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贞观十二年春正月乙末,吏部尚书高士廉等编纂完成的《士族志》一百三十卷并呈皇帝预览。

    这项文化领域重要的政治任务交给了高士廉,贞观年间文化领域至少还有两项非常核心的政治任务,其一便是房玄龄魏征等主持完成的《贞观律》和《贞观礼》,其二房玄龄魏征等主持的一系列两晋南北朝隋的史书编纂事务,最核心的是《晋书》和《隋书》两部重要史书的编纂,分别由房玄龄和魏征亲自主持编纂完成。其三便是主要由高士廉、韦挺、岺文本、令狐德棻主持和领导编纂完成的《士族志》。

    《士族志》的编纂从贞观六年就已经展开,主要负责人是时任吏部尚书的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岺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主要任务就是建立朝廷分配权利的参考标准。大唐不如隋朝富庶强盛,为笼络天下士族门阀维持朝廷的合法性和正统,会将唐所拥有天下权势分出一部分以作为拉拢和笼络天下士族的筹码。这些权利的分配会尽可能综合考虑天下士族的文化传统和影响力,以及对李唐江山稳固的作用以及所具有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这部《士族志》不会打击各家现有的权利和资源分配格局,但是会在未来长期影响各加士族门阀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分配,所以十分重要。

    唐初的士族大体以地域可以分为四大地域性群体,以此则有以下之论: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其信可与也;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其智可与也;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其达可与也;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其泰可与也。而以此划分则山东士族以崔、卢、李、郑、王为第一等大姓,关中士族第一等大姓有韦、裴、柳、薛、杨、杜等,与山东士族并称郡姓,江左士族则有吴姓和侨姓之分,侨姓第一等大姓有王、谢、袁、萧等,吴姓第一等大姓有朱、张、顾、陆等,代北士族则以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等虏姓为第一等大姓,至贞观十二年代北士族已全面没落,只有长孙无忌和长孙顺德依旧还活跃在朝堂,即便如此长孙无忌和长孙顺德以后人才匮乏后继无人依旧是无力改变的现实,以上大姓皆是各地域第一等大姓,而在此之下则又有许多中等和小士族,他们共同构成了大唐的士族门阀体系。而这些地域性的第一等的大姓若要分出高低则中尤以山东士族实力最为扎实,其传承也最为久远,根基最为牢固,其影响也最为深远,即便经历了两晋以来的无数浩劫依旧不减,堪称第一等。

    承乾知晓若是没有山东士族,长江以北早在晋以后恐怕早已无汉家文化的影子。山东士族在战乱中收集整理各家文化典籍,发扬和传播汉家文化,传承汉家典章制度,经历漫长的黑暗最终迎来了北魏以后长江以北的文化复兴,也令山东士族的影响力能够随着汉家文化在长江以北的复兴而逐渐渗透进帝国的方方面面,成为北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无法忽视的基础建设性力量而在隋唐天下一统之际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北朝对山东士族的影响力总是加以种种限制和压制,却终究无法忽视。作为帝国根基的重要部分,山东士族就好比一个人的心脏,在限制心脏的功能和营养供给的同时也会危害自身。

    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葇、中书侍郎岑文本所撰之《氏族志》仍以山东人士崔、卢、李、郑诸族为第一,皇帝以“其好自矜持地望,虽累叶陵夷,苟他族欲与为昏姻,必多责财币,或舍其乡里而妄称名族,或兄弟齐列而更以妻族相陵”而颇为不满,乃又命高士廉等遍责天下谱谍,和诸史籍相互对照考真伪,辨昭穆而排第甲乙褒进忠贤贬退奸逆,以分为九等。高士廉等遍查史籍对照真伪辨别昭穆而仍以黄门侍郎崔民幹为第一等。皇帝颇为气愤,道:“汉高祖与萧、曹、樊、灌皆起闾阎布衣,卿辈至今推仰,以为英贤,岂在世禄乎!高氏偏据山东,梁、陈僻在江南,虽有人物,盖何足言?况其子孙才行衰薄,官爵陵替,而犹卬然以门地自负,贩鬻松槚,依托富贵,弃廉忘耻,不知世人何为贵之!今三品以上,或以德行,或以勋劳,或以文学,致位贵显。彼衰世旧门,诚何足慕!而求与为昏,虽多输金帛,犹为彼所偃蹇,我不知其解何也!今欲厘正讹谬,舍名取实,而卿曹犹以崔民幹为第一,是轻我官爵而徇流俗之情也。”乃又令高士廉等再次刊定士族高低且专以今朝品秩为高下,高士廉等只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幹为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颁于天下。在承乾看来皇帝依旧延续了北朝对山东士族的既排斥打压又不得不捏着鼻子使其为帝国服务的态度。

    二月皇帝巡游部分河北州县以后携太子皇嫔妃公卿大臣一干人等随驾西行返还京师。

    承乾回京师路上便闻巫州獠人反,夔州都督齐善行打败并俘虏三千余口,并收到松州和丛州地震的后续官邸报文。

    乙丑至禹庙,太子亲往祭祀。丁卯至柳谷观盐池。庚午到蒲州,刺史赵元楷携父老接驾。甲戌,皇帝一行直抵长春宫居住。戊寅,拟诏:隋故鹰击郎将尧君素,虽桀犬吠尧,有乖倒戈之志,而疾风劲草,实表岁寒之心,可赠蒲州刺史,仍访其子孙以闻。增官虽不是实授却对子孙仕途有莫大帮助。丁未,车驾回到京师,承乾在太极宫陪伴皇帝接见公卿完毕终于是回到了温暖舒适的东宫,在太子妃与东宫上下的恭迎之下太子一行鱼贯进入,承乾与太子妃前后走着,承乾看着侧后缓步跟随的太子妃感觉更陌生老了些许。

    此时承乾的后宫只太子妃和随太子妃陪嫁而来的几房滕妾,承乾暂未接纳嫔妃。承乾不知原本的历史到此时是否依旧如故,但要孩子确实要提上日程了,自与太子妃贞观九年结婚以来已接近三年,不能再拖下去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