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晚唐:归义天下 > 021 选贤任能,封赏将士

021 选贤任能,封赏将士

    家中的账房正在带人加紧清点李家的资产,将其均分。

    张承奉下令,唤回控制敦煌四门的各旗牙兵。

    李家众人束手就擒,无需继续派兵封锁城门。

    除了护送张文彻前往瓜州上任的八十名牙兵之外,其余参与政变的四百余人悉数到场。

    在众人的期待中,罗通达捧着牙兵名册,每叫到一个名字上前领取赏赐,张承奉都要亲切的与他们交谈几句,亲自将赏赐交到他们的手上。

    牙兵们激动不已,也不知道是因为得了丰厚的赏赐,还是张承奉平易近人的表现。

    或许二者都有。

    发下了赏赐,心满意足的牙兵们纷纷向张承奉谢恩告退。

    至于前往瓜州的牙兵,他们应得的赏赐也将被送往各自家中。

    在牙兵们离开后,并不意味着张承奉就能休息,还有一群人需要受到奖赏,便是张进达率领的张府侍卫。

    张承奉一视同仁,侍卫们也能被封赏相同的数额。

    只不过张承奉此前已经许诺过要将李家资产,尽数分给牙兵。

    侍卫们的赏赐,自然要从自己府中支出。

    好在家里的侍卫人数并不多,倒也不至于将张府搬空。

    等到处理完所有的事情,朝阳初升,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

    敦煌并未恢复往日的宁静,好奇心驱使着百姓们上街,他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议论着昨夜发生的事情。

    朝阳照耀下,张承奉骑着马,由侍卫们簇拥着,来到了大街上。

    他穿着一身崭新的官袍,也许是刚刚泡过澡,精神头还是很足。

    张承奉态度亲和的向街道两旁的百姓们挥手示意,引得众人夹道欢呼。

    当然,张承奉也有自知之明,他目前能够收获敦煌百姓的拥护,并非自己有过惠民之举,纯粹是祖上的恩德。

    来到节度使府衙,里边人声鼎沸。

    在李家的统治被推翻后,归义军的权力格局被重新洗牌,空出了许多的高位。

    官员们都在相互打听着消息,想要探一探同僚们的口风,期待着能知道些许内幕消息。

    这积极的劲头,也不比领赏时的牙兵们矜持多少。

    张承奉深吸一口气,步入其中,随着他来到议事大堂,众人纷纷行礼,尊称使君。

    穿过人群,张承奉来到主位,面朝众人坐下,带着人畜无害的笑容:

    “让诸位久等了。”

    然而,经历过昨夜的杀伐之后,没有人会再将年轻的节度使,视作不谙世事的少年。

    寒暄过后,张承奉直入主题:

    “此前,李氏专权,安插亲信。

    致使宵小之徒,身居高位,贤士身处下僚,可谓本末倒置。

    幸赖先祖神灵庇佑,得以扫除奸佞,虚位以待。

    我闻治理之要,务在选贤任能,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

    而身处乱世,更应唯才是举。

    今日召集诸君,便是要与诸位共议良材,为官择人。”

    众人闻言,尽皆称善。

    张承奉又道:

    “张公文彻,原为沙州长史,其人才干,诸位所共知。

    又因不愿与李氏同流合污,挂印而去,可谓品性高洁。

    辞官受聘,入为西席,传道授业之余,为我暗中参赞筹谋,功莫大焉。

    我欲以张公文彻为刺史,为我治理瓜州,诸位谁赞同,谁有异议?”

    张文彻的功绩与能力,可谓是有目共睹,至于品性高洁,倒是值得商榷。

    然而张文彻早已经带着瓜州刺史的印玺前往赴任,此时张承奉询问众人,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众人纷纷附议。

    张承奉的本意是想要自己推出人选,由众人商议。

    如果说张文彻的任免能够顺利通过,是因为他自身资历、才能与功绩都无可挑剔。

    但张承奉其余任用之人,僚属们也无人提出异议。

    他这才明白,归义军内部,并非是民主集中制,而是上位之人一言而决。

    没有人敢于忤逆他这位通过血腥政变,重新执掌权力的节度使。

    毕竟李党重要人物的头颅,如今还悬挂在城楼上。

    也正是这种威慑,当初索勋被杀后,李张氏才能一口气的将儿子们全都推上高位。

    包括当时年仅十六岁,此前尚未出仕的李弘益。

    由于没有人敢于反对张承奉的任免,因此,这一次选官进行的很顺利。

    张承奉以敦煌县令范欺忠为沙州长史,段意意为敦煌县令,王忠忠为节度判官。

    这三人,都是张承奉的父亲,张淮鼎的坚定支持者,忠心毋庸置疑。

    都押衙罗通达为沙州司马,协助张承奉处置军务。

    张承奉此前从未接触过军务,教导他的张文彻,也只是一名文士,因此,必须有一名精通军事的心腹,教导、协助他处置这些事情。

    而罗通达,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他跟随张承奉倒李,忠心不必赘述。

    同时,罗通达并非中下层军官,此前担任都押衙,执掌军机谋划和军将调遣,自然是熟悉军务。

    至于阴仁贵、张良真、阎子悦、浑鹞子四名旗正,皆进位校尉。

    其中,阴仁贵、浑鹞子在牙军任职,各领一都。

    而张良真、阎子悦则被调往外兵,同样率领一都。

    外兵不同于牙兵,牙兵一都仅五百人,而外兵则以千人为一都。

    当然,张承奉也没有只顾着提拔参与政变的功臣,他同样对此前牙兵的两名校尉之一,宋惠信为衙内都知兵马使,执掌牙兵,张府侍卫统领张进达为其副使。

    宋惠信出自敦煌宋氏,是张承奉祖父张议潮的妻族,与张承奉也是沾亲带故,提拔他为衙内都知兵马使,自然是心存拉拢宋氏之意。

    当然,在张承奉心中,最合适的人选还是自己的心腹张进达,但担心他难以服众,只能暂时居于副职。

    有张进达为副使,以及阴仁贵、浑鹞子实际掌兵,即使宋惠信心存他想,也无法施展拳脚。

    但张承奉完全是多虑了,宋惠信完全没有想到张承奉会对自己委以重任。

    他感激涕零,再三叩谢,不敢生出一丝异心。

    与宋惠信情况相同,牙兵中的另一名校尉,出自敦煌张氏的张安左同样被张承奉提拔,任命为马步军都知兵马使,统领外兵。

    二人没有参与政变,并非说他们就不是张承奉的支持者,只不过是二人身份过于敏感,实际掌控牙兵,如果在婚宴上消失,必会引起李家人的警觉。

    至于他们在李氏掌权期间,能够留在如此紧要的职位,其一在于,二人先后参与了张淮鼎平定张淮深庶子之乱,以及李张氏诛除索勋,是有功之人。

    其次,他们一个出自张议潮的妻族,一个出自敦煌长史,不仅与张承奉沾亲带故,和李张氏同样如此。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