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网游竞技 > 三国网游再开新篇章 > 第八十章 董卓其人

第八十章 董卓其人

    从日常任务《杀董卓》的过程中,其实朝廷的腐败、苛政和动荡已经可见冰山一角。

    董卓自从挖掘了东汉十帝古墓,还有许多高官大臣、名人富商的墓地,算是有了更多的奖金珠宝,并且以此来吹嘘自己并没有扰民,都是埋在地里的东西,可不是从民间搜刮来的。然后他胁迫朝廷全部搬迁到了长安。不管你是四世三公,还是皇室贵族,全部都搬走。洛阳城要放火烧掉,就问你搬不搬?

    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4年的两段时间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安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当时唐朝的长安城人口大约一百万左右,相当于现在一个比较大县级市。现代百万人口以上的县级城市就有97个,上千万人口的城市有20个,其中重庆人口最多,3300万左右。当然现在的人住楼房,实际居住面积扩建的并不成比例,如果人员按六口之家计,都住平房,恐怕沿海区域已经没有空地可寻了。

    西汉时期高峰期长安的人口能有30万左右,东汉末期长安人员估计能有20万就很不错了。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长安,这座中国历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传承的雍容儒雅,满腹经纶,博学智慧,大气恢弘,成为中国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的名片和中国精神的芯片。

    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唐代长安城下属有万年县和长安县取万年长安之意。长安为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同时也是与雅典、罗马和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长安城”,在西周时称为“沣镐”。“沣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沣京和镐京的合称。“沣镐”所在地区称为“宗周”。秦时称“内史”,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西汉高祖5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名“长安城”,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自从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隋时,隋文帝在“大兴县”营建新都(长安县东),命名为“大兴城”。唐朝时,以中轴线重新划分长安县与大兴县,并更名“大兴县”为万年县,取意“万年长安”,重新恢复“长安”之名。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XA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

    董卓带着朝廷来到长安之后,皇帝住进了原来的皇宫,当年刘邦曾经住过的地方,而且是二百多年之后,估计刘协会有一种回老家看看的感觉。

    董卓祖籍是陇西郡临洮县人,却成长于西凉,五十岁之前都在西凉与外族交战,抵御羌人。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官至太守,收到何进的命令,进洛阳清除宦官,诛杀十常侍。直到后来废立皇帝,打击联盟军,再迁都长安,断断续续从186年到192年被杀,用了六年时间,这个时候的董卓应该不会超过六十岁。

    《资治通鉴》记载,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丁未,公元一六七年)开始有董卓的记录:

    冬,十月,先零羌寇三辅,张奂遣司马尹端、董卓拒击,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馀人,三州清定。奂论功当封,以不事宦官故不果封,唯赐钱二十万,除家一人为郎。奂辞不受,请徙属弘农。旧制,边人不得内徙,诏以奂有功,特许之。拜董卓为郎中。卓,陇西人,性粗猛有谋,羌胡畏之。

    董卓这个时候为军中司马,司马比六品校尉还要低一级,是七品武职,相当于一个百夫长,但是管理的是军队里的骑兵,比之步卒百夫长的地位略高半畴。

    按军队能够升职成为司马的速度来说,此时董卓应该二十三四岁左右,最大不会超过三十岁,过去的人寿命短是个不争的事实,三十岁都已经算是很老的人了。这一年又升职成为郎中。

    所以说,董卓被杀的时候,年龄不会太老,三国志毛批本记载董卓死时五十四岁。也有版本认为是六十一岁,其母九十岁。这个不能作为实际有效的证据,三十多岁生孩子在古代并不是稀奇的事情,古代没有有效的避孕措施,普通老百姓也能生十几个孩子,但是能养活下来的可能就只有三四个。

    董卓父亲董君雅在担任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尉时,生下了董卓和董旻,所以分别给他们取表字:仲颖、叔颖。董卓的大哥董擢,字伯颖,又字孟高,应该是董君雅没当官之前就有的孩子,字孟高。

    按照伯(孟)、仲、叔、季进行排序,这种习惯作法,如果从西周初年算起,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伯”是排行老大,“仲”是老二。《说文·人部》:“伯,长也。”“仲,中也。”

    举孔子为例:孔子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孟皮,字伯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孔子“抬到吓人的高度”,孔子的名字是不准随便提及的;近代孔子声价大跌,客气点称他一声“孔二先生”,不客气就干脆叫他做“孔老二”了。

    “伯仲”两字连用,表示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间”。

    排行老大也有不用“伯”字而用“孟”字的。有人解释说“嫡长为伯,庶长为孟”,意思是说,古代贵族一夫多妻,如果长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则用“孟”字。

    古代可以纳妾,正妻年龄一大,人老珠黄,丈夫再纳妾,不愿意与正妻同房,就生得少了。由此可以看出,董母应该是董卓的嫡母,年九十,与董卓年龄差距很大。其兄董擢,曾经字孟高,是庶长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再就是董母年九十余岁,也可能是罗老爷子的一家之言,只为了突出董卓人神共愤,死在父母前面,六十岁了还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对人最大的惩罚,其他正史无从考据。

    184年,黄巾军起义暴发,董卓受命镇压。当时被任命为东中郎将,此时官职为五品中郎将。

    185年,拜中郎将董卓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并统于张温。有了名字的将军,官至四品。

    186年左右,灵帝征董卓为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这是一个九卿的官职之一,是朝廷官,官职为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子公司的职员提拔到集团公司总部去当官任职。

    卓上书言:“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言:‘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率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憋肠狗态,臣不能禁止,辄将顺安慰。增异复上。”朝廷不能制。

    董卓给灵帝回信了:我现在所领导的湟中部下以及秦地、塞外胡兵都劝我说,边塞还不安全可靠,曾经答应的工资还没有完全发放,自己的老婆孩子还都受到挨饿受冻的威胁,拉着我的车,不让我走。另外羌人、胡人都憋着一肚子牛黄狗宝,只等着我离开之后就又来和我们打仗,我又不能禁止他们的行为。只能先留下来进行安抚。有新的情况,再随时汇报。因此我不去朝廷当这个二品官了。朝廷竟然不能让董卓听命。

    后来灵帝侵疾,有病了,玺书拜卓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这就是要夺取董卓的兵权了。卓复上书言:“臣误蒙天恩,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仍然一样不应招,可见当时董卓的强势和朝廷的软弱。

    皇甫嵩的从子皇甫郦劝说皇甫嵩曰:“天下兵柄,在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卓被诏委兵而上书自请,此逆命也。彼率京师政乱,故敢踌躇不进,此怀奸也。二者,刑所不赦。且其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无不济也。”

    嵩曰:“违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乃上书以闻。

    帝以让卓。卓亦不奉诏,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河东郡在现在的山西境内,在洛阳城东北八百多公里左右的地方。

    由这段描述可以看出,董卓这个人多次不听从朝廷号令,拥兵自重,哪怕皇帝亲自盖上传国玉玺印章的圣旨给董卓,任命他当一品大员并州牧,他都不放手对军队的管理权。当时全国的兵权都在皇甫嵩和董卓的手里,大将军何进是屠夫出身,并没有带过兵打过仗,只不过是个中央的兵部后勤官而矣。

    189年,何进召董卓带兵前来京师洛阳杀太监了。

    侍御史郑泰谏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且事留变生,殷鉴不远,宜在速决。”

    尚书卢植亦言不宜召卓,进皆不从。泰乃弃官去,谓荀攸曰:“何公未易辅也。”

    可见朝廷里还是有明白人的,董卓的名声在朝廷里并非没有人知道,虽然这段话有后人参考董卓的为人润色的万分,但总归有个来搅局的强势之人来朝廷,并不是当时所有的官员都愿意看到的。御史有建议权,对什么事都可以说两句,因此郑泰就开喷了。喷而不得,立刻辞职,也真是一条刚烈的汉子。

    何进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皆泰山人,何进就让他们还乡里募兵;并召工郡太守桥瑁屯成皋,使武猛都尉丁原将数千人寇河内,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注意,王匡、鲍信、桥瑁都成长为后来反董联盟里的一路诸侯,丁原本来也可以的,只是收干儿子收错了,可见干儿子也不好随便乱收,得认准人品。

    董卓闻召,即时就道,并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臣闻扬汤止沸,莫若支薪;溃痈虽痛,胜于内食。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今臣辄鸣钟鼓如雒阳,请收让等以清奸秽!”

    《演义》里则改编为:窃闻天下所以乱逆不止者,皆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之故。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臣敢鸣钟鼓入洛阳,请除让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其实董卓的政治嗅觉十分灵敏,感觉老皇帝灵帝已经死了,没有老皇帝的手腕和朝廷大义压制自己,是时候兵进洛阳了。嘴里还说得很好听,我就是来杀太监的,看来董卓其实还是很怕当时的成年三十多岁的皇帝灵帝的。

    太后犹不从。何苗谓何进曰:“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贪贱依省内以致富贵,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省内,即是洛阳后宫,自家妹妹的后宫。何进的妹妹何太后、弟弟何苗都不赞同董卓进京,都劝说何进阻止董卓。何太后不从并不是看出来董卓的虎狼之心,而是不舍得杀那几个太监,要说和太监没感情,何太后也不会不舍得,关键是有感情啊。何苗纯粹是受到贿赂而给太监们说好话。

    那个时候的太监属性还有70%是雄性的,100%有实权的,并没有后来明清朝代时期的阴柔和弱化。

    卓至渑池,距离洛阳已经只剩下83公里,166里路了。而何进这个时候更加狐疑,担心董卓不听自己的命令,就让谏议大夫种邵前去渑池宣诏制止董卓前行。拿着皇帝的命令前往,可见当时皇帝根本没有任何权利和想法,一切都听何进兄妹的。

    仔细想想,这国家大事如同儿戏一般。

    卓不受诏,遂前至河南;种邵又迎劳之,因譬令还军。

    卓疑有变,使其军士以兵胁邵。邵怒,称诏叱之,军士皆披,遂前质责卓;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

    这位种邵,是种暠之孙也。这次强项阻止董卓,也算是个有胆量不怕死的人了。

    这个位置距离洛阳已经很近,大约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