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十三章 王阳明

第十三章 王阳明

    在古代,每当圣人出生时,都会伴随着一些异兆,王守仁也不例外。1472年的一天,在娘胎里待了14个月的王守仁终于在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出生。他的父亲王华当时只是一个诸生,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上。虽然他的家庭还算富裕,但他还是要靠出去教书谋生,补贴家用。王守仁九岁时,父亲王华终于考中举人,并在次年的会试、殿试中获得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王守仁也跟随父亲从余姚到北京生活,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来到北京后,王守仁并没有整天待在家里读书,而是混迹于佛寺、道观等地,他还喜欢骑马、射箭、斗鸡、玩狗。听说北直隶有农民起义,他还上书向明宪宗提出建议。王华看到儿子整天无所事事,赶紧找老师让他安心学习。但王守仁读着读着就对格物之学产生了怀疑。明朝以程朱理学为显学,朱熹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以及世界万物都蕴含着至理,于是王守仁亲自找到了一根竹子,想探索天地至理到底在哪里。结果他在院子里看了七天竹子,却没有看到任何道理,反而感染风寒,且病得很重。少年王守仁这才明白,只是在家里胡思乱想是不能当圣贤的。21岁时,王守仁首次参加乡试中举。然而,在京城会试中落榜,首辅李东阳鼓励他这次考不及格,下次肯定会中状元,但下次科举他也没有考上。直到28岁,王守仁终于考上了进士,位列二甲第七名。在此期间,他开始关注军事兵法,寻访会稽山上的阳明洞,并给自己起了个别号,阳明山人。王阳明这个名字也就由此而来。

    这时,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已经是官至詹事府少詹室。主要任务是给太子讲课,这本来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但是如果遇到一个脑残的太子,那就不一样了。是的,他即是明朝最爱玩的太子朱厚照,很快就会成为明朝最爱玩的皇帝。

    1505年,明孝宗朱佑憆生病嘎了,15岁的太子朱厚照继位。其后,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太监大肆干预朝政,这引起文官集团强烈不满,于是六部九卿联合上书弹劾。但是朱厚照却站在八虎这一边。内阁的元老,谢迁、刘健深感失望,遂辞官归乡。南京科道官戴铣等人愤愤不平,上书弹劾刘瑾,刘瑾很愤怒,准备把他们都抓到北京问罪。时任兵部武选司的王阳明上书求情,讽刺刘瑾是全歼,结果被打了40大板,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在去龙场的路上,刘瑾还派了杀手来暗杀王阳明,王阳明只好假跳水自尽。这才躲过了追杀。

    当时龙场还是蛮荒之地,到处都是荒山野岭,条件很艰苦。到了农场后,王阳明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反思了自己这几年的经历,对圣人之道有了新的感悟。圣人的之道来自人的内心,而不是外在的东西。它提出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以及智慧、良心和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即知行合一。客观地贯彻了心中固有的天理。继陆九渊之后,王阳明又一次将心学发扬光大,后人将其合称为陆王心学。三年后,王阳明从贵州调到江西当知县。刘瑾倒台后,王阳明又回到了北京。

    1516年,兵部尚书王琼推荐王阳明到江西巡察。当时,江西中南部到处都是占山为王的贼寇,到处掠夺人民,甚至到了聚众攻打州县的地步。王阳明一到任就开始镇压土匪。他策反了给叛军发信的奸细,得到了敌人的行动信息。他与福建和广东的军队一起征伐土匪,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解决了困扰江西十年的匪患问题。然而,一群强盗而已,如何能强大到如此地步?王阳明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土匪背后一定有一只幕后黑手。当时江西有三位亲王,包括宁王、淮王和益王,其中怀王和益王都是朱棣的直系后代,而宁王这一支,就有些特殊了,因为他的祖先是朱棣故意坑到江西就藩的。话说当初燕王朱棣造反,寻求弟弟宁王朱权的帮助,承诺事成后中分天下,然而等到朱棣登基后,却将宁王改封到江西南昌。情绪低落的朱权在南昌闭门写书。等到朱权的孙子的孙子朱宸濠继位时,他主动与朝中权贵交朋友,包庇当地盗匪,偷偷招兵买马。当时很多官员已经告诉朝廷宁王有不轨之心,但是上报的奏章都像石沉大海一样。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攻打安庆。接到消息后,王阳明立即集结兵马平叛,仅用35天就俘虏了宁王一家。然而,真正的麻烦还在后面。朱厚照一听说宁王造反,就兴致勃勃地来平叛。但当他得知叛乱已经平息时,他非常失望。朱厚照身边的宠臣出了个坏主意,让王阳明把宁王放了,再让皇帝抓一次。王阳明哭笑不得,只好把宁王交给太监张勇,然后急流勇退,称病回家。

    不久之后,朱厚照在1522年因落水重病驾崩,新登基的明世宗朱厚聪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但一直没有重用他。父亲王华去世后,王守仁回乡守制,在绍兴创办阳明书院,教授新学。当时阳明新学已经很出名了,门下弟子很多,很多人都来听阳明先生的教诲。但明世宗朱厚聪对王阳明的心学兴趣不是很高。

    1527年,广西又发生了叛乱,朱厚熜启动王阳明去平叛,当时,57岁的王阳明患有严重肺病。叛乱平息后,他多次写信给朝廷要求致仕退休,但始终没有得到回复。王阳明等不及了,踏上了回家的旅程,然而,在经过江西青龙港时病逝于舟中,临终留下遗言:我这颗心是光明的,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评曰:古人有言:欲成大业,必读王阳明。今历观国史,文武之众,然两者并集,皆能极致者,鲜若星辰,往数千年,独王阳明一人而已。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