西两侧皆为为东宫官署区,东边设太子门下坊,西边设太子典书坊,掌管侍从和启奏等事宜。太子监国之时,太子门下坊的职责便是东宫小朝廷的门下省,太子典书坊坊职便是东宫小朝廷的中书省,共同辅佐太子监国辅政。

    而此时皇太子坐在崇教殿诊东侧殿上手软榻上。身上穿着厚厚的毛茸茸的白色大氅。虽室内烧着炭火,但承乾对毛茸茸的事物依旧爱不释手,并且并不觉得如何热。承乾看向他的幕僚们。

    承乾左一坐着的乃是王约。他出身琅琊王氏,王导后裔,王僧衍五世孙,王冲曾孙,现任李承乾的太子通事舍人。

    左二乃王烋宗,出身太原王氏,现为太子通事舍人,为清谈名士,时人评价其为:誉偃清飙,藻鲜华薄。容台燮务,委秋实于环林。

    左三乃太子友人赵弘智。

    右二为薛钧,出身河东薛氏,暂代东宫通事舍人。

    右一为长孙家庆,现为东宫宫门大夫。

    承乾皱眉思索着询问道:“既然……朝廷要出征,……为何不选择在春夏季节出兵,或是秋收以后出兵?”

    “春夏出兵,万物复苏,气候也不那么冷了,……辎重马匹行路也轻减些,而……秋季出兵……孤以为最佳。”

    “秋收过后,百姓农闲……官仓充盈,如此时出兵,正是利好”

    左上首的王约笑着捋着胡须道:“殿下有所不知,北地秋季牛羊肥美,牧民储备了过冬的粮草,正是南下征伐我中原之地的最佳时机,故而胡人最强,朝廷那时出兵并不占优……而春季牛羊经历一整个严冬,此时胡人见到朝廷大军只顾逃跑,朝廷大军追之不及,大都空手而归……朝廷只有在此寒冬出兵,朝廷行军难,胡人逃跑也是困难,而朝廷辎重粮草皆优于胡人……在战场上,胡人打不过,却也跑不快。况且,越往北气候越是恶劣,故而胡人只得向南逃遁,如此,朝廷反而有了一举歼灭其汗庭的机会。”

    承乾立时便明白了。寒冷的气候对东突厥和唐廷士兵皆是难题。但中原物产丰饶,只要准备妥当,自然是优于突厥的。

    而突厥所处之地物产贫瘠,寒冬之中与唐军遭遇,打不过却也跑不快。而越往北越冷,求生也更难,就可以尽量避免大军无功而返。

    承乾与诸位幕僚讲话片刻便知晓了好多前朝无功而返的春狩,以及几次损兵折将的秋狩和几乎全军覆灭的夏季攻势。不过严冬出兵也是九死一生,也有过大军冬季出兵,而后大雪封山,朝廷辎重无法运抵前线,而大军又冷又饿中迷路,导致全军几乎覆灭的例子。承乾这才知晓此战对大唐朝廷是多么的重大。即便不为成功,那数万大唐精兵也不能损失在此战之中,另还有数百的将官是从隋末的尸山血海中提炼出的百战精锐,这是大唐能一统天下,维系江山稳固的最重要依仗。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