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冷知识 > 第十五章 元宵节的来历

第十五章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而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再具体说就是:上元正月十五是天官之圣诞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之圣诞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之圣诞日。于是,各地纷建三官庙、三官殿,此节俗便流传于民间。

    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但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始于东汉汉明帝时期,其兴起与佛教东传有关。汉明帝崇敬佛法,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以表佛法大明,史称“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宫廷中流传到民间,每年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还有一种说法,是东方朔诓骗汉武帝的故事。这种说法最具传奇色彩。有一天,东方朔在御花园见到一位宫女泪流满面。他一打听,原来该宫女名叫元宵,自选入宫闱后,深居宫中,与世隔绝,她想念父母双亲,因此悲伤落泪。东方朔问明了情况,便心生一计,到长安街头卖起卦来,并扬言说:“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人们一听说火神君将火焚帝宫,京城上下一片恐慌。汉武帝连忙向东方朔问计,东方朔乘机献策道:正月十五夜晚宫内人一律外出避灾。并请汉武帝传谕京城官民将大街小巷庭院屋宇统统挂上红灯,佯装成满城熊熊大火,以欺骗火神君不降灾长安。他又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手艺最好,让她做好汤圆,由汉武帝焚香上供火神君。这样,火神君或许会悲悯人而不降灾难。汉武帝照计行事。正月十五夜晚,长安城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城内外的官员、百姓都早早上街观灯。元宵的妹妹也领着父母进城观灯,元宵终于见到了父母。闹了一夜灯火,京城长安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于是佛家灯火遍布民间。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虽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元宵节主要有元宵灯节、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