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筝途 > 四十七 闽筝进京

四十七 闽筝进京

    吴茱萸从江南音乐学院古筝专业顺利毕业,宋子桥就从画安抛来了橄榄枝。

    宋子桥这些年遍访名师,在周小津和陈千禾的引荐下,在江南市跟着周又宫、盛糖夫妇上古筝课,又去帝都向周又商、夏明笑等古筝大师上过课。

    作为闽南人,也自觉担负起了闽筝普及的责任,向陈玉春、张广军、张阿弟等闽筝演奏家虚心学习,筝艺上精进不少。

    宋子桥自己学成了,又回家调教宋子茵,手上的古筝学生竟有一两个顺利考上九大音乐学府之一的。

    这对宋子桥鼓励很大,她教古筝的劲头更足了。

    终身大事什么的,越发被她抛诸脑后。

    宋子茵前些年倒是结婚了,但又离婚了,孩子尚在哺乳期,宋子桥就作主,替宋子茵把婚离了。

    男方不愿意还回宋子茵陪嫁的钢琴,倒要宋子茵将彩礼钱一分不少如数奉还。

    宋子桥都答应了。

    她对宋子茵说,只要你和孩子平平安安就好,钱财都是身外之物。

    宋子茵一向没有主见,凡事都听从宋子桥的安排,宋子桥是她的主心骨,只有结婚这件事宋子茵没有听宋子桥的。

    离婚这件事,不能再不听了。

    从此,宋子茵多了一段充满眼泪、不堪回忆的婚史,还有一个女儿。

    宋子茵的经历越发告诉宋子桥,大龄女性,为结婚而结婚,要不得,宁缺毋滥。

    不过,家里多了一个孩子,日子又充满了希望。

    从此,宋子桥当爸爸,宋子茵当妈妈,宋子茵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于教古筝这件事应付了事了,她要赚钱养孩子。

    还好,姐妹俩打小就被父母送去学了弹古筝这门手艺,才能让现在的日子过得香喷喷的。

    一技傍身,可叫宋子桥这辈子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从小她学习成绩差,在班级里是受排挤的,学习好的同学常常给她白眼,但是现在,他们在同学聚会上恭维她,哪怕他们成绩好,考了不错的大学,但是每个月的工资可比她教古筝的收入少多了。

    如今,她和宋子茵依靠教古筝的收入,已经在画安城里买了房。

    当年居晚秋那么困难都要送吴茱萸学古筝,是对的。

    现在到了收成的时候了。

    吴茱萸大学毕业了,可以回家教古筝赚钱了。

    但是吴茱萸拒绝了宋子桥邀请他去她筝行教古筝的提议,他打算考研。

    当年吴茱萸因为基础不如人,考学时间紧,有幸拜入周又宫门下,匆促中考取江南音乐学院附高,已是命运的垂青。

    吴茱萸是个有天赋的孩子,周又宫和盛糖夫妇俩教学多年,哪些是天资过人的孩子,他们心中有杆秤,吴茱萸的专业在一众学生里是相当出众的。

    “过去你争不过,现在你可以接受最高艺术水准的挑战,去致尚音乐学院试一试了。”周又宫对吴茱萸说道。

    吴茱萸知道,老师没有叫他留在江南考研,而是提议他去京考研,是对他专业的极大信任。

    他不能辜负老师夫妇俩这么多年辛勤教学的恩情。

    于是,他收拾行囊赴京。

    居晚秋自然是跟着去的。

    孤儿寡母,儿子在哪,母亲就在哪。

    居晚秋绝不是儿子的拖累,没有丈夫帮衬的女人,只能默默承担所有,成为儿子背后的依靠。

    一棵小草被迫长成大树,这就是居晚秋拿到的人生剧本杀。

    她辞去“蝴蝶筝团”工作室保洁员的工作,感谢了周盛夫妇俩,跟随吴茱萸入京。

    陈千禾从动车站将母子俩接回了家。

    陈玉春老人如今九十多高龄了,身体每况愈下,原来照顾他的居家保姆辞职回了老家,居晚秋的到来对于陈千禾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

    到了家,居晚秋就围上围裙忙开了。

    “表姐,你别急,你今天来是客人。”陈千禾看着在厨房忙碌的居晚秋,很是过意不去。

    居晚秋笑嘻嘻说道:“你还跟我客气啊?要不是你,哪有我家吴茱萸的今天,你是我们母子俩的大恩人,茱萸的未来还要靠你帮衬呢。”

    “表姐,你说这些就见外了,茱萸的成绩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他足够努力,才有这些幸运的际遇,你如果硬要说茱萸必须感谢谁,那茱萸最该感谢的人是他妈妈你。”

    陈千禾的话让居晚秋诚惶诚恐,坎坷的人生经历多少造成了她卑微的性格。

    低微入泥,却有顽强如小草。

    居晚秋看着陈千禾,她和过去比起来,如今的陈千禾从致尚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这几年与周小津夫妻档上了不少国内热门综艺节目,诸如《妻子的幸福之旅》《幸福多重奏》等,已是家喻户晓的古筝明星,退却了当年的青涩,身上散发着成熟的女人味,很是美丽。

    自己与陈千禾比起来,不论出身还是婚姻,的确都一个天一个地。

    不过,居晚秋对陈千禾可没有妒忌的心态,她为自己有这么一个亲表妹感到庆幸。

    在吴茱萸的学艺道路上,自己这个母亲毕竟能帮衬得太少了,还好有陈千禾。

    对于居晚秋和吴茱萸的到来,陈玉春老人很高兴。

    居晚秋过去在陈家当过保姆,照顾过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她手脚麻利,心思细腻,待人接物,勤快又温和,是个让人放心的家政。

    何况,还沾亲带故,就更加可以信赖了。

    周小津还在外地演出,一家人吃饭的时候独少了他,不过这也让居晚秋和陈家人说话更放松大胆些。

    居晚秋问老爷子,京城空气干燥,你一个南方人呆得可习惯?

    老爷子说,肯定是不习惯的。

    居晚秋便问,那为什么还要坚持留在京城呢?回榕州,有陈元姨夫照顾你,不更好吗?

    老爷子说,再不习惯,他也要留在京城,他要在闽筝传承事业上帮衬陈千禾。

    老爷子坚定地说了几个字:“闽筝一定要进京!”

    当年的秦筝在式微时能够绝地崛起,固然与周川老先生的“秦筝归秦”事业分不开关系,周川老先生送女儿周又商进京,成为“秦筝京传”第一人,这步棋也走得极为智慧。

    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与国际交往的中心,只有登上首都的大舞台,闽筝的发展才算真正上了一个台阶。

    这些年,陈千禾与周小津“筝坛伉俪”的组合蜚声海内外,依托名人效应,让海内外观众都听到了“闽筝”这个名字,原来在中国古筝九大流派里,还有闽筝这么个流派,“泉眼无声惜细流”,便是闽筝的发展态势,但终于因为陈千禾和周小津的关系,让海内外的观众关注到了闽筝,喜欢上了闽筝,闽筝不再是个默默无闻、没落且走向消亡的流派,越来越多的筝童因为出于对陈千禾本人的崇拜,而来弹奏闽筝的曲子。

    闽筝的受众群体终于打开,陈玉春就像一个拓荒者,老了,拿不动锄头了,就把锄头交到了孙女手上。

    陈千禾也不负他望,在闽筝日趋蛮荒的土地上,开垦出了一片良田。

    然而,让闽筝登上国家大舞台,是陈玉春身为闽筝掌门人的夙愿。

    他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这个愿望也越来越迫切了。

    唯一能替他实现这个夙愿的人,只有陈千禾了。

    陈千禾伸手轻拍祖父的肩头,仿佛是在让他安心。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