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十二章 郑和

第十二章 郑和

    郑和下西洋究竟是一次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还是一次为明朝赚得盆满钵满的巨额海外贸易?28年间,中国航海家郑和率船队西下西洋,和平造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拉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活动的序幕。

    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12岁的马和被明军俘虏,发配到了北平的燕王府为奴,成为一个小火者。所谓火者,其实就是宦官,当时的明朝只有最高级的宦官才能被叫做太监。

    到燕王府的马和很快就适应了自己的新处境。并且崭露头角,得到了燕王朱棣的重用。马和身材高大,能说会道,还很有智谋,懂得兵法韬略。朱棣将他视为自己的心腹之一,还让他拜姚广孝为师。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指责子建文帝听信谗言,大肆削藩,迫害宗室。建文帝派李景隆率50万大军讨伐燕王。在郑村坝之战中,燕王以8万兵力击溃李景龙50万大军。据说马和就是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而被赐姓郑氏。经历四年苦战,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登基为帝,郑和也因功升任南京内官太监,主要负责皇宫的土木工程。三年后,郑和接到了一个意外的任务,那就是下西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即将开始。

    为了扩展朝贡贸易,疏通异域三邦,宣扬大明国威。朱棣决心派遣船队出使西洋,这只船队可不是普通的船队,光是随船士兵就有27800多人,大船62艘,长44丈,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朱棣任命郑和为政使,王景宏为副手,在1406年第一次出使西洋,在福建五虎门扬帆起航,首先他们到达了占城国,其后访东南亚诸国,途经三佛齐时消灭了盘踞在三佛旗的海盗陈祖义的势力,还设立了旧岗宣慰司打通了通往印度、阿拉伯国家的海上交通要道。随后,郑和船队继续向印度航行,在印度南部的古里刻石立碑,其国去中国10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1407年,郑和使西洋归来,苏加、小葛兰、阿鲁等国也派使者随郑和的船队一起前来明朝朝贡。次年,朱棣再次派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前去册封西洋诸国国王,将他们纳入明朝的朝贡体系之中。在途经西兰山国时,国王亚列苦奈儿向郑和索要金币,想趁机抢劫明朝船队。郑和识破了他的阴谋,率两千余人生擒了国王一家及当地官员,将他们押送回明朝问罪。最终于1411年6月还朝。朱棣赦免了试图抢劫明军的西兰山国王亚列苦奈儿,并在该国宗室中另择贤王。由于当时安南已经被明朝吞并,东南亚诸国纷纷来明朝朝贡。一年后,朱棣派郑和第三次下西洋,途经苏门答腊时,还收拾了国王苏干喇。明军一追至南伯利国,将苏干喇抓回明朝。这一次,郑和船队没有止步于古里,而是经古里继续向西北而行,最终到达了西亚的忽鲁谟斯,并以忽鲁谟斯为基地,继续访问东非国家。此次航行历时三年,郑和还从东非带回了传说中的神兽麒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长颈鹿。1416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此时距离他第一次出使已经过了十年。这一次他们访问了阿拉伯以及东非沿岸国家。值得一提的是,东南亚的苏路国王在1418年亲自带着使团来明朝朝贡,受到朱棣的盛行款待,在回程途中于山东去世。朱棣下旨以藩王之礼安葬了苏路国王。

    1421年,随着各国进贡使臣回国,朱棣再次命郑和第五次出使西洋。到达了阿丹、拉萨、祖法尔等国,在当地开展了贸易活动。此次航行耗时一年。此时明朝的首都已经迁到了北京,朱棣身体每况愈下,日常政务都交由太子打理。在回城两年后,朱棣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派遣郑和出使西洋。1424年正月,因旧港宣慰使的孙子请求袭职,朱棣派郑和前去册封。半年后,朱棣在第五次北征途中病逝,继位的明仁宗叫停了下西洋,命郑和留守南京。此时的郑和已经55岁了,海上航行20年,先后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东非和红海,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路线最远的海上航行,也是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而如此规模巨大的航行,需要有强大的国力来支持。直至永乐末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地都出现了逃荒和起义,新登基的仁宗皇帝认为下西洋所耗费国力甚大,毅然将其叫停,还想将明朝首都再迁回南京。然而,明仁宗在位十月就去世,迁回南京也不了了之。而郑和也彻底远离了权力中心,在南京养老。就在郑以为自己会在南京终老时,转机出现了。

    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因外藩久不来朝贡,所以派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这一次,郑和到达了更远的非洲南部,接近了莫桑比克海峡,传说郑和在返航时途经古里病逝,终年63岁。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获利与否一直存在争议,第六次下西洋是否成型,在学界内也说法不一。仅从明史明实录记载来看,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一起明代皇家垄断的贸易,以极低的价格从原材料产地收购,运用行政手段维持高价暴利倾销,甚至一度出现朝廷把胡椒等库存当作奖金和工资发给官员的情况。然而,那些详细记录了郑和下西洋的珍贵资料都被莫名其妙的烧毁了,烧的干干净净,一个字也没能留下来。据说,是那些反对郑和再下西洋的官员的杰作,他们害怕哪天皇帝脑袋一热,又派人出使西洋,可见当时也有不少的人认为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耗费国力。究竟郑和下西洋是对是错……

    我也母鸡啊……@( ̄- ̄)@

    评曰:今天下网友,有好明朝者,自号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然史无此文,俱明粉杜撰。彼或不知,明朝二百余年,各省屡有举事,朝廷多次征剿,方始安澜。至于太宗皇帝使郑和数下西洋,初求建文下落,而明史所载,太宗皇帝此举,不过彰耀国威,以令旁藩朝贡,久之,国力耗巨,不可胜数。今人则以为荣,引以为傲,竟忘当时之黔首,即国家之根本。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