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女频频道 > 十大神器 > 第二百五十五章:明哲保身

第二百五十五章:明哲保身

    张良听了刘邦的话,回答道:“汉王,如今天下大势已定,楚军就好似那秋风中的黄叶,即将凋零!韩信、彭越之所以奉召不来,是因为他们看清了形势,想要在楚军灭亡之际捞得最后一点好处!”

    “我都已经封王给他们了,他们还要怎样?”刘邦问道。

    张良道:“韩信、彭越虽受封为王,但汉王你却没有明确他们封地的边界,如若汉王能够答应他们二位消灭楚军后,与他们平分天下,他们定能派兵前来支援汉王,如此,楚军可破!”

    “事到如今也只能依子房所言了!”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策,他于是许诺两位诸侯王,击败项羽后,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给齐王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给梁王彭越。

    两个月后,韩、彭果然派兵来援,其他诸侯见韩、彭起兵纷纷举兵会师垓下与刘邦会和,韩信用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的楚军围困在了垓下,然后再用四面楚歌瓦解了楚军士兵的斗志。

    项羽兵败垓下,携虞姬逃至乌江,最后走投无路,在乌江与虞姬一同自刎,至此,一代战神——西楚霸王项羽卒,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也以刘邦的完全胜利落下帷幕。

    汉高祖五年二月,刘邦正式即帝位,同年五月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庆功大典,大宴群臣。席间,君臣共饮,热闹非凡!刘邦更是在这个时候总结了强楚为什么会败,而大汉为什么能得天下的原因。

    那就是用人,项羽不会用人,且猜忌多疑,连自己的亚父范增都要猜忌,陈平只是用了一个小小的离间计就把他赶走了,如此失去人心,树立众敌,即便项家军再能打,也必然会失败。

    反观刘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最主要的还是出手阔绰,底下的人只要把事办好,他便大嘉奖赏毫不吝啬,人心所向,怎能不成功?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啊!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提供军粮,我更不如萧大人!有此三杰,我刘邦才可取得这天下!”刘邦仰着头坐在宴会宫殿上给予了三人如此高的评价,这也是汉初三杰的由来。

    大汉开国,天下初定,这定都之事成了刘邦心头最主要的事情,于是他召集众臣商讨国都之事。

    众臣表示,东都洛阳,绵延百年,东有成皋,西有崤函,背靠黄河,地理形势坚固易守,把洛阳作为国都是最好的选择,刘邦听了这话也就同意了,因为他也想在洛阳建都。

    直到有一天,一位叫娄敬的齐人从西域返回洛阳,刘邦召见了他,娄敬认为刘邦在洛阳建都不妥,刘邦连忙询问,“为何?“

    娄敬道:“陛下,洛阳虽有天险可守,可是腹地太小,方圆百里便是贫瘠之地,而且四面也容易受敌,绝非长久之都!”

    “哦,那你的意思是定都哪处最合适?”刘邦问道。

    “关中!关中地区肥沃千里,又有崤关、函谷关两大关口作为天然屏障。当年五国合力攻秦,就是因为秦国占领关中居高临下、虎视群雄,五国才对秦国无可奈何。再加之关中地区是黄河的上游地段,如诸侯有异动,可从关中地区顺流东下运送粮草给前线补给!陛下,关中是您独一无二最佳的国都选择地啊!”娄敬此话一出,刘邦看向一旁的张良。

    “子房,你的意思呢?”

    张良回答道:“陛下,娄敬所说正是臣之所言,关中地区确实是建都的宝地!当年,有人就建议项羽定都关中,可项羽却不听,他思念故土楚地,非要定都易攻难守的彭城!陛下,你想想,如果当年项羽定都关中监视陛下,陛下能有今天的成就吗?”

    “呵呵!子房所言极是!如果当年项羽做了关中王,我怕是一辈子都要困死在巴蜀那个地方!”刘邦说道:“好!就依你们二人所言,迁都关中!”

    汉高祖五年八月,刘邦将都城从洛阳迁往了关中的长安。汉六年正月,刘邦大封张良在内的二十余名功臣,其余未受封的则是议论纷纷、争功不休。

    一天,刘邦在阁道上就看见那些武将三三两两的坐在沙土上窃窃私语,刘邦好奇,指着那些武将连忙问一旁的张良道:“子房,那些人在说什么呢?”

    张良低头一笑,说道:“陛下,那些人在策划谋反呢!”

    “谋反?天下初定,他们何故谋反?”刘邦被张良的话彻底吓到了。

    张良回答道:“陛下乃一介布衣,之所以能坐上天子的宝座,都是靠着这些兄弟为你出生入死的打拼,才能有今天。但是,你把你喜欢的人都受封了,你不喜欢的人却全都排挤了,这样做有失妥当,闹不好会激起兵变!”

    “那如何是好?”

    “陛下,你最恨的人是谁,而且这个人必须要群臣皆知!”

    “当然是雍齿了,这王八蛋,当年我留他在丰邑给我看守大本营,他居然转手就把我给卖了,要不是当初我向项梁借兵把丰邑打回来了,我和我的兄弟们就会被这王八蛋害死!”刘邦说到这里,气就不打一处来。

    张良一笑,说道:“陛下,那就恳请你封赏雍齿,以此安抚那些对您心怀不满的文臣武将!”

    “子房,虽然你的这个建议让我心里很不爽,但是我听你的,封赏雍齿!”

    刘邦说完,于是他宴请全臣,并且当场宣布封雍齿为为什邡侯,并且还催促丞相、御史们赶快定功行封,众臣们见此那是又惊又喜,惊的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刘邦会封雍齿为侯,喜的是既然雍齿都封侯了,那自己怎么也能捞得一个爵位。

    汉高祖十年,刘邦十分喜爱戚夫人之子刘如意,欲废太子刘盈而另立刘如意为太子,此事一经传出全臣谏言,但都没能改变刘邦的初意。

    眼看太子之位不保,吕后找到了张良,还请张良出出主意,张良考虑到太子是储君,国之根本,不能轻易替换,于是给吕后指明了一条出路。

    “娘娘,商山有四皓,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他们都有八十余岁,节义清高,不就朝廷爵位,陛下几次去请他们出山,他们都未从命,倘若太子能将他们四位请出山,并且让四皓伴随太子入宫,陛下定当询问,只要让陛下知道是太子将四皓请入宫中的,陛下以后绝不会再提改立太子之事!”

    吕后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于是让刘盈去商山请四皓下山,结果真让刘盈把四皓请入了宫中,刘邦见此大惊,从此,再也不提改立太子之事。

    刘邦晚年把张良叫到跟前,对其说道:“子房,你这一生都在为我出谋划策,我应该回报你的,现在我给你齐地三万户你自行选择,食邑万户侯!”

    “多谢陛下,只是陛下,这齐地的三万户就算了吧!臣想,陛下如能将我们第一次见面的那块地方封给臣,臣便感激陛下的隆恩了!”说着张良向刘邦叩首跪拜。

    “是留地?可那里只有千户啊!”

    “陛下,这对于臣来说足够了!”

    “好吧!既然你这么怀念那个地方,寡人就封你为留侯!”

    “多谢陛下!”

    张良得留地,封留侯,这一生的宿愿总算全都满足了。晚年的张良体弱多疾,目睹了韩信、彭越、英布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又联想到了范蠡、文种或逃或死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人生哲理,所以张良自请自退,回到了留地后就开始崇尚黄老之学、专心修道。

    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这便是耿青的第一世,耿青的第二世则是邓禹邓仲华,南阳新野人,他可是后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邓禹早年在长安从师学习,一天他在大街上碰见了一个眉清目秀、气质饱满的男子,邓禹见到此人就感觉他不是普通人。

    这时的邓禹为了能和这个男子说上话,于是故意走到他身边假装不小心碰了他一下。

    “不好意思,撞到你了吧?”邓禹凑近这男子身边不由自主的打量了起来。

    “没事!没事!兄台你这是?”男子看着邓禹手中掉落在地上的书卷也是帮他捡拾了起来。

    “多谢多谢!兄台我看你气质不凡,想与你交个朋友!”邓禹接过男子为他拾起的书卷说道:“我叫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你是……”

    “哦,原来仲华啊,我叫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刘秀说道。

    “刘姓?你是皇族后裔?”邓禹急忙问道。

    “没错!哎,此事不提也罢,我现在不过是一名普通老百姓而已,和仲华你一样!”刘秀叹气道。

    邓禹说道:“文叔,此次你来长安是为何事啊?”

    “不过是来京师学习的!”刘秀道。

    “呵呵,想不到我们都一样!”邓禹说完,急忙将刘秀请到了自己的房屋促膝长谈。

    只见邓禹一边为刘秀斟茶一边说道:“当今大汉已亡,王莽擅权篡位,文叔作为刘氏的皇族宗亲,就不想为大汉做些什么吗?”

    刘秀听了这话大惊失色,他连忙捂住邓禹的嘴巴,说道:“仲华,此事万万不可谈论,要是被别人听到了,可是会杀头的!”

    邓禹听了这话,笑道:“呵呵!文叔你放心,这里只有你我二人,只管高谈论阔,不用担心隔墙有耳!”

    “唉!不怕仲华笑话,我刘秀没什么大志,只是想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好好的过日子,此次来京只是为了学习,没有什么其他目地,至于推翻新朝,恢复汉室,刘秀我想都不敢想啊!”刘秀道。

    邓禹听了这话有些失落,说道:“文叔,实不相瞒,我见你第一眼气度不凡,生有龙相,就知道你绝非普通人!”

    “呵呵,仲华真会开玩笑,我就是一普通农民,哪有什么龙相啊!”刘秀道。

    尽管邓禹见现在的刘秀孑然一身、胸无大志,可是他相信自己的目光不会看错,刘秀确实生有龙相,尽管现在落魄,却是一条潜龙。

    于是两人相互留下了书信方式,互相告别后,等到数年,汉兵起,绿林军杀进了长安,王莽被义军所杀。随后义军立刘玄为帝,年号更始,汉室才得以恢复。

    更始帝即位后,他底下的大臣就开始举荐邓禹,说他饱腹经纶、才华横溢,可是治国之才!更始帝听后于是急忙命人去南阳新野去请邓禹,结果邓禹不从,他深知自己如果再待在老家恐有性命之忧。

    不久,邓禹听说当年他结识的刘秀安定在河北,于是他便骑快马,连夜奔程赶往了河北,北渡黄河追刘秀到邺城。

    刘秀见到邓禹后十分高兴,对其说道:“仲华,你能从南阳赶到我这里我真是太开心了,如今我已是破虏大将军,有任免官吏的权利,你想要做什么官,尽管和我说!”

    邓禹摇了摇头说道:“我什么也不想做,只想辅助文叔你成就帝王大业!”

    刘秀听了这话大惊,说道:“仲华,此话不可再说,当心祸从口出!”

    “文叔,你在昆阳之战的事迹我已经知晓,以你的才干绝对能成就一番霸业!”邓禹说道:“还有你大哥被刘玄害死,你却隐而不发,有如此的忍耐力,足以证明你有帝王之远见!”

    刘秀被邓禹这番话说的低下了头,还好这屋内只有他们二人,刘秀并没有打断邓禹继续说下去。

    邓禹道:“如今刘玄定都关西,文叔你在河北,两地相距千里,这正是文叔你在河北发展壮大的好机会!文叔,山东未定,赤眉、青犊这些乱军以聚义为名在各地作乱。”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