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贞观十九年五月皇帝携太子诸王公卿接见了玄奘一行。数日之间皇帝询问了所经过之地理人文物产气候风俗人情等诸类事务,法师皆一一酬答,有条不紊。皇帝对法师所言译经并无感触,然其对法师所言西域事颇有兴致,遂令发师在译经的间隙将沿途经历编纂成书并令有司供给物料所需。玄奘法师遂于五月在司空玄龄和中书侍郎许敬宗的协助下着手选调谙解经义博学强识之大德高僧来京师主持译场中条疏证义、缀文、笔受、书手、参译、刊定、润文、梵呗等。

    贞观十九年七月,征集十二位深谙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崇名僧主持译经。名单如下:京弘福寺沙门灵润、沙门文备;罗汉寺沙门慧贵;实际寺沙门明琰;宝昌寺沙门法祥;静法寺沙门普贤;法海寺沙门神昉;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探;汴州演觉寺沙门玄忠;蒲州普救寺沙门神泰;绵州振响寺沙门敬明;益州多宝寺沙门道因。除此十二名大衡高僧,又征集译经名僧九人,分别为:京师普光寺沙门栖玄;弘福寺沙门明𤩷;会昌寺沙门辩机;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简州福聚寺沙门静迈;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栖岩寺沙门道卓;幽州昭仁寺沙门默立;洛州天宫寺沙简玄则。又征集字学大德一人:京大总持寺沙门玄应;梵语梵文大德一人:京大兴善寺沙门玄谟。这二十三位大德高僧便是主持此次译经之人,除此尚有所司供料和供应笔受、书手等百多小吏共同参与此务。

    七月初至十月下旬诸多高僧接朝廷懿旨先后至京师主持译经。十一月中旬起玄奘二十三位名僧先后总结了自曹魏时朱时行、东晋时法显以来数百年间先辈译经经验,逐渐谈论确立译经的总体思路和总原则,而后补充细则,然后据此将译经工作切分为数十道工序,至此才投入精力至具体的译经事务中去,至贞观二十年正月初一已译经有《普萨藏经》《佛地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扬圣教经》,至观二十年四月初译完的有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因《瑜伽师地论》《大田比婆婆论》《大般若经》浩渺繁杂,故此至观二十年中仍在译中。

    自七月以来玄奘法师便开始口述十九年游历经过,并由弟子辩机主笔记录。

    玄奘俗姓陈,名祎,河南缑氏人。出自于儒学世家,自幼深受儒家熏陶,年幼丧父与佛结缘,年十三出家为僧,先后游学洛阳、成都、荆州、扬州、相州、京师等地遍访名师,游学请益,因感佛门诸宗派之解说各异,遂于贞观元年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从此踏上西行求法的漫途,这年玄奘年仅二十八岁。

    贞观初天下未定瘟疫灾荒流行,故此玄奘委身流民之间自京师往西行经河西过玉门关度莫贺延碛大漠,至伊吾取道西南过高昌,历屈支、跋禄迦,北经天山沿印塞克湖向西至西突厥可汗牙帐所在之碎叶城,面见可汗而后在西突厥护送下过锡尔河至栗特诸国,经此地过铁门关入吐火罗之地而南行越兴都库什山入北天竺,由此开始在天竺的漫漫求学路。

    从贞观二年至十七年,玄奘在天竺十六年遍览天竺诸国求访名僧研习佛典。贞观十七年末诸高僧大德苦劝不住遂遣天竺高僧护佑玄奘一起回东土,此间又经历种种磨难过葱岭转而东向于阗国遣高昌马玄智随入唐商队入京师上表门下省,由是朝廷多方探查之下方知此事,遂遣官吏和沿途诸国护持于贞观十九年至京师,往来万余里,这一年玄奘四十六岁。

    玄奘法师在天竺多年,获极高声誉。贞观十五年戒日王曾在曲女城举行盛大法会以玄奘为论主召四方论者数千雄辩,玄奘咸称克敌。历经十八日辩论法师得诸众欢喜而为法师竞立美名,至是得大乘众号为摩诃耶那提婆,小乘众号木叉婆提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