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余波

    第二天,米兰球迷的游行上了报纸。《米兰体育报》还只是给了一个小版面,可《罗马体育报》却把它放在了头条,并配上一幅大大的照片,似乎对米兰城的动乱喜闻乐见。在第二版,还有一篇球迷专访,图片上的托托老爹挥舞着拳头,告诉记者,聘请中国教练是球队的耻辱。

    刘翰章扫了一眼就把报纸丢在一边。他觉得球迷的愤怒完全是借题发挥,一场热身赛的失利根本无关紧要,他们不满无非是因为自己是个中国教练。这一点他无法改变,所以只能置之不理。

    但很快,马尔蒂尼打来电话,向他描述了昨天在米兰总部发生的事,还向他转达了斯卡罗尼的不满。不过他们都明白,没有一支球队会因为热身赛的成绩就解雇主教练,所以,刘翰章的位置暂时还是稳固的。马尔蒂尼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建议他重视一下热身赛的成绩,实在不行就调整一下热身赛的对手,好好赢几场,对俱乐部和球迷也有个交代。

    这给刘翰章提了个醒。今年的热身赛日程是皮奥利早就安排好的,但像斯拉维亚这种对手并不符合自己的热身需要。于是,他求助于塔索蒂,希望能帮他更换一些热身赛的对手。他对于热身赛对手提了几点要求:先安排几个弱队,循序渐进;再对照拉齐奥、罗马、亚特拉大、卡利亚里的技术特点,安排一些打法类似的球队;最后是,尽量把比赛安排在主场。毕竟他现在太忙了,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路途中。

    之后,他又回看了一遍昨天的比赛录像。按照他的习惯,明天的训练课上,他会和球员们探讨比赛的得失。他往往对自己球队的精彩表现一带而过,对自己的进球更是不愿多谈。主要讲的是球队有哪些环节没做好,在每次攻防中犯了哪些错误,尤其是谁的位置没有站对,更是重点中的重点。可看完录像,他有些犯难。球员们的位置几乎全是错的,如果要一一纠正的话,讲一天也讲不完,可能还会打击球员的信心。不得已之下,他只好改变了方法,决定把几次成功的进攻提出来进行表扬,而对错误的地方只总结两个要点,剩下的地方就先不谈了。

    他还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指挥,觉得至少犯了两个重大错误。首先,赛前一味给球员减压,使他们对困难没有做好准备。在国内,或许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场比赛输赢不重要,所以尽情发挥吧”始终是训话中的一个重要选项。但是在米兰,即使是一场热身赛,都有千千万万的球迷在关注着,球员都不愿意承受输球的压力。所以,这个选项必须删去,以后对胜负的不重视可以反映在排兵布阵上,却再也不能直接反映在语言上。其次,他派帕奎塔盯防绍切克无疑是一手昏招,如果他对帕奎塔的球探报告烂熟于心的话,也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所以,晚上有空的时候,一定要把球员们的报告都背下来。

    他还记挂着另一件事,就是万亚马的报价。今天是回复期限的最后一天了,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就会有消息。

    果然,下午的时候,博内拉送来了热刺队的回复。刘翰章把塔索蒂叫来一起商议。

    热刺队没有拒绝转会提案,而是提出了一份推荐条款。这份条款中,他们要求转会费是两千两百万欧元。果然如塔索蒂所料,对方会还一个高价,但考虑了三天才回复,说明他们对这笔转会是感兴趣的。

    于是,他们又重新给出一份报价,这次的报价是一千四百万,但是要求分期付款,每年付七百万,两年付清。

    这次没有等那么久,他们当天就收到了一份回复。出乎意料的是,这是穆里尼奥的私人回复。这份回复里没有再提及转会费的事,而是请刘翰章前往伦敦当面协商。另外,球员的经纪人也会到场,希望能一次性谈妥转会事宜。穆里尼奥还采用了一种极其怪异的措辞,他说,如果刘翰章不能到场,而改由其他人参与会谈的话,请在答复中明确写上刘翰章拒绝参与会谈,否则热刺队将不予接见。

    这句话引得刘翰章哈哈大笑,穆里尼奥不愧是狂人,说话与众不同。这摆明了是不容刘翰章不去,因为直接拒绝是十分失礼的行为,会使己方在谈判中处于下风。不过刘翰章倒愿意亲自跑一趟,见见这位狂人。毕竟三方会谈是转会中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也说明对于转会,三方都没有原则上的意见。

    但是在会谈前,他必须和管理层沟通一下。转会费上限是多少,合同中各项报价限额是多少,都要先请董事会批准。于是,他去见了马尔蒂尼,把这件事详细报告了一下。

    马尔蒂尼皱了皱眉,他觉得穆里尼奥点名要见刘翰章这件事并不简单。因为重大的转会事项一般都是由马尔蒂尼亲自出面来谈,以他在足球界的影响力和人脉,各方都会卖他一个面子。可穆里尼奥想见刘翰章,可能觉得刘翰章是个新手,和他会谈更容易占到便宜。但刘翰章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认为,首先穆里尼奥有狂人之称,未必会占这点小便宜;其次,这次转会对各方都有利,自己即使严守报价,对方也没有理由不接受转会;第三,自己既然身为球队主教练,就能代表俱乐部处理这种事务,没必要为这种事和对方闹矛盾。

    马尔蒂尼接受了他这个说法,表示明天上午会要到董事会的决定,到时候立即通知刘翰章。

    刘翰章把昨天孔蒂的两次反击,帕奎塔策动的进球,和比赛尾声对于二点球的控制专门提出来进行了表扬。等到刘翰章发现球员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以后,才提出了两点问题。

    他说:“你们受巴塞罗那那套传控打法的流毒太深了,你们回忆回忆,我什么时候要求过你们保持控球了?可你们还是不自觉地就踢成了控球打法,为了保持球权,不敢做有风险的尝试,只是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传倒。我告诉你们,一旦掌握了球权,我们的目的就是进球,你们的每一次处理球都应该以让进攻局面更好一点为目的,等到优势积累得足够大,进球自然而然就来了。为了这个目的,即使把球传丢我也不会怪你们。但那些毫无意义的倒球,我不想再看见,球迷们同样不想看见。如果实在没有进攻机会,那就不如大大方方地把球权让出去,我们还能抓反击的机会。

    “另外一点,防守中你们也在学习巴塞罗那的前场紧逼,这完全不适合我们。我给你们分享一个概念,从球队最前方的球员,到最后方的球员之间的距离,叫做球队纵深。一般来说,纵深越小,说明球队的协同性越好。巴塞罗那最巅峰的时候,他们的球队纵深是多少呢?大概是30米。荷兰三剑客时代,我们的纵深是多少呢?大概是28米。而你们看看,昨天丢第一个球的时候,我们的纵深是多少?50米!看到差距了吗?后卫已经退防了,我们的前锋还在前场进行逼抢,球队的纵深一下被拉大了,互相之间距离过远,缺乏保护,才导致了丢球。所以说,前场紧逼是阵型整体的压上,如果只有进攻球员的紧逼,不仅很难抢下球,还会导致各种防守漏洞。因此,我要求你们的是,丢球以后马上争抢二点球,即使抢不到,也要延缓对方进攻节奏,为队友赢得回防时间,迅速压缩球队纵深。”

    对于刘翰章所讲的内容,球员们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恰尔汉奥卢问:“如果不能保持住控球,怎样才能打出平时训练的那些进攻配合呢?”

    刘翰章说:“谁说只有控球打法才能踢出战术配合,反击打法里就没有配合吗?快速推进打法里就没有配合吗?配合不是tiki-taka的专利,我们可以抛弃他们的控球理念,只把具体的传跑线路引入进来,就成了我们自己的战术配合。重要的是,不要进行无谓的传倒,配合的精髓在于简洁快速。”

    “那如果我们需要等待对友的接应呢?这时也要把球尽快处理掉吗?”

    “当然不是。有时候,我们什么都不做,等几秒钟,进攻的局面会更好。这个时候的控球就不再是无谓控球,而是改善了进攻局面的控球,当然应该提倡。”

    皮亚特克问:“如果防守中不在前场进行紧逼,我们前锋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刘翰章说:“进攻时候如果方向选择不当,很容易走进死胡同,没法向前发展。这时,进攻球员就会把球横传,重新选择进攻方向。而你们前锋的任务就在于,掐住对方的横传线路,不让对手快速转换进攻方向。一旦对方钻进死胡同,就要逼他们回传。”

    训练课还没上完,刘翰章就接到了马尔蒂尼的电话,董事会那边有回信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