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秦楚汉堕 > 第三章强秦弱燕

第三章强秦弱燕

    公元前三世纪20年代是华夏历史上人才名迹辈出,风云涌动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亦是影响后世千年历史格局的重要节点。

    三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秦国在灭韩国之后,随即彻底发动东出战略,于当年进攻北方强赵。

    次年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军于邯郸灭赵,由此立国一百七十五年的北方霸主赵国就此灭亡。

    赵国灭亡后,只余赵国公子赵嘉带领一众赵国遗老遗少逃亡代地,于代地新立代国苟延残喘。

    去年,公元前227年,在咸阳受辱,不甘雌伏的燕国太子丹逃回燕国,招募燕地勇士荆轲、秦舞阳二人,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

    同年荆轲刺秦失败,事发,荆轲被秦王侍卫当场格杀,处以肢解之刑,随同燕国使臣,被盛怒的秦王一并杀之。

    荆轲刺秦失败后,大怒的秦王发旨身处赵地的王翦、辛胜二将统十万秦军伐燕!

    同年秦军于易水大破十多万燕代联军。

    今年,公元前226年,也就是秦王政二十一年,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因去年荆轲刺秦王事件发生,随即爆发了影响战国历史进程的秦国伐燕、伐楚战争。

    就在去年公元前227年,秦王拜秦国宿将王翦为大将军,统率十万秦军征伐身处冀州的燕国。

    随之燕代联军与秦军发生了著名的易水之战。

    其后王贲为策应伐燕战争,统十万秦军攻楚,大破楚军,亡城十余座。

    易水之战中燕代联军大败,丧师十多万,一战之下燕国主力尽末,逐无力抵抗秦军进攻,战火也随之燃烧至燕国腹部。

    燕国都城蓟都也在随后不久被秦军围困个水泄不通。

    燕国在燕南之地全境沦陷的情况下,只剩蓟都这最后一座孤城顽强抵抗。

    蓟都的城坚地固,使兵力不足的秦军无法快速拿下,于是秦国又增派援军十万,使二十万秦军昼夜不停围攻蓟都。

    在秦军围城强攻数月后,蓟都城内的燕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也为之沦陷。

    也便有了之前的燕王走保辽东之事。

    脑海中思索着历史大势的夏元,在宋昌、夏尹二人离开后,在婢女的帮助下换了一身袍服,随后挥退下人,独自一人跪坐于书房中。

    木制的厅室在灯火的照映下显得忽明忽暗,极具压抑阴森。

    听着窗外的呼啸的北风,夏元抛弃杂念,静静思考着后事之路。

    其实这个问题自打夏元觉醒记忆后,就时常在脑海中考虑,但不管如何思虑,陪燕国一起灭亡,是不可取的。

    随波逐流陪燕国灭亡不可取,负隅顽抗独臂挡车也是自取灭亡。

    以秦王的霸道是不会留着燕国在舆图上碍眼的。

    且不说燕国有没有打败秦军的力量与机会,就说那秦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就注定燕国纵是不速灭,也会被大秦国力活生生的耗死。

    对燕国来说,打败一万秦军,马上会来两万秦军。

    打败两万秦军,接下来五万秦军至,击溃五万秦军,十万秦军至。

    歼灭十万秦军,二十万秦军至,打败二十万秦军,六十万秦军至。

    打败六十万秦军,百万秦军至!

    除非秦国灭亡,否则以秦王的霸道只会不死不休,一波更比一波强。

    秦国灭楚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楚国上下刚打败了二十万秦军,以为可以为自己挣得几年喘息之机时,秦王却一刻都不愿耽搁等待,马不停蹄的又令六十万秦军伐楚!

    还有伐越战争,五十万打不下来,对秦王来说不过是再加三十万的事情罢了!

    包括那与秦王性格相似的隋炀帝杨广,也是百万败了,再来百万。

    遇上这种性格霸道的帝王,以燕国的疲弱力量负隅顽抗是没有出路的。

    且燕国此刻也如破漏的舟船一般,早就没了抵抗秦国的力量。

    尤其之前是易水一战,燕国最后的主力也被丧失殆尽。

    燕南战场上燕国起码损失了不下二十万军队!

    就连辽东地区的郡都兵,早在月于之前被抽调去了燕南战场,如今也随着蓟都失陷被消耗的一干二净。

    辽东、辽西的兵马在燕南战场上被消耗一空,导致辽东、辽西腹部空虚,连像样的防守都组织不起来。

    在这种极致的危局下,纵是想学习后世高句丽那样以辽泽、燕山堡垒为防线抵御秦国进攻,也无异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天险在哪里摆着,谁也搬不走,但燕国现在根本没有余力量来组织辽西防线,正应了那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俗语。

    既然不能随波逐流陪燕国一起灭亡,也不能负隅顽抗,那就只有投降一途可走。

    可秦国又对降臣没有优待,不仅是没有优待,而且还苛刻囚待。

    富庶者迁往咸阳,成为秦王阶下囚,就近看管。

    中产者罚没田宅、资产、弟子,让以往的卿大夫们瞬间从高高在上的贵人沦为土里抛食的庶人。

    赤贫者苛捐杂税,法网加身,徭役兵役日甚一日,永世不绝,跟本看不到头。

    投降的旧国余孽不管你是贵人还是庶民都好不到哪去。

    既然不能投降,那就只能学张良、项梁等辈一样东躲西藏亡命天涯,如同水沟里的鼹鼠一般,永世见不得光。

    若自己孑然一身,逃也就逃了,大不了等天下大乱时再冒头,可宗族千余口人的性命都在自己手里握着,牵绊太深,怎可一逃了之。

    战又不能战,降又不能降,逃又不能逃,如之奈何?

    这一刻夏元是真的体会到了历史中那些亡国之人的心酸与无奈。

    对这个困扰了他十多年的问题,现今思来想去,也唯有反正投诚这一条路可走了。

    至于反正之后世人的鄙夷与历史的唾骂,在这个紧要关头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现在一切当以活下来,而且要活得好,活的滋润为前提。

    既然想要活得滋润,那就不能等到几年后再投诚,届时秦国已经一统天下,区区一郡之地的投诚,并不会被秦国看在眼里。

    唯有趁现在,将即将赶来辽东的燕王以及满朝文武公卿作为筹码投诚献与秦,才能被秦国看在眼里。

    但秦王又是个讨厌背叛者的人,所以这个投诚首倡者的显眼位置不能由夏家来坐。

    出头鸟的位置让给别人,夏家藏在众人身后浑水摸鱼方为万全之道。

    而想要擒燕王投诚也绝不是轻易就能办成的,其中的风险危机可谓步步惊心,但有差池就是家破人亡的下场。

    而且凭夏家一家之力去做这种大事无异于举火自焚,唯有集合辽东各家之力方能一举功成。

    想到此处,夏元压力倍增,黑色眼眸中的忧虑一闪而过。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