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诸史本纪 > 第十八章 朱允炆

第十八章 朱允炆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个孙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逝,原配常氏死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得以扶正,朱允炆也就成了朱元璋的皇太孙。汉朝有七国之乱,晋朝有八王之乱。朱元璋晚年,燕王朱棣的实力非常强大。皇太孙朱允炆因此经常担心这一点。他不止一次地问周围的人如何防止藩王向皇帝挥刀。虽然他答应朱元璋对叔叔们要以礼相待,但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就把这些话抛到了九霄云外。朱元璋病危时,为朱允炆清除了所有有威胁的武将。考虑到他的大孙子没有做事的经验,他让兵部左侍郎齐泰担任顾命大臣。朱允炆22岁那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皇帝位,登基后,就光速提拔他的老师黄子澄为翰林学士,与齐泰共同负责国事。黄子澄还向朱允炆推荐了著名的方孝孺。至此,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为核心的辅政天团正式成立。

    两个月后,这个新成立的智囊团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齐泰提出,朱元璋的几个儿子中,太子、秦王、晋王都去世了,现存年龄最大、实力最强的就是燕王朱棣,只要顺利地把朱棣干掉,那么其他的藩王就不足为虑了。如果一开始,朱允炆就听齐泰的意见,估计大明朝也就没有朱棣什么事儿了。但就在这个时候,智囊团里的另外两个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黄子澄和方孝孺认为应该由弱到强,还要考虑到皇家的面子。

    就在这三个二百五为此争论不休的时候,朱允炆还是采纳了与自己最为亲近的老师黄子澄的意见,首当其冲地选择了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朱橚的第二个儿子诬告他的父亲不忠。朱允炆一言不发,直接派李景隆将周王全家押送北京,判了个谋反之罪,扔到了云南。

    要说朱允炆一开始就想废除朱元璋设置的藩王制那也不对,因为他一登基就把弟弟们都封为亲王,其中三弟朱允熥的封号是吴王。违反了朱元璋时期不封江南钱粮重地的做法。朱允炆的削藩之举,说到底还是想解除外藩对自己的威胁。接着他又接二连三地废除了,齐、代、湘、岷四王。湘王不愿被狱吏羞辱,于是点燃熊熊大火,自焚而死。湘王这把火,不仅夺走了湘王全家的性命,还让建文帝坐实了残害宗王的罪名。宗室诸王同气连枝,本来想效忠朝廷的藩王,看到湘王一家的悲剧,心里也不禁泛起嘀咕。此时朱棣也明白自己也一定是个死,于是开始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制造兵器,准备造反。合理地说,燕王朱棣只有北平的一隅之地,而建文帝作为皇帝,坐拥全国。朱棣不仅没有兵马钱粮,而且他的三个儿子也在南京做人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燕王都是在以卵击石。但当齐泰提议逮捕朱棣的三个儿子,正式摊牌时,黄子澄告诉朱允炆,如果他抓住了他的三个儿子,朱棣就会知道我们要对他下手了,最好放了这三个孩子,来麻痹朱棣。这个建议差点没把齐泰的肺给气出来。朱棣三子回到北京,朝廷就收到燕山左护卫倪谅举报朱棣密谋兵变的消息。

    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起兵后,朱棣身边只有几千人,所以朱棣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兵源的问题。但古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燕王朱棣曾多次领兵出塞,军中不乏他的粉丝,仅通过对北京地区的搜寻,就凑出了数万人的队伍。而建文帝是读圣贤书长大的,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知道怎么打仗。经过几轮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清洗,能打的开国名将寥寥无几。曹国公李景隆是新生代武将中最受重视的。然而,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位仁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草包。惊慌失措的朱允炆不得不让老将耿炳文率领军队征讨朱棣。耿炳文本不是一个进攻型的将军,从来没有指挥过明朝的大规模战役,加上年老,建文帝选择了他,因为没有人可用,因为耿炳文的儿子娶了建文帝的姐姐,但在军队出发之前,朱允炆发出了一个奇怪的命令:不要让我背负杀叔叔的罪名。这让耿秉文一时间不知所措,最终大败而归。这时那三个二百五中的黄子澄又补上了一刀。本来耿秉文转攻为守,想拖到朱棣不攻自溃,而黄子澄却建议下令让耿炳文回朝,派曹国公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前来讨伐。建文帝除了无良将外,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对周围的间谍一无所知。朱棣在南京安插了大量间谍,连建文帝身边伺候的太监也不例外。此外,军队中还有许多为燕王通风报信的人,朝廷的一举一动都很清楚。建文帝最大的劣势之一就是单方面的情报透明,这将直接改变战争的走向。朱棣一获得消息,就把北平交给了妻子和儿子。他则率领轻骑到宁王那里借兵。

    50万大军,听起来很吓人。然而,除了后勤人数外,实际作战部队只有10万或20万。此外,这支五十万大军,它是从南方各地的守军中临时拼凑而来的,不适应北方苦寒的气候。由于没有准备过冬的衣服,再加上水土不服,50万军队始终无法突破北平。在此期间,有人突破了北平的一扇城门。出乎意料的是,李景隆为了抢头功,强迫他退出来,于是错过了胜利。朱棣借兵归来时,朝廷50万大军已成强弩之末,李景隆匆匆排兵,结果不出意外地被朱棣击败,全军覆没。而建文帝并没有问罪李景隆,因为李景隆是勋贵武将的领军人物,他的父亲李文忠是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开国名将,朱允炆只是认为李景隆是不折不扣的废物罢了。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李景隆在某些方面还是相当聪明的。

    朱棣大胜后得意洋洋,自以为朝廷已不堪一击,迅速推进济南。没想到在济南朱棣围城几个月却迟迟无法攻克,准备用大炮强行轰开城门。山东参政铁铉想出一个计划,把朱元璋的画像挂在城墙上。朱棣非常生气,最终撤回北平,在东昌遭遇惨败,胜利的天平似乎开始向建文帝倾斜。然而,在接下来的战争中,结局却出人意料。

    燕王始终无法越过山东,进入江南。即使他占领了这座城市,他也无法坚守,因为他的军队太少,朝廷也不容易,内战打了三年,百姓苦不堪言,钱粮兵马,日渐枯竭,建文帝无奈,只好把南京的军队送到战场上。然而,这个秘密的消息被太监传递给了朱棣。朱棣独自带领军队南下,通过徐州直接驱逐南京,并在灵璧之战中俘获了许多将军。至此建文朝廷再没有还手之力。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胜负已见分晓,负责驻防长江的水师都督陈瑄向燕王投降,帮助燕军过江,沿途的州县也纷纷投降。但即使到了这一点,建文帝还是抱着南京城的希望。那就是南京城。燕军远道而来,粮草不足,而南京城高持山只要坚持几个月,那么燕军就不攻自破。然而,建文帝仍然高估了他的影响力。此时,满朝的文武都各怀鬼胎,他们都想在改朝换代时保留自己的权利,或者想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除了少数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文臣外,很少有人愿意忠于建文帝。

    公元1402年6月,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南京金川门,欢迎朱棣入城,建文帝引火自焚,从此不知所踪。有人说,他死在大火之中,有人说,他逃到海外,也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但无论如何,建文帝在政治上确实是个死人了。朱棣登基后,废除了建文年号和建文帝颁布的一切政策,建文帝的亲属要么死了,要么废了。在接下来的200多年里,建文帝时期几乎成为了明朝闭口不谈的禁区。

    评曰:明史称,建文帝天资仁厚,亲贤好学,时以疾辍朝,臣工谒见,必先自咎。数蠲四方赋税,以德化治国,不曾枉罚。并除太祖所建严苛之政,虽无勋功,亦非暗主。在位四年,三年兵革,论其故,犹以无智,从听佞臣,妄自削藩,以至大乱,尤为湘王,阖门自焚,坐实其屠戮宗王之罪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