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玄幻奇幻 > 向汝而生之汝瓷传奇 > 第四章:初入汝州

第四章:初入汝州

    李子汝是从现代穿越到宋代,但是他还带着现代的记忆过,记得探索汝窑需要去“汝州清凉寺汝官窑”,这里是汝窑最具代表性的窑厂,距离他所在的京兆府大概1000里。这个距离在现代不算什么,开车、坐火车都很快,但是在宋代,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骑马,而且还没有导航,这样的距离还是很大的挑战。

    宋代的商业虽然比较发达,但是长距离的经商行为并不多,经商必须要走官道,不走官道进行贩卖属违法犯罪,《宋史·志·卷一百三十九》有云“贩鬻不由官道者罪之”,就是这个意思,走官道要收费,沿路一个又一个“官方收费站”,长途经商税费很高,不划算,自然做的人也不多,那了解路况的人也就不多。所以他一不可能期望“搭顺风车”过去,二不可能找明白人直接把路线告知于他。就只能一个州县一个州县的边走边打听。

    京兆府,是永兴军路治所(相当于今天的省会),汝州归属京西北路,京西北路的治所为河南府(今洛阳),两路接壤,从京兆府到汝州,向东直行,途径商州、虢周,然后通过河南府进入京西北路,最终到达汝州。用今天的地名就是经过西安、渭南、永济、灵宝、三门峡、义马、洛阳,最终到汝州。路程中间有个地方很出名——函谷关,秦始皇嬴政就是从函谷关这里杀进中原,最终实现大一统。这条路线方向很明确,但是路不好走,除了山就是水,要爬过秦岭,跨过伏牛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等,除了起点和终点是平原,中间都是山。山路两难,一难路难走,二难方向难辨,所以,可想而知,难度是有多大。

    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困难,还有一些看不见的困难,只有在路上才能揭晓,当时位于北宋末期,朝廷腐败,百姓民不聊生,占山为王的山贼土匪打家劫舍、拦路抢劫时有发生。虽然说他是穿越过去的,但也是凡身肉体,对这些说不害怕那是假的。然而再多困难,也要迈开脚步向汝州进发。

    这么远的路,需要准备多些钱,以防不备。

    北宋时期的主要货币是铜钱和铁钱,他不知道这条路要走多久,所以全是铜和铁肯定不行,这么一大堆,好不好带是一方便,被土匪盯上更吓人。不过还好,这时候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没有固定数额,而是依据商人缴纳钱数多少再临时填写数额,可以在市面流通,也可向接受交子者换取现钱,是一种铁币代币券,有点接近于欧美各国的“不记名可流通支票”,这样说可能比较好理解。

    李子汝就带了一些铜币、铁币和交子,作为路上的盘缠。和乡邻的告别比较简单,他来时即为陌生人,走也是情理之中,随便找了个理由,和乡邻道个别,就算了事。

    最早和他相识的王老汉,告诉他一些关于汝州的信息,还送给李子汝一个精致的陶罐,作为纪念。

    为了便于山路行走,没有用马车,而是买了一匹良马,用于代步。一周之后,开始向汝州进发。

    就像穿越过来前夕的那种紧张的感觉,从京兆府出发之前,又浮了出来,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走一段崎岖的山路都不是轻松的事情。不过同样也充满了期待,离他的梦想更近了一步,畅享着在汝州,能天天在汝窑看着摸着汝瓷,这样的生活让人心驰神往。

    第二天清晨,李子汝整装出发。随着村庄渐行渐远,对附近的路比较熟悉,索性快马扬鞭,加紧赶路,一分钟都不耽搁。

    从京兆府到汝州,要途径3个州县,发现不同州县的口音差异还是蛮大,这样一来,在京兆府练就的“本地人口语”,到汝州可能就不那么的本地了。之前没想到过这个事情,如果早想到的话,那就不在京兆府待这一年了,直接去汝州待一年,岂不是更好?但是事到如今,这都是事后诸葛里,当下,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还好自秦朝书同文以来,各地的文字还是保持一致,宋代的文字和现代汉语更是接近,他还有这么多年的文字研究功底,基本上不存在看不懂的情况,如果说不明白,那就通过写字写明白。

    路上,也有遇到了一些其他行人,期望通过与他们的交谈,获得一些汝州的信息,万一碰到一个对汝州很了解的人,就会少走一些弯路,但是很可惜,路上一个对汝州熟悉的都没有。等到了河南府,才有个别人对汝州有一定了解,但是已经帮助不大,因为从河南府到汝州的脚程并不多,两三天也就到了。

    李子汝不是汝州人,但是随着距离汝州越来越近,他却有一种回乡心切的感情,越来越浓。这个地方是他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是他愿意用自己的一生作为赌注来朝拜的地方。他期待着能够见识到真正的汝窑,更奢望着能够拜师学习制作属于自己的汝瓷。

    长途跋涉终于结束,抵达汝州的那一刻,李子汝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这里与他居住的村庄大相径庭,繁忙且发达。房屋鳞次栉比,古朴而典雅。街道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商铺和作坊。

    街道上,熙熙攘攘,人群络绎不绝。商贩们出售着各种商品,从丝绸、瓷器到书籍、字画,应有尽有。夜晚的市集更是热闹非凡,灯火通明,各种戏曲、杂技表演在市集中上演,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商贩们的叫卖声、人群的喧闹声以及艺人的表演声交织在一起。

    还有一些“促销”活动,宋代商家的促销手段十分高明,他们发明了一种叫“关扑”的游戏,说白了,就是现像的——幸运大转盘。顾客需要把飞镖投向旋转着的八卦盘,如果飞镖正好扎中事先约好的图案,就算顾客赢。关扑在宋代特别火爆,尤其是在节假日里,赌徒们输得只剩裤衩都算“幸运”的了,把车马、房屋、员工都赔进去的人,也不胜枚举。

    在陈列上,古人也有他们的绝招。据宋代《燕京杂记》记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商家们为了提高商品的档次,喜欢把店铺装饰得非常豪华,不仅招牌高挂,晚上还挂起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把店铺照得如同白昼,吸引顾客上门。还有些茶肆、饭馆、酒店中,特意安排乐器演奏和评书为客人助兴。

    这些都远远超出了李子汝的认知,现代人能想到的,古代人一点不少,具体内容可能有差异,但是形式类似,这些画面,构成了一个活脱脱的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从郊外一直画到城里,把整个汴梁的繁荣,乃至鳞次栉比的店铺,全部反映出来。当时有客栈,有民居,有店铺,有作坊,甚至有卖瓷器的专卖店。

    汝州虽然不比汴梁,但是也很繁荣,自然也少不了陶瓷文化,无论是商业繁华的市集还是平凡的街头巷尾,陶瓷的身影无处不在。店铺里,陶瓷的展示堪比现代艺术馆,囊括大量实用的日用品和精致的艺术珍品。精美的瓷器在店铺的橱窗中排列着,各式各样的器型、釉色,无不展示着宋代陶瓷工艺的精妙。地摊上,虽然陶瓷品质相比店铺里的要普通,但它们依旧有着让人赞叹的工艺和美感,从简单的餐具到装饰品,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这里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浓厚的陶瓷文化气息,每一处都透露着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和敬畏。对他来说,这里就是天堂。

    在穿越宋代之前,他是博物馆的常客,不管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只要是能看到汝瓷,他都不惜舟车劳顿。遇到瓷器拍卖,即使他买不起,也要去近距离的感受。现代社会已有的汝瓷,他耳熟能详,倒背如流。北宋天青釉无纹水仙盆、三足洗、弦纹尊、葵口洗、汝窑洗、深腹洗、莲花碗、莲花盘、纸槌瓶、刻花鹅颈瓶、皇家盖碗、玉壶春瓶等等,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展品展示的并非真品,而是1:1仿制品,他是多么的希望能在这里看到真品。

    带着这个希望走进了几个很大的陶瓷店,并没发现他心心念念的汝瓷。当然,这也是意料之中,毕竟店铺里展示的瓷器,购买客户主要是民间百姓,虽然精美,但还是民窑烧造,汝瓷作为贡瓷,主要是供皇家使用,不会在民间露脸,即使流落民间,也是在高官府邸,不会摆在陶瓷店。

    既满足,又略有失望。这几个字描述的就是他现在的心情。

    那怎么样去哪里才能看到汝瓷呢?能接触到汝瓷的人,除了制作工匠,就是皇家使用者。皇家这条路就算了,太难了,他唯一还能有希望的就是接近、拜访制作工匠。最好是能够拜师,能让他亲手制作,这也是他穿越来宋代的主要目标。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