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章

    贞观四年,突厥败亡,北地诸多原本依附突厥而存的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东突厥的灭亡对周边部族和国家的影响将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显现出来。

    降唐者数十万口聚集于唐境之外。朝廷压力前所未有的大,皇帝不得不诏群臣议处置事宜。

    朝中意见纷繁复杂,承乾听的头晕目眩,皇帝听的直皱眉。承乾这几日都在太极宫中帮助皇帝整理内外臣工和天下州郡百官的上书。

    虽皇帝没有明说令太子辅弼皇帝处置奏章。但承乾看着皇帝愁容不展的样子,总也想着替阿耶减轻一些压力也是好的。虽然承乾也不晓得哪种决策最恰当,哪些意见可以听取。

    承乾自幼长在宫廷。所听皆是周围人想让他听到的;所看皆是周围愿意让他看到的事物。幸好承乾时常去京师远郊狩猎。与其说是狩猎,不如说是承乾去体会大唐普通京师近郊百姓生活的。承乾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无一不与这些经历有关。承乾心智开化早,故也想的多且深,承乾知晓这些事物未必是身边人愿意承乾知晓的。

    承乾知晓,这个帝国远比承乾看到的还要广大。从每年年末回京述职的天下各处的刺史都督守捉等官将的数量来看,唐就不可能是一个小国。承乾想不明白许多事物,也不清楚这个国究竟有多大,但是从这些线索,承乾可以得出一个比较肯定的结论:唐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帝国,帝国内部差异很大。

    承乾趁殿中暂时没有事情做,便坐在榻上发了一伙儿呆。刚想继续想刚刚想到的事情。此时温彦博的奏章到了。内官双手递了过来,承乾接过便看了起来。不远处,皇帝车驾缓缓停在了殿门下方。

    皇帝下了撵,入殿。承乾才恍然。随即快步走至殿门首处,对皇帝行辑礼,皇帝心情颇好的接过承乾递上去的文彦博上的表文,一边往殿内走一边看了起来。承乾也随着皇帝,略走慢一些,与皇帝拉来不大不小的差距,以示地位尊卑。皇帝走至塌前,缓缓放下表文,坐在榻上,向后靠去。一边以手势令承乾坐在靠近些的塌上。

    皇帝一边拿起桌上的玉杯,一边准备去拿远一些的水壶。承乾会意,拿起水壶,为皇帝倒了大半杯饮品,皇帝一边端起杯子喝着,一边看向侍立一旁的皇太子。

    皇帝此时着实是好奇的紧。皇太子怎这般有趣。竟然也会替他人斟饮,想他锦衣玉食惯了的,竟也懂这些。皇帝随口问道:“听闻你近来钻研学问颇用功,为何这数日赖在我这太极殿不走了?可是嫌东宫冷清,来我这儿凑凑热闹!”

    承乾哪里听不出皇帝的挪爺,故也作唉声叹气状,道:“儿本也觉得东宫冷清,不想到这太极殿转了几日,又觉得东宫挺好。”皇帝喝了酪浆,接着看刚才未看完的表书。一边读了出来:“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读了这段,看向太子,问道:“承乾觉得何如?”太子正自斟自饮,忽然停顿了片刻,放下水壶,思索了片刻。对上皇帝望过来的目光,道:“儿觉得温相公所言在理。”皇帝略带考校的问承乾道:“何以见得?”一边为自己斟上一杯酪饮。承乾道:“突厥既已臣服大唐,便为大唐子民。大唐待之亲,则为大唐之肱骨;大唐除之而后快,也必为肘腋之患也。魏晋之时,因内乱引入胡族,致使天下凋敝,此非胡人之过也,乃晋得位不正是也。儿以为,大唐天下自马上得,得位正,故不会走晋之穷途末路。只要朝廷能励精图治,天下大治,胡人不足虑也。”

    皇帝听完,发出爽朗的笑声。承乾自太极宫回东宫也未曾想明白皇帝为何发笑。

    经过朝廷上下广泛的讨论,皇帝终究采纳了彦博策的建议以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辖地。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皇帝告戒道:“尔祖启民挺身奔隋,隋立以为大可汗,奄有北荒,尔父始毕反为隋患。天道不容,故使尔今日乱亡如此。我所以不立尔为可汗者,惩启民前事故也。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壬申,阿史那思摩为怀化郡王,拜右武候大将军,以其为北开州都督,使统颉利旧众。

    丁丑,以右武卫大将军史大奈为丰州都督。

    来京师之众,或拜拜将军,或拜中郎将,五品已上任职朝廷者有百余人,几乎占到了唐京师五品以者的半数,因此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承乾心中忧虑更甚。如此之多的外族入我朝廷之门,究竟是福是祸,只待来日检验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