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冷知识 > 第十六章 龙年说“龙”

第十六章 龙年说“龙”

    龙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象一条飞腾的巨龙。

    龙的本义指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异的动物,体长有角,有鳞有爪,能上天入水,兴云布雨。龙并不是一种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动物,它完全是人们凭想象构思出来的一种动物。甲骨文中的“龙”字,早期和晚期的字形不尽相同。而在其早期的甲骨文字形也有两种。较早的甲骨文作图A、图B,其原型暂且没有定论,但是猜想得出这是龙的“真实”状态的描绘。晚一些的甲骨文(图1、2),形体大为简化,龙的身体变细了,头顶上还有“辛”字饰物。金文和甲骨文的形状相似,只是龙口形状中多出尖牙。

    战国文字(图5、6)和小篆(图7)则变化比较大,变得更加繁复,分为左右两个部件,甲骨文、金文像龙头龙嘴的部分变作了“月”,即“肉”,右边是增添的部件。角依然用“辛”字表示。汉隶(图8)字形在小篆基础上将字形方块化,成为繁体的“龍”字。隋代以后的俗字把“龙”写作“尨”,据原字右边偏旁改造而成。三撇也可写作两撇。《简化字总表》进一步省为一撇,简作龙。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也是华夏民族的象征,华夏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吉祥、活力和勇敢。龙在封建时代被作为皇帝的象征。《吕氏春秋·介立》中记载有:“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这里的“龙”是人君的代称,即晋文公。从历史古迹中,尤其是皇宫庭院中可以看到,龙是皇帝的象征,也是只有皇帝可以拥有的饰物,如龙袍、龙座、龙床等等,故宫有一块九龙壁,就是天子的象征。

    “龙”也可被用来比喻不凡之士、英雄豪杰,如诸葛亮就曾被称作“南阳一卧龙”,而成语“龙蟠风逸”就用来比喻才能卓越超群而未为世所用的人。古人还常以“龙”喻“骏马”。如《周礼·夏官》:“马八尺以上为龙。”又如李商隐《过华清内厩门》诗:“至今青海有龙孙。”其中的“龙孙”,不是“龙的子孙”,而是一种骏马的名字。

    在现代汉语中,一些词语中的“龙”字也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动物神的本义,而穿上了修辞的外衣。如“水龙头”就因形似会喷水的龙而得名,“龙卷风”就因形状和威力与龙相像而得名,而常说的“一条龙”并不是指一条动物龙,而是指那些配套好了的一系列设施、行为等。

    “龙”在现代也指古生物学中那些已灭绝的巨大的爬行动物,比如恐龙。

    关于龙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九似”说,即是说龙的原型取材于九种动物。至于是哪九种动物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最为常见的则是宋代画家董宇的说法,他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这种说法得到了今人的认可,几乎成为了一种常识。其实,除了董宇,还有很多种说法。

    到了明清时期,关于龙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今天,我们自诩为“龙的传人”,龙形象及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不管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龙文化的传承始终如一,龙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具体象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