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未知的天汉 > 第70章,锻炼的重要性12

第70章,锻炼的重要性12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拳经总歌

    《拳经总歌》全文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包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练习要求

    1,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2、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3、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4、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5、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如下面:

    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

    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招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

    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

    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

    它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等等对。

    它对于这些病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灵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

    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

    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

    人的身,手,步法等等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氏)太极拳是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在习练中不可因起,承,开,合,节序的关系,而产生继续的现象。

    人应以求尾闾正中,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好。

    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腰间。脊骨之气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等,才能联成一体。

    人能联合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到灵活协调,进一步掌握行气运动的功夫。能做好以上这些要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气沉丹田。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