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网游竞技 > 三国网游再开新篇章 > 第三二章 青州兖州

第三二章 青州兖州

    青州之名,始见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东方主春、主木,故而曰青。青州,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

    《尔雅·释地》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九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因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

    其实都是以长安、洛阳这一块地区为中心而言划分的。

    青州就是山东半岛地区,治所在淄博,其实就是周朝时期的齐国地区。在东汉末年关东诸侯伐董的时候,青州刺史是焦和,这个时候还不是青州牧,仍然是刺史,也就是兵权不大,青州下辖诸郡并不是全部都在军政方面听从刺史的,只有朝廷授权为州牧,才能军政一把抓,这在东汉时期也是一种朝廷的改革,大家都心中有数。

    这几年青州境内一直有黄巾起义军在各地作乱,焦和不能平叛,各郡守也都不太服从焦和这位刺史大人的命令,而且这里距离朝廷洛阳也算是最远的,朝廷里风吹草动,消息传递的其实更加落后。焦和在青州本来就过得并不顺心,但是关东诸侯联盟伐董的事他还是后知后觉地知道了,这个时候焦和大人便做出了一个极端错误的选择,他要带兵响应伐董联盟,其实是想借着这个由头一举统一青州各郡的思想,服从自己的领导,然后再来平定青州境内的黄巾军。

    只可惜这个人选择的时机不对,形势也不允许他这么做,那边关东联盟已经打得董卓迁都避让,然后在荥阳又吃了败仗,都散伙回家了,他才带着兵西渡黄河,来到兖州境内。青州本来不多的兵都让他带出来了,这种消息又岂是想隐瞒就能瞒得住的?这一下子就让青州的黄巾军抓住时机趁机壮大,攻陷数城,抢得粮食无数,人口追随,整个山东都受到威胁。

    焦和才刚刚渡河,而黄巾已经屠城裂邑,焦和只得撤军返回,保住自己的老窝要紧,响应联军的计划自然而然的失败,他亦无力抵御黄巾。当时青州地区富实,军器精良,兵力充足,但焦和无能,不设斥候巡逻,导致谣言妄至;他一见到敌军,就直接逃走,从来都不交战一下。焦和担心黄巾趁着水结成冰时前来,就派手下做出许多陷冰丸,欲图将陷冰丸投入河中来阻止黄巾军渡河。他又喜欢占卜,迷信鬼神,祈求各路神仙保佑自己用兵必定成功,耆筮常常站在他的身前,巫祝也不离开他的身边。他喜好虚名,空谈哲理,政治混乱不堪,最终士众溃散,青州萧条,化为丘墟。

    不久后,焦和病死,袁绍以臧洪接替其位,反正在关东这一块袁绍曾经当过盟主,感觉自己话语权挺大,别人也没有能和他争的。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县东)人,东汉文学家。

    臧洪十五岁时,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臧洪体貌魁梧,格外优秀,后来被选为孝廉而为郎。当时朝廷选三署郎以补县长,赵昱被选为莒长,刘繇被选为下邑长,王朗被选为菑丘长,臧洪则被选为即丘长。后中平末,弃官还家,广陵郡太守张超听说臧洪回来了,马上就亲自出面请他出山,任命臧洪为功曹。

    功曹主管考察记录业绩,是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汉代最盛。除掌人事外,得以参预一郡或县的政务,实为长官助理。

    为什么说臧洪是文学家呢?因为他曾经写过两篇文章,在那个年代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果。

    董卓废立皇帝,把持朝政,曹操传檄文天下共讨之。臧洪预感到天下大乱,于是对张超(张邈之弟)说:“明府您祖上世代受国恩,你们兄弟俩都掌握着一方大郡,现在王室经此劫数,乱臣贼子未被惩处,这正是天下义烈之士报恩效命之时。眼下广陵郡比较安定,郡内十分富裕,如果动员一下至少可以征得二万人,以此来诛除国贼,给天下人做个榜样,那将是最大的节义呀!”

    张超听从了他的话,起兵与臧洪一起西行到陈留去见兄长张邈,商议起兵之事,两人一拍即合。这可是一下拉升名望增加资历的好机会,谁来站队谁政治正确。于是张邈、张超就带着臧洪来到酸枣和大家一起会盟。

    酸枣大会时,张邈对张超说:“听说贤弟你在广陵,行政教化赏罚等什么的,并不是自己做主,而是交由臧洪来做。这个臧洪是个怎样的人啊?”张超回答:“臧洪才干智略全比我强,我特别喜欢他,他可谓海内奇士。”(一说此事在张超、张邈开始见面时)张邈一听,马上接见这位臧洪,对话后张邈“大异之”,发现臧洪确实是个人才,即刻向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推荐臧洪,两位刺史也喜欢的不得了。

    会盟须祭天,祭天尚好文。这篇好文章便是臧洪写就,并在祭坛上大声宣读的。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臧洪语气慷慨激扬,声情并茂、涕泪交流,上至刺史将侯、下至卒伍仆隶,没有不感动振奋的。

    联盟战败解散之后,臧洪只得又跟着张超回到广陵。不久便听说公孙瓒和刘虞不和,张超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觉得自己的脸大,就又安排臧洪去幽州找刘虞,打听打听两个人是怎么回事,我臧洪来了,当个和事佬你们给不给我这个面子?可是由于当时袁绍正在和公孙瓒打仗,臧洪没敢冒着战火前进,便滞留在袁绍这里。袁绍和臧洪一番交流之后,发现这是个人才啊,因此很是喜欢尊重臧洪。恰在这时,青州刺史焦和病死了,朝廷还没得到这个消息,袁绍先知道了,这事好办啊,青州不能没有刺史,你臧洪去当这个青州刺史吧,我袁绍马上给朝廷写信,这点影响力我袁绍还是有的,朝廷很快就会同意我的建议,你就放心去青州当刺史吧。

    一州刺史,三品外官,封疆的大员,袁绍一个冀州牧就能委任,要不说古代这种推荐制度很好玩呢,反正袁绍、袁术兄弟俩在这种制度下玩得是相当溜,说表谁就表谁,表了谁谁就是我的人。

    这就是两汉的官员察举制,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制的选人权在地方长官手中,地方长官出于私心举荐门生故吏、好友亲朋,甚至营私舞弊、朋比结党,就成了察举制最大的弊端。针对察举制的弊端,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采用左雄的建议,对察举制进行改革,引入考试机制,史称阳嘉新制,被视为科举制的萌芽。

    察举制经过汉顺帝改革后,已接近科举制的门槛。其推行的阳嘉新制虽在察举制的庭园之内,但也走到了察举制的尽头,标志着察举制达到顶点,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而积累到了隋唐就演变成了科举制度。

    其实刘邦立国之初,就有“诏举三老”的办法,必须得是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当官。东汉末年已经放宽了许多,甚至只要有人“举”,就能“选(白身曰选)”能“拔(有职方拔)”,真是一个好制度啊。

    臧洪在青州刺史任上干了两年,确实干得不错,再加上公孙瓒帮忙,也打杀了许多黄巾军,黄巾军在青州都待不下去了,你猜怎么着?这大股的青州黄巾军就开始往外逃亡,山东半岛那种地方,三面是海,只能往内地跑,这一跑就跑到兖州来了,黄巾军连兵带家属老幼上百万人口大迁徙,缓慢地往兖州方向而来。

    兖州刺史刘岱一听黄巾军进攻本州,立即便要兴兵镇压。别人能打败黄巾军,我上我也行。

    这时候济南相鲍信同志眼光深远,看出了点门道,当时和刘岱都在一起工作,就劝说刘岱:岱啊,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你不是外人,我给你分析分析现在的局面。目前贼兵有百万之众,百姓惶恐震惊,士兵毫无斗志,不可抵挡,我看贼人兵眷混杂,前后相随,贼军中也没有辎重粮草,只是以掠夺维持生计。如今对策,不如让部队养精蓄锐,先采取坚守,贼众想战不得,想攻又不能,其势必然离散而去,然后选拔精锐士卒,就能打败他们了。”

    这位鲍信同志是个很有眼光的人,在他的官场生涯有数次正确的论断,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

    鲍信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黄巾起义开始之后,灵帝大为惊慌,就命大将军舅子哥何进在西园组建队伍,拱卫洛阳。大将军何进辟鲍信加入队伍,拜骑都尉,与当时袁绍、曹操等都是西园校尉。灵帝驾崩,何进拥立自己的外甥刘辨为帝,欲除太监,太后不许。这个时候何进采取了两个措施,一个是写信给董卓和丁原,命他二人带兵进洛阳杀太监;二个是派遣鲍信、王匡等人去自己家乡招募兵丁,这两个人都是SD省泰山人,于是他们又千里迢迢回到泰山招兵买马,得千馀人,开始带兵返回洛阳,才走到成皋何进就已经遇害。鲍信回到京师洛阳,董卓亦始到。

    鲍信也是没有办法,自己的兵少,眼睁睁看着董卓入主洛阳。鲍信看董卓肯定不顺眼,如果何进不死,自己带着这千馀人肯定也能把太监全部杀死,自己岂不是也能升官发财吗?于是他就找到王允,说董卓这个人不能留,王允一介文人,当时刚入朝廷,官职不高,权势不大,正是巴结董卓的时候,根本不敢与董卓对抗,于是就敷衍说不到时候。鲍信就又找到袁绍,劝说袁绍想办法除掉董卓,袁绍也没这个胆子,就说朝廷以稳定为主,先帝驾崩没几天,大将军又死了,然后太监全部被我们杀光了,皇帝才在龙椅上坐了几天啊,要是再杀董卓,朝廷会更加动荡,因此也不同意鲍信的意见。鲍信眼见自己人微言轻,说啥都没人同意,就带着自己的这千馀人又回山东老家泰山去了。

    后来董卓听说有这么个人,并没有多加怪罪,反而给了鲍信一个官职,到山东济南当济北相。当时济北国封王,已经到了第六代刘鸾,在位35年,但是只知道在自己的府第坐吃等死,很没有历史存在感。反而整个济北国的治理都权在济北相,这种官职品秩其实还是蛮高的,相当于五品官职,甚至比太守的官秩还略高。

    后来关东成立联盟军,准备一起伐董。鲍信也来了,便看出来袁绍的为人处事不当之处,私下里对曹操说过这么一段话:“袁绍当上了盟主,却利用手中的权争夺大家的利,这和董卓又有什么区别?简直就是下一个董卓嘛。但是我们要想限制压制袁绍,以咱们手头这点兵力根本不能成功。现在只能虚与委蛇,维持一下表面的现象,暂时等待形势的发展,看看大河以南有什么变化咱们再做相应的布置吧。”曹操认为鲍信说得对。

    鲍信能够和曹操说出肺腑之言,也说明鲍信很看好曹操,这里面也有十数年的交情在里面,从洛阳两个人就认识,在官场上这种交往已经算是非常交心了。

    现在鲍信又给刘岱出主意想办法,这是一个很纯粹而且很有眼光的人,可惜的是,很多时候官位比他高的人根本不听他的意见,一意孤行。王允不听,结果被杀洛阳;袁绍不听,结果流亡渤海;曹操听了,最后保留革命的火种,南下募兵扬州;刘岱不听,兵败身亡兖州。

    刘岱不采纳鲍信的意见,亲自带兵与黄巾军决战,结果兵败被杀。整个兖州都慌了,这可是一州之牧,三品大员,封疆大吏,军政一把抓,上马管军,下马治民。现在就这么着被乱军一通操作就放下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撒手尘寰了。

    朝廷的体系就是这样啊,只要有一个官职空缺,那就是一系列的人事变动。象臧洪那种空降青州刺史的情况虽然不是太多,但是臧洪当了青州刺史,他所留下的官职空缺张超可能也会安排人员顶上来。这次兖州刺史的空缺又有了,究竟谁的能耐大,能够当上这个兖州刺史呢?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