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马桶秀才成长录 > 第十二章 家中遭窃

第十二章 家中遭窃

    村长也看向张晨:“张晨,你家里可丢了什么?”

    “除了我身上带的几串铜钱,其他的都被这混蛋偷走了!”知道贼人是崔文远,张晨甩起锅来连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狗日的东西,将来若是被我遇着,有你好看的!就算回头把崔文远抓回来,大家也只会相信自己这个打虎英雄,不会相信一个泼皮,只会觉得他把钱赌掉了。

    “张晨,你等着,我现在就去后山,就算追到天边我也把那小子给你抓回来!”牛铨一听张晨的大部分家当都被偷走了,急得提起柴刀就要去后山。

    “诶诶诶,牛大哥,别冲动啊!”张晨一把抓住牛铨:“那林子里情况很复杂,说不定还有猛虎,为了这点钱把命搭进去不值得。”

    “这可不是一点钱,这可是好几十两啊!”牛铨愤愤道。

    “无妨无妨,这钱没了,还可以挣。别忘了,我还有打猎和马桶呢,饿不着。”张晨微微笑道。

    只是几十两银子而已,别说没丢,就算真丢了,他也不会太在意。

    “唉!”张晨都这么说了,牛铨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重重叹了口气。

    严村长见状便也上来宽慰道,“张晨呐,你放心,若是这崔文远敢回来,我一定会好好收拾他。”

    张晨点了点头,“放心吧,村长,我没事的。”

    “行了,既然如此,大家都散了吧,该忙什么忙什么去,另外这几天你们就别去后山了,去河边挖野菜吧。”村长挥挥手,驱散看热闹的村民。

    “张晨,那你好好休息,有事随时来找我就是。”牛铨拍了拍张晨的肩膀说道。

    “好!”

    待众人都已走远,铁柱愁眉苦脸地呆立在一旁出神。

    张晨见状,走过去推了他一把,“你耷拉着脸做甚,又不是你家遭了贼。”

    “我气不过啊,你说这崔文远怎么可以这么无耻呢?!”李铁柱不爽道。

    张晨笑了笑,“放心吧,丢了钱,我照样可以赚回来,不早了,你你也先回去吧。”

    送走了李铁柱,张晨再三确认人都已全部散了之后,他这才走到茅房,从马桶旁的一处暗格里将银子点了一遍,嗯,果然一分不少。

    ···········

    十几里外,在月光的笼罩下,崔文远和一个光头从树林子里钻了出来。

    回头看了一眼,再三确认没人追过来后,俩人一屁股坐到地上,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

    “可惜了,家里还有好几坛酒没喝!”崔文远苦涩道,说着便打开布袋,倒出一堆铜钱。

    看见他偷东西的人太多了,这以后就别想再回萍庄了。

    “这有了钱,美酒姑娘还怕没有,县城里翠薇苑可有一大把!”

    那光头一把抢过崔文远手中的布袋,扒拉着铜钱,随后怒道:“我呸,这也就不到二十文钱,这有个屁用啊!你不是说那小子有好几十两银子吗?”

    崔文远也略微不满道,“可不是嘛,只是咱们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说不定这银两被他带身上了。不过这把弓弩倒是挺奇怪的,说不定可以卖个好价钱。”

    “这弓弩确实挺奇怪的。”那光头也喃喃道。

    崔文远突然眼中闪过一抹凶光:“要不然您回去喊几个兄弟,咱们晚上再回去一趟?”

    “算了,先把这些铜钱花完了再说。”

    光头说道:“说不定我运气好,就不用去找那小子的麻烦了。”

    “那是·····那是!”崔文远点头哈腰跟着光头走进山沟。

    自从张晨家遭贼后第二日,便在铁柱和牛铨的帮助下在铁匠铺旁盖了一间新的作坊。

    一连几日,张晨都将自己关在作坊内,做着一些新玩意。

    “你们说这张晨好几天没出去打猎了吧?”

    “是啊,我看他一直在小作坊里倒腾些木头。”

    “木头?他这又是要做什么东西吗?”

    “谁知道呢,好好的秀才不去读书,尽摆弄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唉,可惜了。”

    “他的钱不是被那崔文远偷走了吗?他怎么不想点办法赚钱啊?”

    “偷走了一大半,他身上还带了几串铜钱。”

    “那也不少了。”

    “几串铜钱能用多长时候,再晃荡几天,我看他吃什么?”

    ·········

    村里几个妇人们还想着张晨给她们去后山壮胆,结果等了好几天都没见到张晨,跑过来一看,他竟然也不在家,最后还是在铁匠铺旁的作坊里发现了他,一连几日都躲在作坊里做木工,免不了又开始说闲话了。

    到最后就连小钰也看不下去了,自顾闯入张晨的作坊中,这刚一进门,话还没出口,便惊立当场。

    只见在这作坊的正中,赫然摆放着一辆纺车,而且这纺车比常见的大了足足一倍不止。

    小钰惊得合不拢嘴,指着那辆纺车对正在一旁不知在捣鼓什么东西的张晨道,“张大哥,这····这是纺车吗?!”

    “对啊,这是我新改良的纺车,这新纺车的工作效率是之前的三倍。”张晨自顾忙着手头的活,头也没抬脱口道。

    这明代的纺织业,无论是棉纺和丝纺,都有长足发展。尤其是明代中、后期,随着植棉业的推广,棉花的品种加多,为棉纺织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生产工具也明显进步,如去籽的搅车、弹棉的弹弓、纺纱的纺车,都较前有很大改进,提高了功效。

    这时候还没有什么工厂,尤其是农家,他们除了种地,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妇人在农闲之时纺线。

    明朝已经有人发明了四脚踏脚车,单人就可操作,后来又在这个基础上,发明创造了四人、八人同时可以操作的句容式、太仓式踏脚车,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另外在纺车上,明代改良了弹弓的质量,“以蜡为弦”,加强了振动力量,提高了纺车弹花的功效,为了减轻劳动者劳动强度,后来又发明了“悬弓弹花”,用以降低作业者的劳动强度。

    但萍庄毕竟是偏远的乡村,并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产业,大多数还是以散户为主,所以村里的纺车大多还是双脚踏脚车,只能供两人同时操作,而且数量也很少,整个萍庄加起来也就只有三架。

    辛苦劳累不说,主要是这效率还是比较低,所以张晨才萌生出改良纺车的想法。

    这便是他奔小康的第一步,运用后世的技艺,对现有的纺车进行改造和升级,制作出这新式纺车。

    这款新式纺车是太仓式踏脚车的升级版,可供十二人同时操作,弹弓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良。

    只不过以张晨现有的材料和制作能力有限,也只能先做出这样的纺车。

    而现在张晨手里正在忙活的,便是准备制作一辆三锭脚踏纺车,这纺车的车架形式由长方形架体变为梯形,稳定性更好;锭子的排列由单面变为双面,利于扩大每台锭子数;增加了给湿定形装置,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预计再有个两三天便可制作完成。

    小钰越看越惊讶,完全忘了自己来的目的,惊叹着夸赞道:“张大哥,你真是太聪明了,你这是怎么想出来的?”

    如果村里多几架这样的纺车,都不用去挖野菜了,村里几个女人轮着纺线,就足够一家人吃喝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