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网 > 历史军事 > 隋卢英雄传 > 第二十四章:看相

第二十四章:看相

    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

    ——《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

    原来大业天子三征高句丽之时,有个西域术士安伽陀,跑到辽东求见皇帝,自称精通谶纬之术,预言“李氏当为天子”,劝皇帝杀尽天下姓李的。

    大业天子将信将疑,但不久之后,一首《桃李子歌》很快传得人尽皆知:“桃李子,洪水绕杨山。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

    这还得了,姓李的要夺姓杨的天下,那自然是有错杀没放过,于是掌握兵权的关陇李姓世家和将门,便祸从天上来了。

    当时关陇李氏主要有四家:李浑家族、李敏家族、李渊家族、李密家族。其中李浑和李敏,便成了第一批被杀的李姓勋贵;李密自己作死,参加杨玄感造反,早已亡命天涯。

    剩下皇帝的表兄、唐国公李渊,也被大业天子逼问:“你怎么还不死啊!”吓得李渊只能纵酒纳贿,自污保命。皇帝一看,这个窝囊样子,怎么可能做天子,这才放了他一马。

    “老道修的占验术数,对谶纬也有涉猎,当世除了益州袁家,老道还没遇到过对手。我可以向你保证,道门绝对没有安伽陀这号人物。倒是释门,常有西域高僧东游中土。”徐道人这是暗指释门中人利用谶纬之术,制造谣言,祸乱天下。

    徐道人又接着补了一刀,“释门广占田地却无需交税,释门弟子众多而无需服徭役,释门质库长生钱(高利贷)逼死多少小民。通守可听过,大隋一千八百寺,多少银钱放贷中?”

    “这便是道长要我帮忙办的事情?”张须陀听到此刻,已经明白了徐道长的来意,“道长给我讲这些无用,必是想让我上书陛下,提醒他小心释门了。”

    “不错,此事本不应由贫道提起,如果让通守误会是挑起佛道之争,那便真的误了大事。”徐道人解释道,“但天子一意孤行,不听劝谏,也就通守等数人的话,他还能听一听。”

    张须陀不愿听人说皇帝坏话,便打断徐道人,“朱粲之事,自当如实上报,天子如何圣断,却不是我等可以议论的。”

    徐道人也不强求,当下便闭口不言。

    程伯玉见状,便欲起身告辞,不想张须陀却拦住了他。原来昨日罗士信返回大帐一说,张须陀便已明白程咬金的意思,正好他也有事与程家商议,当即便顺水推舟,传令推迟半日回军。

    “程家主,张某还有事相商。”

    “通守请吩咐。”程伯玉很客气。

    张须陀便不客气,直接提出要求。

    为了对付流贼,张须陀率军东到大海,西至泰山,经常千里奔袭,对机动性要求很高。

    山东本就缺马,张须陀勉力凑齐了两队四千马军,分别由秦叔宝、罗士信掌管,作为突击敌阵的尖刀。但打起仗来,马匹的战损很高,补充起来更是困难。

    张须陀主要靠缴获养军,也就是他赏罚分明,善抚士卒,所以还能勉强支应,但战马这种战略资源,在齐郡即使有钱也买不到。

    正好这次到了东阿,张须陀便盯上了鱼山马场,“给我准备八百马匹,我下午带走,剩下的给你们留种繁育,手续回头派人来办。”

    “我把马匹带走了,张青特自然也就不会再盯着你们了。”张须陀补充了一句。

    张大帅要征用马匹杀贼,程伯玉自然无话可说,当下马上便派人回去准备,一定要在午时之前将八百马匹送到军营。

    双方终于将正事说完,徐道人却又不着急告辞了。

    “刚刚与通守讲过,老道修的是占验之术。虽然修为不够,这天下大势看不分明,但相面这种小道,老道还是略有所得。”

    “通守眉间愁苦,忧心太盛,长此以往,恐与命途有碍。老道知你忧国忧民,但还是有一句话相劝:事不可为,切莫强为。”

    张须陀闻言叹了口气,“老夫已经年过五十,便是死了也不算夭寿。圣天子恩厚,须陀也只有以死相报了。”

    “那老道再劝通守一句,事不过三,过三逆天。切记,切记。”

    “谢过道长,道长无需再劝。”

    见张须陀坚持,徐道长唯有一叹,便当先告辞而去。

    这是程咬金第一次见张须陀,也是最后一次,一年后,张须陀战死荥阳郡大海寺。

    话说张须陀苦心孤诣训练出一支劲旅,东征西讨,追亡逐北,终于基本讨平了齐郡周边的叛军,一时威震东夏,号称朝廷柱石。

    大业十二年十月,皇帝一纸诏书,将张须陀调任荥阳郡通守,同行的,还有他一手训练出来的两万精锐,因为,荥阳真的没兵了。

    荥阳郡扼通济渠,乃东都门户,不论从哪个角度讲,都称得上中原腹心,于是,就被瓦岗军盯上了。

    瓦岗军是活跃于东郡、汲郡地区的一股山贼,首领叫做翟让。

    这翟让原是东郡的法曹,犯了事要被砍头,有个狱吏黄君汉,也不知道真的识英雄重英雄,还是收了他的贿赂,找个机会偷偷把他放了。

    逃出来的翟让走投无路,心一横上瓦岗山落了草。同乡单雄信、徐世勣一听说,也各自呼朋唤友前来投奔,几个人把瓦岗寨经营得十分兴旺。

    大业十二年,瓦岗山来了一位高人。谁呢?参加杨玄感造反失败后逃出来的李密,他来投奔翟让了。

    这位李密确实有眼光,他上山后发现翟让人马很多,但是没有稳定的粮草供应,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官军围剿,很可能自己就会崩溃,于是他首先提议:向南方扩张,攻取荥阳郡,这样不但可以劫掠漕船获得补给,还有机会攻打兴洛仓,获得大量的粮草。

    兴洛仓,听名字就知道兴的是东都洛阳,这是整个大隋最大的一个粮仓,有三千个大窖,每个窖里贮藏着八千石粮食,可以供应大隋全国军队吃上十年。

    威胁漕运,就是威胁帝国命脉;攻打兴洛仓,兵逼洛阳,这是要挖帝国根基,李密一上山,瓦岗军就从帝国的肘腋之疾,变成了心腹之患。

    此时的大业皇帝,已经第三次巡幸江南,他在扬州江都宫中,对着帝国舆图看了一圈,然后又看了一圈,最后手指落在了齐郡,就你了。

    于是,张须陀就从齐郡通守变成了荥阳郡通守。

    张须陀到任的时候,瓦岗军已经相继攻占金堤关和大部分县城,郡治荥阳城也已经岌岌可危。幸好两万齐郡子弟兵威武,大小三十余战,打得翟让抱头鼠窜。

    大业十二年年底,张须陀再次率兵进剿翟让。

    翟让已经被打怕了,听说张须陀来了,立刻下令拔营北归,逃归瓦岗寨。

    李密过去两个月一言不发,旁观了翟让指挥的三十余战,终于,今天他觉得火候到了。

    他劝翟让说,张须陀打了三十多次胜仗,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所谓骄兵必败;而且张须陀只有两万军队,还是从齐郡长途行军而来,又经过了两个月的密集战斗,已经是疲惫不堪。

    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擒杀张须陀就在今天。

    单雄信和徐世勣也不愿再跑了,便一起劝说翟让,跟张须陀拼了。

    翟让是个听劝的,当先把心一横,不跑了,大不了今天把命交代在这。

    既然正面硬刚刚不过,李密便提议用计。

    几人一番商议,定下了计策:李密带主力在大海寺旁边的密林埋伏,翟让亲自为饵,诈败引诱张须陀进入埋伏圈,然后伏兵尽出,用优势兵力围死张须陀。

    是日,瓦岗伏兵骤起,翟让、李密等率数倍贼人,将张须陀所部团团围住。

    眼见贼人一层一层,不要命地用人命堆,秦叔宝、罗士信万分焦急,率领了四千骑兵,拼死保护张须陀力战突出重围。

    张须陀回头一看,除了身边的骑兵,一万多步卒竟都没有跟上,他喝一声,掉头冲进了包围圈。

    副将贾务本带了四五千步卒,本已经绝望,突听得张须陀声如霹雳,竟然杀了回来,忙急急上前会合。可惜,面对十倍的瓦岗军,剩余万余疲敝士卒,如何跟得上骑兵的步伐。

    张须陀二次溃围而出,看看少了一半的骑兵,红着眼睛大喝:“再冲!”掉头带领骑兵再次冲进包围圈。

    一连冲了四次,敌人越围越密,许多瓦岗军士兵不要命地合身扑向马腿,只为迟滞骑兵速度,给身边战友创造机会。

    而包围圈内隋军的建制已被彻底打乱,士卒散落在战场各处,被优势兵力分割包围。

    罗士信一把拉住张须陀马头,大喊,“大帅,事不可为,切莫强为!”

    张须陀一呆,想起徐道人一年前所说,仰天长叹:“兵败如此,有何脸面再见天子?”

    眼见瓦岗军的长枪兵蜂拥而至,罗士信大急,哀求道:“大帅,走吧。”

    张须陀虎目含泪,突然翻身下马,一巴掌拍在马屁股上,“逃命去吧!”

    不等身边亲兵反应过来,张须陀抄起一把横刀,朝贼阵冲了过去,不过片刻,四五支长枪攒刺,一代名将、大隋最后一根柱石,就此战死。

    秦叔宝、罗士信救之不及,眼睁睁看张须陀合身撞上长枪阵,只觉得天都塌了,两人带领残存的骑兵,不要命地乱劈乱砍,终于抢下张须陀尸身,就此溃围而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