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历史冷知识 > 第二十章 蒋介石发起的“新生活运动”

第二十章 蒋介石发起的“新生活运动”

    新生活运动发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当局的出发点来讲,意欲养成国民的生活的准军事化,在陈布雷给老蒋拟就的讲稿中有云“就是要养成勇敢迅速、励苦耐劳,尤其是共同一致的习性和本能,能随时为国牺牲……随时可以与敌人拼命的国民”。

    上图为1934年12月,江苏吴县旅业职业工会新生活运动业余服务团在阊门石路留影。

    当时国民政府已取得政权七八年,加上各层官吏中,东西洋留学生出身者甚夥,较有时间和精力注意到民众的生活状态,譬如生活肮脏、杂乱、缺乏公德意识,人际关系苟且自私,毫无羞耻心,社会气氛黯淡、杂乱、暮气深重,乌烟瘴气……

    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扩大纪念周上讲演《新生活运动之要义》,发起新生活运动。他说,“我现在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就是要使全国国民军事化。”提出要以孔孟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道德标准,统一人们的思想。

    2月21日,南昌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成立。

    2月23日,蒋介石在南昌再次讲演,主张从改造国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入手,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具体标准,以使“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其后,蒋多次演讲,并被编成《言论集》广为印发。希望把一场声势浩大的“新生活运动”推向全国。

    新生活运动时期的民国女子。

    这个运动以儒家的“礼义廉耻”为中心思想,以蒋介石的“三化”为行动指南,其目的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场“改造国民生活形态以及行为模式”的教育运动。

    蒋介石的“三化”,是指“生活艺术化、生活生产化、生活军事化”。所谓“生活艺术化”,是以“艺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六艺”)为国民生活准绳,达到“整齐完善,利用厚生之宏效”。所谓“生活生产化”,是以“勤以开源,俭以节流,知奢侈不逊为非礼,不劳而获为可耻”的教育,达到“救中国之贫困,弭中国之乱源”之目的。至于“生活军事化”,则正如蒋介石所说:“所谓军事化,就是要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也必须如此,才能合乎礼义廉耻,适于现代生存,配做一个现代的国民!”他还说,“勇敢迅速”、“刻苦耐劳”、“能随时为国牺牲”、“可以与敌人拚命”……也是生活军事化的内容。

    城墙上的“新生活运动”标语

    新生活运动期间的情节运动。

    “新生活运动”开始后,立刻引起舆论的议论。1934年2月26日,北平《晨报》载文指出:“自革命军兴,‘打倒孔家店’之呼声,传遍全国,国民政府成立,且明令废止祀孔。曾几何时,向之主张废孔者,今又厉行尊孔。抚今追昔,真令人百感丛生,觉人事变幻,殆有非白云苍狗所能喻者,孔氏有知,度与吾人有同感矣。”

    一个多月之后,胡适在《大公报》发表题为《为新生活运动进一解》的文章,点名批评蒋介石的这一举措。他说:“蒋介石先生近日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一个月之中新生活的呼声好像传遍了全国,各地都有军政各界的领袖出来提倡这个运动。”尽管蒋先生是一个有宗教热诚并能身体力行的人,我们也看到南昌印出来的《新生活须知》小册子,所开96条(规矩54项,清洁42项)都是一些柴米油盐、家常便饭的事情。

    同年9月,著名学者吴泽霖在《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说:“民族复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决不是单靠传单、标语、口号等宣传所能济事的”。在这篇文章中,他还指出:“中国的文化确有种种的特长,惟与西方各国来周旋,那根本无法可以抵抗他们的强力。所以民族复兴的文化条件,并不在什么保存国粹,而在怎样吸收一种文化使我们能抵抗他们的武力和经济侵略。”这显然是对胡适批评的一个补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