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在八零年代 > 第十九章 支持

第十九章 支持

    十点钟,两人来到公社。

    张广在走廊等着,李玉堂先到了赵主任办公室。

    没几分钟,李玉堂和赵主任一起走了出来。

    张广上前打招呼:“赵主任好。”

    赵主任叫赵金弘,今年四十多岁,一米七多的个头,一头浓密的黑发梳的一丝不苟,见到张广说道:“张广来啦,到老林那没?”

    “没呢,一会儿过去。”

    “走吧,咱们一起去见丁书记。”

    三人一起来到公社书记丁国强的办公室。

    对李玉堂,丁国强非常熟悉,很了解他的为人,这次一听青山大队要办服装厂,有些惊讶的笑道:“行啊老李,你这是要一鸣惊人啊!”

    “谈不上,您看我这短袖,村里这小伙子有这手艺,我就琢磨着响应号召,向前迈一步。”

    丁国强高兴的说:“好事情啊,所谓无工不富嘛,仅仅靠农业是富不起来的,厂子办好了,社员也富了,老有所养,少有所依,那才是真正的文明祥和。”

    “另外,兴办社队企业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可以壮大集体经济,对于缩小城乡、工农、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这三大差别,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丁国强亲自给三人倒了水,“你们先坐,我看看计划书。”

    三人忙起身道谢。

    丁国强回到自己座位,仔细看起了计划书。

    十分钟左右,丁国强说:“这计划书写的很不错嘛!”然后起身察看李玉堂的短袖,“张广啊,你知道办厂子哪几点最重要吗?”

    张广略微思考下,说:“产、供、销。”

    “好小子,说的好!”丁国强没想到张广总结的如此到位,夸赞道,“年轻人,了不得啊,就这三个字,字字都是要害!”

    “生产,我不担心,老李在你们村有威望,管理不成问题,妇女在缝补方面也有着天然的优势,供,我也不担心,现在咱们纺织行业欣欣向荣,南方一些地方都开始不要布票了,销售嘛,你们说的对,衣服不怕放,城里、农村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只要肯吃苦,那就错不了。”

    “我看这事可行,老赵,你觉着呢?”

    赵金弘说:“我也觉着能成,您也知道,老李向来谨慎,这次既然决定了,我想还是有一定把握的,而且计划书我看了,觉得很有可行性。”

    “好,既然这样,老李你到老赵那把表填了,然后我来签字,明天先到县社队管理局登记,再到工商办执照,咱们先把手续办了,有什么困难随时来找我和老赵。”

    李玉堂大喜,“感谢两位领导的支持,以后也少不得来麻烦两位,我这里提前道谢了!”

    “老李别客气,有什么事随时过来。”

    离开丁国强办公室,李玉堂和张广来到文化站。

    林福军见到两人很热情,待听说要办服装厂,也挺惊讶,三人聊了一会儿,林福军要请两人吃饭。

    李玉堂自己花钱舍不得,林福军花钱他又不好意思,便很坚定的拒绝了,一再说队上还有事,林福军见状也就没再坚持。

    两人出了公社,骑车往回赶。

    回到小村的时候已经下午一点多,张广直接回到家,林彩英果然给他留了饭。

    张广自己热了下,简单吃了一口,到父母家看了看闺女和儿子,然后又来到知青点,和赵德彪一起动手干活。

    李玉堂吃过饭,招呼大队干部为服装厂起名。人们顿时热情高涨,有的说叫红星,有的说叫向阳,有的说叫北极星......刘志平说:“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咱们就叫梅花吧。”

    大伙觉得不错,于是服装厂的名字就确定下来:青山大队梅花服装厂。

    转天到县里办手续是由大队队长刘志平出面,事情比较顺利,一周后,执照就办了下来。

    办好了执照,李玉堂到公社找丁书记和赵主任,丁书记亲自出面和农村信用社打了招呼,李玉堂交上了贷款申请。

    转天早晨九点多,众人正在知青点干活,丁国强和公社文书马万生骑着自行车来到了青山大队。

    李玉堂等人急忙热情相迎,“丁书记、马文书,您二位来了怎么没提前打个招呼。”

    “别客气,老李,我俩来看看你这厂房修整的怎么样了。”

    “您看,正脱坯呢,现在差不够多了。”李玉堂招呼两人进了屋子,指着屋子说,“房子还成,德彪以前打算办冰棍厂,收拾了一次,现在打算把墙壁重新糊一下,然后贴着阴面砌一道火墙,这样冬天就能干活了。地面要用红砖和水泥,不然的话灰尘大。”

    “嗯,这样挺好。”丁国强点了点头,“暂时简陋点不怕,干起来再说。”

    “您说的是,咱底子薄,容不得大手大脚,得仔细着点。”

    丁国强指了指李玉堂,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你在这方面我最放心的。”

    李玉堂笑道:“习惯了,打小就穷,可不敢大手大脚的。”

    “这是个好传统,穷富都得保持。”

    “您说的是,赚的再多也经不住败家啊!”

    “走吧,咱们到地里看看,今年庄稼怎么样,出苗率好不好?”

    提到种地,李玉堂更来了精神,这是他最在意、最上心的事,打从春耕结束,每天雷打不动的到地里巡逻,哪怕现在张罗着办厂,也从未耽搁过。

    “好着呢,去年冬天雪大,春耕前又下了场雨,庄稼出的又好又壮,走,咱瞧瞧去。”

    此时的乡村是最美的时候,鹅黄嫩绿,姹紫嫣红。可这些人却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欣赏这田野风光,而是径直来到田间,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已经有三四寸高,远远望去绿油油一片,散发着勃勃生机。

    丁国强一脸的兴奋,高兴的说道:“好啊,照这趋势,今年一准儿又是个丰收年啊!”

    李玉堂一到田地里格外精神,整个人都神采奕奕的,说话的声音都大了几分,“您看,这麦苗长的多壮实,出苗率也高。”

    丁国强蹲下伸来仔细观看,笑着说:“除草后再追一次肥,长的会更好的。”

    李玉堂附和道:“是啊,这两年化肥不那么稀缺了,粮食产量也会越来越高的。”

    “嗯,会越来越好的!”丁国强说道。

    几人又连续看了玉米和大豆的长势才回到大队队部。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