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十七章 徐达

第十七章 徐达

    大明开国第一将领,六公之一,被朱元璋称之为大明朝的万里长城,死后追封中山王,配享太庙,他,就是大将军徐达。公元1332年,徐达出生于安徽濠州,注意,不是亳州,现在叫凤阳。后来,他参加了朱元璋的起义军,是淮西24位将军之一。在朱元璋击败两大敌人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斗中,他都担任指挥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368年徐达率兵攻入大都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此后,为巩固大明江山稳定,他连年征战山西、甘陕,最终长期守卫北平,巩固边防。

    公元1376年,为了赢得人心,也为了表达了对老兄弟的亲密关系,明太祖朱元璋让他17岁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娶了徐达15岁的大女儿徐妙云。这段婚姻对朱棣的一生甚至对整个明朝的整体走向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首先,徐妙云出身名门,又是武将之女,文武双全,被称为女中孔孟。被封为燕王妃后,成了朱棣的贤内助,在各方面都有很大帮助。此外,众所周知,朱棣在1399年朱元璋的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后,发动靖难之战,起兵造反,赶走了建文帝朱允炆,夺取了政权。虽然徐达当时已经去世十几年了,表面上看他并没有帮助朱棣造反,但事实上,没有这位老丈人的长期培养和扶持,朱棣本人是没有能力夺取皇位的。

    朱棣到北平就藩时,他的老丈人徐达正在北平执掌大军,作为老丈人,徐达当然要帮助朱棣这个女婿,首先就是帮他提高军事才能和在军中的威望。记得前段时间有一部很受欢迎的电视剧叫山河月明,里面有个片段,就是燕王妃徐妙云去元帅府看父亲。徐达告诉她,这次就算是我对不起我这位老哥哥(朱元璋)了,这一次,我必须让燕王历练历练,我必须让他在军队里立威,这样谁要想动我的女儿和女婿,得先仔细掂量掂量自己有多少斤两。我必须让你们夫妻两个人和别人讨价还价的时候,能获得更多的资本。我觉得这个演绎还是比较客观的,不是为了别的,为了自己的女儿,徐达也一定会大力培养燕王朱棣。事实也是如此,徐达确实把北平的兵权都交给了朱棣。

    关于徐达真正的死因,一直都是一个历史谜团。朱元璋登基以后大肆屠戮开国功臣。那么他有放过他的这位老兄弟徐达了吗?目前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徐达的背部长了个大毒疮,不能吃鹅肉。朱元璋听说后,就立即派人给他送了一只烧鹅。徐达蒙了,敢情朱元璋这是要宰了自己,但皇帝赏赐的食物,作为臣子又不敢不吃。他还是乖乖地把烧鹅吃了个精光,结果第二天就死了。

    我个人认为,虽然像李善长、胡惟庸、蓝玉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给算计死的,但他不应该用这么烂的招数来对付徐达。首先,杀人要有动机的。朱元璋杀胡惟庸,蓝玉,李善长那都是有原因的。胡惟庸成为丞相和淮西集团的首脑后,可以说是贪得无厌,结党营私,让朱元璋觉得他很有可能威胁到皇权,所以一定要除掉他。至于蓝玉,他确实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他纵容下属强暴元妃,私自拆除大明边防关卡,还天天嫌弃自己的官小,然后他的侄子、女婿,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所以朱元璋杀才了他。但徐达战功显赫,为人处世,却很低调,每年冬天,手握重兵的徐达一定要从北方回到京师交还帅印,春天再听派遣。朱元璋不仅说徐达自己最好的兄弟,还表示要把当年住的吴王府送给他,来试探他一下,结果徐达直摆手,坚决不同意,于是朱元璋把他拉进了寝宫,两个人足足喝了一整夜的酒,抱在一起,昏昏噩噩睡了一宿,结果徐达醒来后,魂飞魄散地从台阶上滚下来,一边磕头一边说自己犯了死罪。朱元璋当时还是很满意的,很明显,朱元璋对徐达有所怀疑,但不一定有杀意。如果能确定吃烧鹅会死,朱元璋就傻不拉几地给徐达送烧鹅,那不相当于给受害者送毒药,也就是向世界宣布我是凶手吗?朱元璋没那么蠢。有一本叫明史的正史书,但他是清朝官员修的,所以他对明朝皇帝的记载大多都是抹黑的。但关于徐达的死,明史上却没有任何记载说是一个阴谋,也就是说,整件事情可能没有世人想得那么复杂,就是徐达的背部长了个大毒疮,朱元璋让他回南京养病,但遗憾的是没有治愈,五十四岁死了。

    朱元璋亲自将他风光大葬。在南京紫金山徐达墓有一座御制中山王神道碑,高达8.95米,这是朱元璋赐给他的,明孝陵朱元璋自己的神功圣德碑才8.78米。根据明朝的制度,神道碑高九尺,宽三尺。如果按一尺33厘米左右计算,最多不能超过三米,这足以说明朱元璋对徐达的重视。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留住徐达还有很多的用处,他建立大明朝后,元朝并没有被完全歼灭,他们只是被赶到了北方而已,蒙古人其实一直都想杀个回马枪。朱元璋还指望徐达为他征讨北元呢。这样一个聪明的皇帝,怎么可能自毁长城呢?再者说,如果朱元璋真的想要徐达的老命,恐怕他的女婿朱棣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老丈人死于非命的…

    评曰:徐达出自农家,后从太祖,善揣军谋,观物精核,御众勇决,或不足称誉,然乱世征伐,节治戎旅,少于扰民,此比同期武臣,甚难得也。上恭敬忠谨,下束军严敏,低调内敛,维系同僚,诚本性明质而不失大智者也!今言其死因,众口纷纭,或言其背生大疽,不能食鹅,帝知而故赐以啖之。此之秘事,何以传之?诸史亦无实记,乃至于清朝所修史记,亦无载录。论之真伪,恐已无知者。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