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回到过去做财阀 > 第803章 王安(第三更,求订阅)

第803章 王安(第三更,求订阅)

    “你相信吗?”

    看着远去的汽车,朱传榘的语气中,目光中依然充满了震惊。

    毕竟在阁下的描述中,那个世界是他们为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不仅如此,还为他们指明了电子计算机的未来,指明了电子计算机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

    “相信阁下描述的电子计算机的未来吗?”

    在一旁的人都是一脸茫然的时候,其中一个人说道。

    “我相信,阁下说的就是未来!”

    他抿了一下嘴唇,然后说道。

    “我决定了,我要辞职了。”

    突然的决定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王安,你说什么?”

    朱传榘看着王安,目光中充满了疑惑,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想到王安会去做出这样的决定。

    辞职?

    就是因为见了阁下一面?

    这是怎么回事儿?

    “我要辞职了,去创办一家电子计算机公司!”

    王安的语气中充满着某种渴望,渴望似乎是对未来的渴望。

    其实在另一个世界,早在两年前,离开哈佛的王安就以仅有的600美元,创办了名为王安实验室的电脑公司。后来年,他将自己发明的磁芯存储器的专利权卖给国际商用机器(IBM)公司,获利50万美元。雄心勃勃的王安并不满足于安逸享乐,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将这50万美元全部用于支持研究工作。1964年,他推出最新的用电晶体制造的桌上电脑,并由此开始了王安电脑公司成功的历程。

    在随后的二十年间,王安电脑公司发展成为美国的最大的电脑公司之一。就像比尔.盖茨说的那样,如果王安能完成他的第二次战略转折的话,世界上可能没有今日的微软公司,他也不会成为个人电脑时代的英雄。

    王安电脑公司后来的破产,虽然有一定的家庭因素在里面,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战略转型的失败,实际上就是没有号准电子计算机发展的脉搏。

    不过,在这个世界,王安的命运却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三年前他接受了长安大学的邀请,来到了南洋,成为长安大学的教授以及康德拉试验室的一员。

    尽管在两年前,他发明的提高了电脑的贮存能力的“磁芯记忆体”,就已经被康德拉公司以50万元的高价收购,且在新一代电子计算机中得到了应用。

    但是王安并没有出去创业,因为在长安大学担任教职,确实很舒服啊。在美国他之所以选择出去创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哈佛受到的某些排斥,而这也是很多华裔科学家在美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正因如此,在过去的几年之中有数以百计留学欧美的留学生来到了南洋,像王安一样,或是在大学内任教,或是在公司企业中工作。

    可是今天,在听到阁下描述中的“未来世界”时,王安那个“不安分”的心再一次躁动了起来,在这一瞬间,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未来。

    开创自己的公司,研究电子计算机!

    然后打开那扇大门!

    打开阁下所描述的那个未来世界的大门——一个所有人都有电子计算机,而且被电子计算机深入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世界。

    对于那个世界,王安过去从来不曾想象过,但是现在仅仅只是通过阁下的简单描述。

    就让王安看到了未来——不仅仅只是他的,同样也是所有人的未来。

    有时候,人的命运总是如此的神奇,跌跌撞撞的它最终还是会归于“正轨”,几天之后,王安离开了长安大学,又过了几天,一个仅仅只有十几名员工的王安试验室正式成立。

    没有人知道,这家公司会在未来创造什么样的成就,就像没有人知道,未来电子计算机会走多远一样,不能说没有人知道,至少那一天在康德拉电子计算机公司,通过李毅安的描述,很多人都了解到了未来,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必定会给这个世界带来非常深刻的改变,王安不过仅仅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就在王安为自己的试验室奔走寻找着合适的办公地点以及投资的时候。历时三年的半岛战争,终于在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定。

    当这个消息传到南洋的时候,很多人只是匆匆的看了一眼报纸上的新闻,然后又一次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与生活之中,毕竟,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27日这天,虽然是星期一,可是李毅安还是在官邸的花园里露出了一个露天烧烤,自己亲手烤着羊肉串、牛肉串,然后敞开心扉喝了个痛快,最后喝了个人事不省。

    如果有人说他是庆祝半岛战争的结束,李毅安肯定会否认的,看美国的笑话?

    咱是那样的人吗?

    就是嘴馋了,想要撸串而已!

    啤酒,烤串……

    再加上活色生香的几个妻妾,这样的日子难道不值得庆祝吗?

    次日,醒来的时候,又是一次大被同眠,一夜荒唐事,就不用细说了,庆幸的是……没有陌生人,都是老熟人了,甚至安娜也参与其中了。

    偶尔的放纵,也是再正常不过。

    理所当然的,一夜操劳之后,李毅安睡了一个懒觉,一直睡到上午十点多,才起床梳洗,然后进了书房,和往常一样,先看了一下情报简报。

    在看到赫鲁晓夫出席“莫斯科到列宁格勒高铁奠基仪式”的情报时,李毅安的嘴角不禁上扬,说道。

    “好了,苏俄终于攻克高铁的技术了,很快苏俄的高铁就会在俄国的大地上运营,到那时……”

    想象着高铁于北国的雪原上运营的模样,李毅安脸上的笑容越发的灿烂起来,在这一瞬间,他似乎看到到白色的高铁运行时卷动雪花的那一幕,然后说道。

    “有了苏俄开这个头,很快美国人和欧洲其它国家同样也会跟进。”

    怎么可能不跟进呢?

    毕竟,赫鲁晓夫畅想的可不仅仅只是俄国,他会把高铁铺到整个东欧。

    “阁下,现在美国人肯定正在研究这个问题,除了这条高铁路线之外,赫鲁晓夫在奠基仪式上,还宣称要修建一条通往柏林的高速铁路。它将一路把华沙、甚至布拉格以及整个东欧都串联起来!”

    程鹏安又补充道,

    “似乎在苏俄高层的眼中,高速铁路并不仅仅只是有一条铁路,而是他们控制东欧的一个利器,尽管我们还没有进一步的情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分析,他们似乎有意在东欧各国建立一个,由他们控制的高速铁路网,一旦战争爆发,就可以通过高速铁路网向西欧运送军队!”

    这才是我大苏俄会干的事情,无论是什么事情,首先考虑的都是战争!

    也只有战争的需求,才会让他们如此的上心。

    “并不仅仅只是战争!”

    李毅安站起身来,离开办公桌后,一边在办公室里踱着步子,一边说道。

    “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铁路,从莫斯科到柏林只需要10个小时,这样的朝发夕至,对于有意加强对东欧控制的俄国来说,是一种远比其它任何交通工具都要优良的交通工具,有了它,俄国对于华沙国家的控制就会更加的有效,他们可以进一步控制那些国家,当然,也有助于他们在战争中调兵遣将。”

    这正是这个时代的苏俄与十年后最大的不同,现在的苏俄正在不断的的加强对华约各国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高铁是有实际需求的,事实上,在七零年代的时候,苏俄也曾在考虑过修建东欧高铁,只不过受限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施,但是现在……出于控制东欧的目的,他们做出了另一个选择。

    “阁下所言甚是,控制,对于苏俄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程鹏安说道:

    “东欧不少国家,对于苏俄和他们扶持政府都持以排斥态度,在这种情况下,高铁就成了他们控制各国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它将会从根本上改变苏俄与华约各国的距离,从而加强对各国的控制。”

    “其实,苏俄怎么加强控制,都不重要,因为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他们对那些国家的控制。”

    李毅安说道。

    “重要的是,美国以及欧洲肯定会跟进的,我们也正好可以输出高铁技术。”

    程鹏安笑了笑,其实,苏俄的高铁技术源头……那也是在南洋啊!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