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行军

    大军分为三列,排成长龙行进。

    周围共有8队,共24名夜不收,向不同方向侦查。

    只有前军及保护物资的后军穿着半甲,护住躯干。其余各军多不着甲,只拿兵戈行进。

    民夫们使用木牛运输辎重、箭矢、甲胄。

    他们的队伍庞大,有不少低级军官维持秩序,呵斥劝阻,令他们坠在大军尾部。

    在行军时,重甲步兵是不会穿甲的。

    《武帝传》中就记载,魏军在爬白狼山时,与乌桓主力相遇,结果辎重车在后方,披着铠甲的人少,众人都很惊恐。

    又如张绣诈降曹操时,便用了贾诩的计策说:辎重车太少了,请求让士兵们穿上甲胄行军。

    曹操中计,张绣军便乘机偷袭了不着甲的魏军。

    因为铁甲太重,严重消耗体力,只有开战时才会在辅兵的帮助下穿甲。

    真正消耗体力的是交战,不少没经过训练的现代人,连跳个舞都累的气喘吁吁。

    何况是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次交战,从早至晚,实在稀疏平常。

    也正因此,以逸待劳这个看似简单的计谋,也是三十六计之一。

    -----------------

    自成都至都安共70公里,诸葛瞻率军4日抵达。

    这还多亏了湔水水运,粮草辎重等可以通过输船运输,大军只需携带兵戈甲胄、弩弓箭矢以及十五日之粮。

    都安即后世都江堰

    原为湔县,先主入蜀,改之。

    都安位于成都平原西侧边缘,正是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

    都安西侧有龙门山,属横断山脉北部。

    这其实已经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

    西北、西南则分别是岷山山脉与邛崃山。

    此刻该地区还很落后,但到了四百年后,这里便将崛起盛唐的死敌——吐蕃帝国。

    俱往矣!

    诸葛瞻回过神来,安顿大军。

    阎宇为主将,他安排手下曲侯、屯将安营扎寨,诸葛瞻则与罗宪、何随、蒲元、魏霸兄弟一同向都安县观坂走去。

    此处西高东低,毗邻汶水,俯视都江堰,为汶水之阳,正是安营扎寨之处。

    站在观坂,俯视滔滔江水。

    何随开口询问:

    “君侯是否有了主意?”

    只因身处军中,自然要注意称呼上的讲究。

    诸葛瞻实为帅也,是故众人一改往日小侯爷的称呼。

    诸葛瞻避而不答,只是反问道:

    “季业觉得,我们应该先做什么?”

    何随沉思:

    “威望?”

    诸葛瞻点头赞许:

    “是要威望。”

    “但他们若是不给的话,季业,如之奈何啊?”

    何随的脸上浮现凶狠的表情:

    “自然是杀。”

    汉儒多能杀人,大概是高祖、世祖出生底层,所以对世家大族,地方豪强毫不手软。

    但诸葛瞻的目的不是除豪强,而是聚众。

    既然这样,那就没办法用杀人这种捷径了。

    他需要搭建一个大大的舞台,容得下汶山郡各方势力粉墨登场。

    诸葛瞻笑着说道:

    “我要这汶山郡的人心都归于我。”

    何随有些不解。

    汶山郡纷乱如麻,世家盘节,人心怎么会归我?

    诸葛瞻却不作解释,只是将这天地美景尽数纳于胸怀。

    阎宇气喘吁吁的爬上观坂,他已命手下曲侯建造简陋军营,以供大军住宿,此刻上来却是来觐见诸葛瞻的。

    “参见君侯,末将不负使命,已将大军安置完毕。”

    诸葛瞻回头,向下望去。

    一座木制营寨已基本建好,只剩下些民夫还在营寨之外挖掘壕沟,布置陷阱。

    诸葛瞻眯着眼睛,向都江堰的方向询问道:

    “那里似乎有军寨,是朝廷的兵马吗?”

    阎宇将手放在眉上眺望道:

    “那里应该是丞相所设置的堰官,共1200丁壮,专门负责保护及修理事务。”

    “长官为都水掾、都水长为其贰副,官秩比300石。”

    诸葛瞻点了点头,将魏昌招了过来:

    “承嗣,你心思细腻,又有家传兵法,是故我有重任托付于你。”

    魏昌半跪在地,行礼道:

    “谨遵君侯指令。”

    “你领两什部曲,拿我密信,交给都水掾,让他将那1200名丁壮交由你来训练。”

    “我需要你做我的奇兵,以防不测。”

    魏昌叩首。

    诸葛瞻挥了挥手:

    “去吧!挑选好要带走的部曲,等大军开拔后,你便附在民夫之后,悄悄脱离,奔去都江堰。”

    魏昌与诸葛瞻辞别。

    诸葛瞻点头应和,又对蒲元说道:

    “都安是汶山郡东大门,我军粮草辎重都是自成都出发,走湔水水道抵达都安,再经都安县逆汶水而上绵虒县。”

    “水路交通最重船舶,蒲先生,你便留在此处,打造船舶,都督漕运,如何?”

    蒲元行礼参拜:

    “属下领命。”

    诸葛瞻点头,走下观坂。

    大军在观坂驻扎10日,只是每日操练,及派民夫修建军营、栅栏、鹿角、陷阱之类。

    这不寻常的举动不仅军中猜测连连,就是远在汶山郡治绵虒的世家豪强都猜测连连。

    -----------------

    绵虒县,福源酒楼。

    各族商旅聚集此处,天南海北的侃着大山。

    成都高层的人员调动在这青楼酒肆流传的最快,没什么娱乐方式的他们也将这作为谈资。

    有人大碗饮酒,大声说道:

    “那什么阎宇是不是怕了?”

    “哈哈,大军裹足不前,连郡治都不敢来吗?”

    又有人醉醺醺的回应道:

    “换你,你不怕啊?”

    “丞相之子,不过九岁,竟然随军,还是什么大将军府的参军!”

    “真不愧是高门大户,九岁就出来赚资历了!”

    丞相在蜀中威望甚高,诸葛瞻可是丞相遗孤,很快便有人不满的站出反驳道:

    “休得胡言!”

    “丞相之子,还需要从军?”

    “满朝公卿,哪个没受过丞相遗泽?”

    “我听说北面伪朝贼子曹丕竟然弑杀了大汉天子!”

    “你再看看我们丞相!”

    又有人接话道:

    “都别乱说!”

    “我有个亲戚就住在都安县,听说是因为丞相之子太小,不堪路途劳累,病倒了。”

    “阎宇正向成都请太医治病呢!”

    一老者长叹一口气:

    “哎!”

    “为什么要将丞相之子放在军中?”

    “我看是有人要害了丞相遗孤。”

    一时间,消息嘈杂,谣言乱飞。

    各种有的没的消息则汇总起来,最终到了四大家族族长的案桌上。

    黄老爷屈着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着:

    “你是说...这位丞相遗孤身体虚弱,病倒在路上?”

    他的手下点头哈腰,应和道:

    “是的,是的!”

    “阎宇是颗弃子,有人要害丞相遗孤,所以拿他背锅?”

    “是的,是的!”

    黄老爷突然站起,拿起他那邛竹杖在手下的身上毫不留情的敲打着。

    “蠢货,蠢货,蠢货!”

    “蒋琬、费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这种事吗?”

    “就算真的要做,何必闹得众人皆知?”

    “你不觉得这个消息传的太快,快到都安与绵虒相隔160里路,你竟然十日便知晓?”

    禀报之人先是发出惨叫声。

    接着惨叫声都变得虚弱。

    最后只剩下邛竹杖与肉体碰撞的沉闷抽打声。

    黄老爷气喘吁吁的将邛竹杖丢在地上,大喊道:

    “来人。”

    几个家丁战战兢兢的走了进来,将那团已经被打到不成人形的肉块抬了出去。

    黄老爷靠在椅上,口中喃喃自语: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他一拍手,黄府管家走了进来:

    “通知其他家,我老娘要过七十大寿,老爷要请客!”

    引:

    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

    绣降,用贾诩计,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绣又曰:“车少而重,乞得使兵各被甲。《三国志·武帝纪》

    对于我们现在的军队来说,一般一日行程为3普里[22公里],这是早就明确了的;长途行军时,为了在途中有一些必要的休息日进行休整,一日行程甚至要减至2普里[15公里]……在不是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一日行程5普里[38公里],最多6普里[45公里];在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一日行程4普里[30公里]。这些都属于强行军。——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