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在八零年代 > 第九十五章 建议

第九十五章 建议

    “嗨,别提了。”李玉堂笑着说道,“守成特意往回打的电话,我们都以为是他听错了,根本就没信,弄的他也直犯迷糊。”

    刘志平笑道:“我说怎么一到春城守成就问我燕京的销售情况,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是啊。”李玉堂说,“直到后来,连着收到你们两张汇款单,我们才敢确定电话里说的是真的。”

    刘志平说:“当时寻思家里要进原料,还要盖新厂房,怕手头不宽绰,所以头一天卖完,第二天一早就赶紧把钱打回来了。”

    李玉堂见浇完了水,说道:“行了,不唠了,你赶快回去歇歇,啥事等明儿再说。”

    “好,那我就先回去了。”刘志平放下水桶往家走去。

    第二天吃过早饭,刘志平来到服装厂。

    服装厂又招了七个人,现在已经能够熟练的操作缝纫机了。

    由于缝纫机、厂房都不够用,所以只能安排倒班,眼下是七月份,一年中白天最长的季节,所以早班安排在早晨四点半到七点半,晚班则是五点到七点。

    至于中午,则没有安排,因为天气太热,室内温度太高。

    其实,以目前服装厂的状况,买一台吊扇还是没问题的,可惜没有电。

    另外,虽然现在生产任务比较重,但周末的时候,服装厂仍然安排休息半天。人毕竟不是机器,是有身体极限的,连续工作很容易出问题,这一点,李玉堂和张广非常重视,再顾发展、顾赚钱,也不能把人累坏了。

    在院子门口的树下摆了张桌子,李玉堂、张广几人坐定后,刘志平拿出销售表递给李玉堂,说:“这是开业后三天的销售情况,非常好,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

    李玉堂虽然知道销售情况,但此刻还是忍不住喜上眉梢,乐呵呵的接过销售表,仔细的看了起来。

    看过之后,李玉堂又把表递给其他人。

    刘志平说:“燕京对我们的‘文化衫’非常认可,说实话,当时我们几个见到新款的,还是很担心的,管新款的叫‘不正经的’,管老款的叫‘正经的’。”

    “哈哈。”说到这里,刘志平忍不住笑了出来,“后来怕叫习惯了,万一秃噜嘴被人听去就麻烦了,这才改正过来。”

    “但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燕京的年轻人非常喜欢,很多人都是成群结队来买的,那三天可把我们忙坏了,得亏李爱军他们过来帮忙。”

    “你们看到销售表了吧,这还是有些尺码和颜色当时断货了,要不然销售量还会更高一些。”

    李玉堂说:“三儿,你立功了,为咱们大队立大功了!”

    “别别别,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张广急忙摆手,真诚的说道,“我出了些主意不假,但服装厂那么多事情,可不是我一个人能做到的,是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完成的,所以,我真当不起什么大功。”

    这是张广的心里话,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以前的时候,看见李玉堂这些人为了些“小事”商量来商量去,张广还在心里暗笑。

    可是渐渐的,张广发现可笑的是自己,凡是认真做事的,都是值得尊敬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不一定能大富大贵。

    但若好吃懒做、好高骛远,那一定会贫困潦倒。

    刘志平说:“三儿,你别谦虚,你根本不知道那些年轻人对咱们文化衫有多喜欢。”

    “回来的时候,从西单到火车站的路上,我就看见不少年轻人穿着咱们的文化衫,当时我心里别提多美了!”

    刘志平环视众人,“咱们这是什么地方?不靠山、不靠水,也不在交通要道,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可就这样一个地方,咱们愣是把东西卖到了燕京,咱还不够厉害吗?至少,我觉得挺厉害!”

    “我也觉得挺厉害的。”赵德彪说道,“我当初都没想到咱会发展成这样,要知道,这才多长时间啊,有时候跟做梦似的。”

    “我这几天也有这感觉,尤其是看到新厂房的时候,哈哈。”李春秀忍不住笑了起来,“咱们竟然能盖砖房...哦不,是楼房,哈哈,咱们公社也没有楼啊!”

    李玉堂也笑了起来,“嘿,这倒是哈,连公社都还没住上楼房呢!”

    众人闲聊几句后进入正题。

    李玉堂说:“眼下咱们资金比较宽裕,我打算把村小学推了重建,就建红砖房,你们觉得怎么样?”

    “这还有啥说的,当然同意了。”赵德彪兴奋的说道,“争取今年冬天就让那帮孩子搬进去,也少遭点罪。”

    张广笑着说:“支书,我不是大队干部,所以在这件事上没啥发言权...”

    “停停停...”张广话还没说完,就被李玉堂打断了,“三儿,你呀,别想那么多,啥发言权不发言权的,咱们这哪有外人,想说啥就说啥,别有啥负担,另外说句实在的,我还就想听听你的想法呢。”

    “可不嘛,咋还把自己当外人呢。”赵德彪拍了拍张广,说,“你看我,想啥就说啥,别整些没用的。”

    “好吧。”张广笑笑,说道,“我的建议有四点。”

    赵德彪说:“嗬,还不少呢,快说说。”

    张广说道:“第一,我建议村小学增设幼儿园,并且分为小班和大班,小班的年龄是三到四岁,大班的年龄是五到六岁。”

    “嗯。接着说。”李玉堂说道。

    “第二,如果资金允许,服装厂的厂房、小学校舍都安装暖气,设锅炉房,增设食堂。”

    “第三,现在春城店不忙,张小竹、孟晓玉也都放暑假了,并且回过家了,我建议把这两个人请过来,给咱们大队小学五年级、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补补课。”

    “好,这法子好!”刘志平兴奋的说道,“哎呀,瞧我这脑子,咋就没想到呢,我家玉敏今年中考就差一点就考上重点高中了,要是能请大学生来给补补课,是不是就考上了,支书,三儿的这个建议我赞同,您觉得呢?”

    李玉堂放下烟袋,满面笑容的说道:“那就先把这件事定下来,把张小竹和孟晓玉两个大学生请过来,给孩子们补补课。”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