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其他小说 > 吾家女帝初养成 > 第十二章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第十二章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集贤院的身后有一座山,院落里,能瞧见山腰上郁郁葱葱,成片的树林连绵起伏。

    相比较起后院女人们的诗会,在院落里男人们的聚会,就要熟络大方许多。

    有一才子吟了一手好诗,是咏松的。

    就如其他诗词一般,前半段写景,后半段写自己有意报效朝廷却苦无门路的愁绪。

    在座与会的也有不少官员,这样的诗词,就和毛遂自荐差不多了。

    如果是初入官场的,大抵会被调动情绪,心生共鸣,帮这位才子一把。

    众人纷纷为那才子喝彩,京兆府尹孟温礼也笑着点头,连说几句“年轻有为”。

    坐的稍远些的许守义看向身旁一位好友,小声询问:

    “这位郎君文采斐然,是哪家哪姓啊?”

    那好友笑了笑,说道:

    “许知节啊,你外地为官几年,连最新的几个才子都不认识了吧。

    他叫王昌亮,祖辈在拢右务农,到他这出了个大才子,长安城里也是数得上名号的。”

    许守义笑着点了点头。

    如许守义这般,为官十数载,早就不是初出茅庐的愣头小子,有文采固然是好事,但最主要的还是得有本事。

    若是没有本事的人,仅凭一两首诗词,你就举荐他当官,万一日后出了什么岔子,举荐人难道没有干系?

    除了能力,又牵扯到关系,好处等等,学问讲究那是多得很。

    何况,这王昌亮祖辈是农民,连寒门都算不上,若不走科举,撑死了当幕僚而已。

    想要靠人举荐为官,怕是难上加难了。

    但有文采,终究是件好事。

    王昌亮的一首诗,明显压下了前面许多人,也把这诗会的氛围带入火热的阶段。

    虽说文无第一,但在场年轻人不少,都是关中才俊,要不也没资格参加集贤诗会。

    他们又如何甘心为人后呢。

    立马又有一人起身,说了几句客套话,拿出了自己的诗词来,又是博得满堂喝彩。

    孟温礼摸着胡子,点评了两句,也是颇为认可。

    正当第三人起身欲要作诗比一下,后院里却传来了小声的嘈杂与惊呼。

    “这词写的真好啊!哪位小姐写的?”

    “许家的小姐?”

    “好是好,就是韵律有点不熟悉呢。”

    “这词牌叫唐多令,写的确实不多。”

    “几位夫人都说写得很好呢。”

    那后院议论的声音越来越多,有人把词念了几句,但前院离得远,听的不是太清楚。

    院落里众人面面相觑,都知道后院是几位大官大儒们的家眷聚会的场所。

    女子即便是有诗词,也不一定能有多么文采斐然,震撼人心。

    如今这场面和反应,倒叫他们有些意外了。

    莫不是,真的出了一位大才女不成?

    大家正疑惑呢,有一丫鬟从后院急匆匆的出来,手里还拿着一张纸,恭敬递给了孟温礼,在身旁小声的说着话。

    许守义远远的看着,对着身旁友人笑道:

    “估计是唐孟道那老学究的闺女,唐小姐写的诗词了,这长安论才女,还得看他女儿。”

    友人也跟着笑道:

    “许知节,你女人自小也很是聪慧啊,你怎知就不是你女儿写了什么经天纬地之作呢?”

    许守义连连摆手,苦叹道:

    “你一说我就头疼啊,人说三岁看大,我女儿小时候也是温柔娴静的小姑娘,谁知道大了成天就舞刀弄枪,天天都往外跑,几丈高的院墙都拦不住她,哎!”

    旁人听了,也是摸着胡子哈哈大笑了起来。

    许平君的蛮横任性,大家也是有所耳闻的。

    要不怎么都这么大了,也没几个人来提亲呢,人人家唐家的门槛,可都被说媒的人踏烂了。

    许守义独自拿起酒杯,说到许平君心里就没来由的苦楚起来。

    却没想到孟温礼拿着纸条上上下下看了几个遍,然后眼神古怪的看向了自己。

    许守义的酒杯才刚到嘴边,心里正奇怪孟温礼看自己干什么,就瞧见孟温礼站起身来,笑道:

    “诸位,方才后院出了一首佳作,且拿出来与诸位分享分享。”

    孟温礼将手中纸张,递给了身边人,那身边人看了一眼,脸上露出惊讶神色来,又很快将写着诗词的纸张往下传去。

    很快,议论的声响,就在人群里散开。

    “嘶,写得好啊!”

    “这词一出,往后唐多令的正韵,怕是要以这词为范了啊。”

    “确实,古往今来未有比这更好的了。”

    “只是这词……”

    “女子写来,有些怪了。”

    “老成了些,那位小姐,我记得年纪不大呀。”

    “该不会是家里长辈的吧?”

    那些人说着,许守义也并未放在心上,只是他们看完了诗词,总是有意无意的看向自己,就让许守义有点奇怪了。

    纸张没多久就传到了许守义这边,许守义接过纸张,身旁有人也凑上前来,轻念出声: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随着字句年出,满是枯黄芦苇的沙洲跃然纸上,寒冷的浅水滩上,满是萧瑟。

    虽未写愁,但后一句,却又是止不住的愁绪。

    就这前一句,已是极好了。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许守义把最后一句,又念了一遍:

    “嘶!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到了他们这般年纪,读到这样的诗词,那才是真正能读进心里去的。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许守义吐了一口气,感慨道:

    “好,写的是真好啊,不曾想唐小姐小小年纪,丝毫不输大家,居然已有这般感……啊?”

    他话才说了一半,戛然而止。

    那下面小字写得哪里是唐小姐,分明写的是——“许平君”。

    他把那三个字又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确信是许平君没错。

    身旁友人也是表情古怪,看着许守义发问道:

    “许知节,你何时得这般好词,也不予我说,若不是你女儿先拿出来了,待会是不是要拿出来让我出丑?”

    看来友人还是比较了解许家情况的,只当是许守义憋出来的大招,不过这大招先被他女儿拿去用了。

    其实大家心里想的,都是这词是许守义写的。

    尤其是最后一句,“旧江山浑是新愁”,若不是有心官场,哪里写得出来呢,说白了,那就是怀才不遇的感慨啊!

    这词里的字里行间那股情,哪是十几岁的小姑娘能写出来的。

    许守义也是彻底懵了,他本以为是唐家人写的,哪想到这词竟然是许平君写出来的,不对应该叫拿出来。

    他是打死不信,许平君能写出这样的词作来。

    许守义拿着纸张,支支吾吾道:

    “这……这,这怎么会呢?”

    …………

    当许守义在前院一脸懵逼,被友人们围着问东问西的时候。

    后院里许平君也好不到哪里去。

    她本以为陆闲的词拿出来,把才女之名的唐小姐比下去就好。

    却没想到这一首词一念完,场面就有点古怪起来了。

    先是那些年轻的小姐们,露出既羡慕又嫉妒的神情来,嘴巴里说着“写的真好啊”之类的话。

    才女唐小姐那是目瞪口呆,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写得好,这一点许平君当然是知道的,她头一次听到陆闲的这首词也觉得写的很好,要不也不会豁出去了直接抄来用。

    不过很快,那些年长些的夫人们,神色就有点不对了。

    她们的阅历和文化水平,自然也是很高的,毕竟当家的不是大儒就是大官,没点文化水平谁信呢。

    她们自然是明白,这首词,那已经不是“好”的程度了,即便是她们当家的,也不一定能写出这种词作来。

    许平君才刚刚昂起来的头,还没来得及谦虚几句,那些婶婶们的议论就让她不淡定了。

    “这首词太好了。”

    “记下来,送前面去。”

    “他们那帮大才子老学究,看到这首词,恐怕也得自叹不如了。”

    婶婶们笑着,旁人议论着,把写了诗词的纸张递送到前院去。

    只有许平君的大脑一片空白,脸上没有喜色,直到京兆府尹的夫人坐到身旁来,许平君才反应过来。

    听到有人问,是不是她写的这首词。

    许平君哪里敢认啊?

    这反应,说是把前院的那些才子学究们都压下去了,许平君赶忙说道:

    “这、这是旁人写的,我只是拿出来,与各位品鉴分享一下。”

    “哦?何人所写?”

    许母笑了笑,回答道:

    “或许是家里夫君偶尔所得,被这孩子瞧见了吧。”

    许平君摇了摇头,说道:

    “不是爹写的,这个是陆闲写的!”

    许平君这边刚说完,很快,有关于词作作者的名字,就送到了前院去了。

    众人还在围着许守义,或是夸赞或是开玩笑的时候,有关于真正作者陆闲的消息传来,众人才反应过来。

    这首词还真的不是许守义写的。

    但这陆闲又是何人啊?

    众人未听说过陆闲的名号,但也知道许守义肯定是知道的。

    许守义也没有办法,这时候要是不说,怕是被人背后里说闲话。

    能写出这般词作的人,还故意藏着掖着,难免就有打压人才的意思了。

    许守义思虑再三,还是说道:

    “这陆闲,乃是我府上幕僚,说起来,前段时间贡船出事,他还帮了许多忙。”

    众人一听还有其他故事呢,纷纷追问起来。

    许守义摸了摸胡子,悠悠道:

    “此事,说来话长……”

    当集贤诗会上,因为陆闲几个月前出狱时候,感慨穿越以后物是人非,随口念的一首词,而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

    众人话题的核心人物,陆闲正带着武月在逛街买东西。

    陆闲原本的计划,是要给武月买些首饰和衣服。

    毕竟是个女孩子,头钗都只有一根木竹签,陆闲也觉得不太合适。

    但武月却总是捂紧了荷包,直摇着头说道:

    “我又不用出门,打扮起来也没人看,哥哥以后没准还要做生意,留着本钱有用的。”

    似乎是陆闲平时有意无意的说了一些有关于如何挣钱的想法,小姑娘就总觉得陆闲会去做生意。

    现在不做,以后也会去做。

    但陆闲只是闲来无事的跟着武月吹吹牛,做生意这种事,上辈子做的够多了。

    再加上自己和武月身份上的限制,陆闲其实不打算活的太招摇,换句话说,就是人际关系没必要太广。

    小姑娘极力反对,陆闲也没有什么办法,谁让钱是小姑娘管着的呢。

    逛了一下午,也只是买了一个新发钗,衣服什么的就别提了。

    武月拿着发钗,高兴都写在脸上,手里拎着菜,跟着扛着一袋米的陆闲,朝家里走去,一边说道:

    “也不知道许姐姐的诗会进行的怎么样了。”

    有关于集贤诗会的事情,许平君准备了许久,陆闲也是知晓的。

    瞧见武月在担心这个,笑着回答道:

    “她们女孩子家的,参加那种诗会,应该聊女红多一点吧,况且,诗词写得差一点,其实也无所谓的。”

    武月立马说道:

    “那不一样,许姐姐说了,古往今来也是有许多才女名留青史的,她就要当那样的才女。”

    “嗯?上个月记得还想当绿林豪侠来的,怎么这么快就要当才女了。”

    “许姐姐爱好广泛啊。”

    武月眨巴眨巴眼睛,想到了许平君要当女侠士时,豪情万丈的模样,又想起前几日,小家碧玉的研究其诗词的模样,随后忍不住笑了起来,道:

    “有理想是好事啊,而且我觉得许姐姐写的也不差。”

    “确实,比我写得好。”

    陆闲说的是实话,真要比起写诗词,他还真比不过许平君。

    但武月立马反驳道:

    “哪有,许姐姐都说了自己不如哥哥呢。”

    “嗯?不如我?她知道我做的诗啊?”

    “知道啊,我和她说了。”

    陆闲笑了笑,问道:

    “哪一首?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这首?”

    武月默念了一声,道:

    “这首是新的呢,下面呢?”

    陆闲想了想,这好像还真没给武月说过,毕竟是流氓诗啊,你说这怎么好意思给小女孩说呢。

    “下面没了。”

    陆闲随口说着,武月撅了撅嘴道:

    “肯定有,只是哥哥你不说,明明诗词写的那么好。”

    陆闲有些哭笑不得,却听到武月自顾自的念道: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写得多好啊。”

    “嗯?你还记得?”

    陆闲一愣,这首词是他带着武月刚出狱的时候念的。

    他知道武月记性好,却没想到这么好。

    武月点了点头,道:

    “当然记得,许姐姐也说这首好呢。”

    “你给许平君说了?”

    瞧见武月点了点头,陆闲思量了一下,随后还是没放在心上了。

    说就说吧,许平君知道也无所谓。

    总不至于在集贤诗会上抄来用吧?

    (希望大家积极投票发章节说,新人写作不易,请多支持)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